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惯创造卓越:人的习惯与环境相适应

习惯创造卓越:人的习惯与环境相适应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因无它,爷爷奶奶两人对孙子的要求恐怕是有求必应、舍不得打骂。很多人会把孩子送到双语幼儿园,因为想让他有一个大量使用英文的环境。一个人出国留学或游学,大量使用语言的结果,英文一定会进步的。政府致力于行政革新的推动,希望破除官僚与安逸的环境,整体环境的调整是当务之急。

习惯创造卓越:人的习惯与环境相适应

4.人的习惯总是与环境相适应

人的习惯常常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诸如生长的环境、学习的环境、工作的环境等,即环境可以造就人,环境可以改变人。

井边的青蛙,对着东海里的鳖说:“我好快乐呀!我出来就可以在井边跳来跳去,到井内就可以在井壁的砖缝中休息。跳到水中,水浸到我的腋窝和下巴,踩着泥巴则淹没了我的脊背,回首一望,孑孓和蝌蚪都比不上我!而且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井,这快乐到了极点,先生!你要不要进来看看呢?”

居住在东海的鳖左脚不进去,右膝已经被绊住了,只好徘徊退出,他对井里的青蛙叙说着他所居住的环境:“那里很大,千里之遥远,不足以形容它的广阔,千仞之高,不足以道尽它的深度。夏禹时十年有九年淹大水,而海水并不会为此增加,商汤时八年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也不见减少。它不会因为时间长短而变化,不因雨量多寡而增减,这就是东海,这就是居住在东海的快乐。”

井底之蛙听完以后,惊恐地望着东海的鳖,茫茫然不知所措……

这是出自于《庄子》秋水篇的寓言故事,想要提醒大家的是,你的思考与心灵是否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是否因熟悉而阻碍了突破的决心。

(1)生长的环境

还记得“泰山”吗?在深山里长大,由母猿来抚养,这个孩子的行为言语和一般动物接近,他也能听得懂猿猴之间的语言,甚至一喊“O——I——O”,许多的动物都会来应声支援。

人类亦然,想想看吧,孩子如果给不同的保姆带,养成的生活习惯都不会一样。如果小时候给爷爷奶奶带,到了五六岁再回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就很难教了。原因无它,爷爷奶奶两人对孙子的要求恐怕是有求必应、舍不得打骂。等惯坏了,要再重新适应新的规范,就不容易了。

生长在城市与乡下的孩子习惯也不会一样。在乡下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多,日子不会无聊。在村边的小河里,门前的大树上,甚至灌蟋蟀、钓青蛙、抓泥鳅、烤番薯都有他们的欢笑声,一些孩子碰到节庆,偶尔还要跳个八家将或军鼓阵、宋江阵。

都市的孩子没有小河可玩,但可随着大人去洗SPA,可以到动物园或海洋生物馆去看动物,可以从DISCOVERY频道看到世界万象的景观,他们拥有另一种生活方式。(www.xing528.com)

在国外长大的孩子也和国内长大的孩子不一样,气质、服装、谈吐都不同,其中对表达关心与爱的方式热情生动,亲吻与拥抱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而国内人却认为那像是以身相许般的大事。

不同的环境,自然也培养了人们惯用言语的环境。在广州长大,会讲粤语。走南闯北,可能听得懂各种南腔北调。在上海长大,就会讲上海话。而到新加坡,甚至马来西亚的华人,可能会七八种语言,因为东南亚的种族复杂,为了生活的便利,他们自然而然的有了多种语言的能力。

买房子会考虑环境、社区等,因为环境与人的关系就像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

(2)学习的环境

前面谈到环境的多样与语言的差异,让我联想到一个广告词:“让孩子自然而然地习惯两种语言。”很多人会把孩子送到双语幼儿园,因为想让他有一个大量使用英文的环境。我们从小学开始学英文,到现在大多数的人不敢讲英文,为什么?答案是环境!一个人出国留学游学,大量使用语言的结果,英文一定会进步的。

读理科和读文科的也会培养出不同的思考习惯。读理科的人重事实、实验、证据、推理和逻辑分析,他们大多数是左脑发达。读文科的重感受、审美、想像、空间,这些人大多数是右脑发达。经过长期思维方式的演练,读理科的人培养了冷静、批判的性格,读文科的人养成创作和完美的性格。

(3)工作的环境

军人当久了会有军人的习气,即使穿了便服,谈吐、举止仍然像个军人。重伦理、强调纪律、重服从的特质会因十多年来的环境塑造而趋于稳定。

公务人员当久了也会染上公务人员的习性,即使热情奔放的本质,一旦干了二十年,大概也会趋于保守。公务人员要进步,要强化为民服务的能力。政府致力于行政革新的推动,希望破除官僚与安逸的环境,整体环境的调整是当务之急。

企业也有各种性质,像制造业与服务业有很大的不同。即使都在服务业,也会因部门工作内容就不同而有差异。每个人都在职场上打滚三四十年,这三四十年下来,在性格上留下的刻痕怎么可能不深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