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西花厅不修缮的故事

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西花厅不修缮的故事

时间:2024-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修缮西花厅周恩来的秘书赵炜告诉记者:西花厅在我来之后小修过三次。维修后的西花厅焕然一新,但周总理回来一进门就怔住了,问这是怎么回事?他还对各位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这个错误”西花厅的第二次维修是在1965年。后来维修的过分了,周恩来回来发现后没有踏进西花厅,而是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声言“这不是我的家”,并明确表态不恢复原样就不回“家”。

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西花厅不修缮的故事

◆不修缮西花厅

周恩来秘书赵炜告诉记者:西花厅在我来之后小修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959年初,周总理出差在外两个月,正好那段时间邓大姐也没在北京,何谦就趁此机会报童小鹏主任对西花厅做了一些维修。以现在的水准看,当时的维修非常简单,无非就是粉刷了一下墙,铺了地板,换了室内的灯和窗帘。维修后的西花厅焕然一新,但周总理回来一进门就怔住了,问这是怎么回事?听说他十分生气,把那几位主办的同志严厉地批评了一顿,并让把原来的旧东西换回来。后来,周总理为了这次维修还在国务院的会上做过多次检查,他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就不准在中南海大动土木。他还对各位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这个错误

西花厅的第二次维修是在1965年。这次也没有大动,只是把那些年久失修漆皮剥落的木柱和房檐油了油,因为总理有话不让大修。

西花厅的最后一次“变动”就是八十年代末由我做主为这排廓子换了一次窗帘,但也受到了邓大姐的批评,在她的坚持下我们无奈又把那些已经用了多年的旧窗帘换了回来。现在西花厅的很多窗帘都已经糟朽,千疮百孔让人看着心里挺不是滋味,但这些东西都是周总理和邓大姐生前一直坚持不让换的。多少年来,西花厅的简陋陈设打动了每一位来宾,这里的一切都是周总理和邓大姐高洁风范的历史见证。[1](www.xing528.com)

西花厅连本来就有的一个鱼池也干涸着,不允许蓄水。后来工作人员找到一些理由,比如西花厅是国家财产、是文物,必须修缮保护,周恩来才同意维修,但明确说明哪里坏了修哪里。后来维修的过分了,周恩来回来发现后没有踏进西花厅,而是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声言“这不是我的家”,并明确表态不恢复原样就不回“家”。后来搬进的家具、用品悉数搬走,只有墙漆、地板、浴缸是没法拆的留下来。在陈毅的劝说下,周恩来才回到西花厅居住办公。周恩来的理由是:他是国务院总理,他带头搞奢华,如果部长、副部长、省长、省委书记们也效仿,他还管不管?国家还很穷,不能搞奢华。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周恩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的高风亮节。周恩来考虑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

各国和我国历史上本来有以朴素为荣的文化心理,不只出身寒微的人会这样,甚至来自富裕、显赫家庭的人也有以朴素为荣的。非常可惜这种朴素的东西今天已经成为昨日黄花了,成为不可能了。各地的政府办公大楼一个赛一个,什么天安门式的,白宫式的,人民大会堂式的,一个个争奇斗艳,勾心斗角。我们对这种文化心理应该进行研究,看是不是出大问题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深厚的官僚政治文化,在经济上把“广置田产”,“田产衣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置田产的官僚几乎是没有。做官的富是一种必然,老百姓穷也是一种必然。在周恩来的身上,整个翻了一个筋斗,跳出了做官致富的周期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