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何首乌的命名之谜

揭秘:何首乌的命名之谜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何首乌是一种草药类植物,可以作为药用的部分,主要是它的块根。“何首乌”的得名,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日华子本草》。这段文字,是关于何首乌的药性、功效及其得名缘由的最早记载,可惜比较简单。《全唐文》卷六三八辑录的中唐时代文学家李翱的《何首乌录》,就对“何首乌”的故事作了详尽的介绍。但就“交藤”得名“何首乌”这一点来说,应当还是可信的。关于何首乌的药效,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揭秘:何首乌的命名之谜

首乌”是怎样得名的?

何首乌是一种草药植物,可以作为药用的部分,主要是它的块根。据《中药大辞典》介绍,它的“功用主治”是:补肝,益肾,养血。

相传何首乌本名交藤,又名夜合。因其茎藤“雌雄相交,夜合昼疏”,故称。更早的还有“马肝石”“九真藤”等名目。成书于战国时期(一说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没有关于它的记载。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何首乌》条说:

汉武时,有马肝石能乌人发,故后人隐此名,亦曰马肝石……《斗门方》云:“取根若获九数者,服之乃仙,故名九真藤。”

这些遗闻佚说,虽然出自《本草》名家的转述,但并不可信。

“何首乌”的得名,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日华子本草》。此书久已亡佚,部分佚文散见于宋代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等药籍中。《证类本草》卷十一“何首乌”条下引《日华子》曰:

味甘,久服令人有子,治腹藏宿疾、一切冷气及肠风……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耳。(www.xing528.com)

这段文字,是关于何首乌的药性、功效及其得名缘由的最早记载,可惜比较简单。《全唐文》卷六三八辑录的中唐时代文学家李翱的《何首乌录》,就对“何首乌”的故事作了详尽的介绍。兹概述如下:

顺州南河县(今广西陆川县南)有个名叫何田儿的老人,因天生阳痿和嗜酒,五十八岁犹未成家。一日醉后夜归,倒卧田野中,醒来见“有藤两本,相远三尺,苗曼相交,久乃解,解合三四,心异之”,乃将藤根掘出晒干,捣成碎末后用酒吞服。七天后有了性欲,变得身轻体健,于是娶妻成家。七百天后“旧疾皆愈,反有少容”。从此改名何能嗣,活到一百六十岁,生了十九个子女。他的儿子何庭服也活了一百六十岁,子女三十人。孙子何首乌活到一百三十岁,子女二十一人。当时浙东知院、殿中孟侍御认识了何首乌,照他的方法服药,也收到同样的效果。事情在当时流传开去,人们就把这种原来叫“交藤”的植物改称为“何首乌”。

这篇文章中记述的事实,当然未可尽信。例如何氏祖孙三代因服用“交藤”而致长寿,这完全可能,但能否活到一百三十乃至一百六十岁的高龄,恐怕就难说了。古代民间对于某些传奇人物的生死,往往会加以想象附会,越传越离奇。例如隋末唐初的名医孙思邈,《旧唐书》本传说他“自云〔隋文帝〕开皇辛酉岁(601)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这里就有不少夸大的成分,简直把他给神化了。其实,一个凡人怎么可能活到“数百岁”呢?根据《中医人物辞典》的注释,孙思邈的生卒年份“约581—682”,大约活了一百岁出头一点。像何首乌的祖父和父亲竟然都能活到一百六十岁,他自己也活了一百三十岁,我想肯定有点夸大其词。但就“交藤”得名“何首乌”这一点来说,应当还是可信的。李翱的文章流传开去,后世的药籍辗转征引,已经基本上成为定论。

关于何首乌的药效,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宋人王巩《闻见近录》记载,寇準由于才识过人,深受宋太宗的器重。一天,太宗对人说:“寇準是块宰相的料子,可惜年纪太轻了。”寇準知道后,马上就把何首乌和三白合起来吃,头发和胡须很快变白,被太宗任命为宰相。

有人对这则记载感到不可理解,说:“服何首乌可以使头发变黑,怎么反而变白了呢?”其实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中早有记载:“何首乌,兼黑髭鬓,与萝卜相恶,令人髭鬓早白。”单吃何首乌,固然可使髭鬓变黑,但它跟萝卜相克,合在一起吃反而能“令人髭鬓早白”。寇準吃的“三白”,指的是白萝卜、白饭和白色的盐,其中的萝卜和何首乌合起来吃,就产生了迅速催白头发和胡须的奇效。

(原载2002-12,署笔名省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