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尔街巴菲特的财富追求

华尔街巴菲特的财富追求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尔街在巴菲特的心中一直是神圣的,财富是他的最高追求,华尔街就是财富的象征。不过此时的华尔街却与巴菲特印象中的完全不同,这里萧条、荒凉、毫无生气。上一代投资人在大萧条时期饱受打击,很多人因此一蹶不振;年轻一代的投资人羽翼未丰,还不能成为华尔街的中流砥柱。据一份报告显示,那个时候从哈佛商学院出来的学生,只有2%左右的人选择来华尔街就业。

华尔街巴菲特的财富追求

巴菲特的事业渐渐稳定,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就在这个时候,一件对他打击很大的事情发生了。1954年,内布拉斯加州有一位议员去世了,当时闲在家中的霍华德·巴菲特希望能够重回政坛,取代那位议员的位置。共和党的温和派们不希望霍华德·巴菲特这位锋芒毕露的政客重新上台,他们召开了紧急会议,对霍华德·巴菲特进行了狙击。尽管巴菲特使出浑身解数帮父亲运作此事,最终霍华德·巴菲特还是没能如愿以偿。这次失败给霍华德·巴菲特以沉重的打击,他一病不起,差点因此辞世。

霍华德·巴菲特事业的失败与巴菲特事业的蒸蒸日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失败了,巴菲特的事业却迎来了新的曙光。多年以来,巴菲特坚持不懈地向本杰明·格雷厄姆推荐股票,如今终于有了回报。格雷厄姆给巴菲特打来了电话,说愿意为巴菲特安排一份工作。这是巴菲特一直以来的愿望,于是,安排好父亲的事情后,他马上就飞去了纽约

华尔街在巴菲特的心中一直是神圣的,财富是他的最高追求,华尔街就是财富的象征。不过此时的华尔街却与巴菲特印象中的完全不同,这里萧条、荒凉、毫无生气。上一代投资人在大萧条时期饱受打击,很多人因此一蹶不振;年轻一代的投资人羽翼未丰,还不能成为华尔街的中流砥柱。据一份报告显示,那个时候从哈佛商学院出来的学生,只有2%左右的人选择来华尔街就业。在新一代投资人的眼中,华尔街并没有什么吸引力,这个旧时代的财富中心,如今只有抱着过去的美梦不肯醒来的人留在这里。

大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道·琼斯指数屡创新高,但投资的人们依旧在观望,依旧沉浸在大萧条时期的伤痛之中。就连本杰明·格雷厄姆这样出色的投资人也不敢放手投资,害怕大萧条这样可怕的事情再次到来。他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一本内容自1914年以来的穆迪投资手册,这本手册已经快被翻烂了,它一直在提醒着格雷厄姆历史的惨痛教训。

巴菲特成为了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第六名员工,他的工作并没有什么特别,从早到晚都在寻找可以投资的股票。巴菲特刚上班就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同事汤姆·克纳普回忆说:“巴菲特的自信从刚开始就展现了出来,一开始我还以为他一定是个富人家的公子哥,不管他投资是否成功都有坚强的后盾。后来他告诉我,跟我想的正相反,他打算从头开始创业,并且要堂堂正正地赚钱。”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经营方式很简单,员工们通过技术分析来寻找那些股价远远低于实际价值的股票,然后由本杰明·格雷厄姆拍板买哪些。巴菲特的问题在于找到的优质股实在太多。面对众多的股票,本杰明·格雷厄姆不可能全部投资,他要求巴菲特从中选出最好的几支。而对于巴菲特来说,这些股票都是可以赚钱的,像他的亲生孩子一般无法割舍。除了获取薪水之外,巴菲特总能找到机会装满自己的腰包。相较于工作,私人购买股票时的巴菲特更加胆大心细。有一次,他找到一支保险股票,但对方所出示的资料极少,无法按照正常程序进行估价。巴菲特通过另外的渠道对该股票进行评估,认为很有投资价值,但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合伙人杰罗姆·纽曼对此表示反对,于是巴菲特就私人购买了这支股票。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判断是正确的,很快他就借着这支股票小赚了一笔。(www.xing528.com)

巴菲特的投资技巧已经炉火纯青了,他进入投资公司这个平台,马上就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除了经常私人购买一些股票赚点小钱外,他进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第一年年末,还赚到了一笔巨款。这次机会来自于一家名叫罗克·伍德的巧克力公司,这家公司宣布投资者可以用可可豆代替金钱来购买他们的股票。巴菲特马上意识到,该公司的这项举措会将可可豆的价格大幅拉升。于是,巴菲特马上着手收购罗克·伍德公司的股票,用收购来的股票买可可豆,等可可豆价格水涨船高后,再用可可豆去换股票,从中大赚一笔。

巴菲特的这种做法是在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课堂上学到的,专业名称叫作“套现”。在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众多弟子中,只有巴菲特能够最快地将这种还在研究中的理论运用在实际操作中,大大领先于其他人。本杰明·格雷厄姆并不常夸奖人,但是他曾坦然地告诉他人,说巴菲特和他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两人在学校里关系融洽,但在巴菲特走上社会后,两人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巴菲特觉得本杰明·格雷厄姆就像一只刺猬,喜欢他的人很多,但是接近他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巴菲特看透了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同样也看透了巴菲特。

两个如此相似的人在一起,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当时,巴菲特的私人积蓄已经有5万美元了,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5万美元并不能进行太大的投资。原本巴菲特将希望寄托于公司,希望以公司为平台,借用公司的资金来试水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进入公司后,他才知道公司账目上的资金并不多,只有1200万美元。在当时的美国投资界,这笔钱太少了。而且,本杰明·格雷厄姆是个谨慎的人,甚至谨慎得有些过了头,账目上的1200万大部分交给杰罗姆·纽曼保管,公司可用的资金只有400万美元。本杰明·格雷厄姆想得很简单,现在是困难时期,赚得少不要紧,只要不赔钱就好。

这样的情况是巴菲特不愿意见到的。1955年,道·琼斯指数已经突破了420点,这不仅标志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也昭示着投资业的春天来了。但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等老一代投资人对当年大萧条的景象始终不能忘怀,面对经济复苏的大好形势,他们只敢远远地观望,不敢靠前。政府对于经济形势也很担心,于是在金融界召开了一次会议,每位在金融界小有名气的人都受到了邀请。本杰明·格雷厄姆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议上,他对目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同。但尽管他说得那么精彩,在实践上却毫无突破。

第二天,本杰明·格雷厄姆退出了投资界,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当教师。没有了他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依旧在经营,但是业绩却每况愈下。早就对公司情况不满的巴菲特见公司大势去矣,便将更多的精力转到个人投资上。他一边进行个人投资,一边寻找新的机会。离开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时,巴菲特的资产已经有14万美元之多,这笔本钱已经足够让巴菲特在股票世界掀起一点小小的水花了。1956年5月1日,巴菲特带着全家离开了华尔街,离开了纽约,回到奥马哈,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