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象解析:商品供应,提高经济效益

气象解析:商品供应,提高经济效益

时间:2024-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气象与商品预测一个商品经营者要想使自己所经营的商品象流水一样畅通无阻,及时购进和销出,就必须把握未来市场的商品供应情况,以便正确地控制商品的购进,增加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安排商品购进计划时,更应该掌握可靠的气象情报,才能预测未来货源的数量、质量、价格以及销售趋势。气象条件与商品的生产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可以利用气象要素来定量地预测商品的产量。

气象解析:商品供应,提高经济效益

气象与商品预测

一个商品经营者要想使自己所经营的商品象流水一样畅通无阻,及时购进和销出,就必须把握未来市场的商品供应情况,以便正确地控制商品的购进,增加经济效益。而未来市场商品的供应情况,虽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能够采购到适销对路的商品,则是保证市场供应的关键环节。常言道:“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头自来。”“手中有俏货,不怕行情落。”有了畅销的商品才能搞也商品经营。而要掌握紧俏商品,就必须研究商品的采购。

“行商通晓四面八方,财源有如五湖三江。”要搞好商品采购,就必须了解各地的气候条件,地理优势,矿产资源,风土人情。这样才能统盘考虑,从而选择生产条件最优越的地区,采购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各地自然条件中,气候条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适宜的气候可以降低生产费用,恶劣的气候则会给生产带来重重灾难。特别是对农业产品的影响就更为显著,更为直接。

轻工业产品中有75%的原材料是依靠农业生产的,因此农业的收成转而又会影响到工业。生产部门的产品是商业部门的唯一货源,因此当我们安排一年的商品流转计划,短期商品流转计划以及调整各种计划时,就不能不考虑气象条件。特别是在安排商品购进计划时,更应该掌握可靠的气象情报,才能预测未来货源的数量、质量、价格以及销售趋势。风调雨顺预示着农业丰收,农产品的数量大大增加;各种天气灾害则会使农业欠产,农产品的数量减少。1978年山东省泰安市郊区,由于对玉米实行了开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的农业管理,加之在生长前期雨水充足,阳光照射较多,气候比较适宜,所以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预计每亩增产二成以上。但是,八月中旬突然一场风灾,使全区玉米倒伏近`40%,严重的拦腰折断,眼看到手的粮食,毁之一旦,按亩单产减产三成以上,全县仅此一次就减产粮食七十万公斤。生猪、鲜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营养来源,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物资。利用气象资料,搞好生猪鲜蛋的采购,更是具有独特意义。

一般说来,鸡的产蛋率与气象条件有着极密切的关系。鸡产蛋要求的适宜温度范围是平均温度在10~15℃,空气湿度在65~65之间,能够满足上述条件,又有足够、丰富的饲料,鸡的产蛋率就高。所以,每当春暖花开天气转暖的时候,鸡的产蛋季节也就到来了。这时,鲜蛋的货源充足,价格较低,质量又好,成为商业鲜蛋收购的黄金季节。华北地区,大约在每年的四、五月份,鲜蛋收购达到了顶峰,其关键因素,就是此时的空气温度、湿度最适于鸡蛋生产。鸡蛋产量与温度的关系,从华北某市1984年与1985年两年的鲜蛋收购情况比较来看,就更能说明气候变化对鲜蛋收购量的影响。该市1984年的鲜蛋收购旺季是从三月下旬开始的,到四至五月份形成收购高峰,月收购量达到八万多公斤(五月)。全年形成了一次收购高潮,持续两个月左右。而1985年,该市却在二月下旬便形成了一个收购高潮,月鲜蛋收购量达到15.8万公斤。随后又在四至五月份形成了第二次高潮,五月份鲜蛋收购量达到18万公斤的水平。为什么1985年能够形成两次收购高潮,而且收购高潮又比较早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气候的关系。

根据该市1984年、1985年的气象资料证明,该地区1985年气温回升早,加之1984年冬天空气比较温暖,所以在二月份便形成了有利于鸡蛋生产的气候条件,从而形成了鲜蛋收购高潮。但是三月份,该地区气候骤变,气温突然下降了十几度,形成少有的初春寒冷,因而严重地影响了鸡蛋的生产。从而形成了收购低潮。到四月份天气又恢复正常,气温回升,所以又形成了第二次收购高潮。鲜蛋采购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的,其他畜牧饲养与气候的关系也都十分密切。猪、牛、羊都属于恒温动物,它们的生长必然也会因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猪、牛、羊的成长,都有一个最适宜的温度范围,通常称之为“等热区温度”或者称之为“临界温度”,当饲料充足,畜禽在该温度下生长速度最快,其生理状况也最佳。但是超出这一温度,不论高出还是低于这一温度,都会影响到畜禽的生长,特别是猪的生长,影响就更大。在我国,肉类的供应,主要还是依赖于生猪的生产。而生猪的生产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气候条件必然影响到生猪收购。猪由于汗腺少,耐寒不耐热,在高温条件下,生长速度缓慢,增肥率低。而在秋冬时节,气温适宜,饲料充足,增肥快。从而形成生猪收购的淡旺季随气候变化而变化

在商品猪的收购中,每年二月份和八、九月份形成收购淡季。二月份的收购淡季的形成是由于社会原因,也就是因为过春节,年前大部分肥猪已宰杀过年,所以节后的二月就形成了收购淡季。而八、九月份的收购淡季,则纯是因为自然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气象因素造成的。在华北地区,八、九月份天气逐渐凉爽起来,温度适宜,十分有利于生猪的生长。加之这时青饲料丰富,是生猪育肥的大好时机。俗话说:“鱼长三伏猪长秋”,八、九月份生猪生长最快,农民惜售,因而就形成了商品猪收购淡季。虽然每年的初秋总要形成收购生猪的淡季,但是每年的气候变化不同,淡季的到来也有早有迟。从华北某市1984年、1986年两年的生猪收购情况对比来看,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该市1984年的收购淡季发生在九至十月份,而1986年的收购淡季七月底就开始了。其原因是1984年的气候异常,八月份天气仍然十分炎热,气温平均温度达30℃以上,因此推迟了淡季的到来。而1986年天气到七月中下旬就比较凉爽,因此又使淡季过早地到来。气象条件与商品的生产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可以利用气象要素来定量地预测商品的产量。

北京市气象局资料室的同志,通过对冬小麦生育期内多种气象要素与产量关系的分析,得出了北京地区冬小麦产量波动的大小,取决于冬小麦受冻害的情况,因此冬小麦气候产量与11月和12月下旬平均气温相关显著,以此建立了冬小麦气候波动产量的预报公式:

△Y=-49.7+19.08X1+6.74X2

△Y为气候波动产量;X1、X2分别为11月和12月下旬平均气温。利用正交分析,求得了建国以来冬小麦产量的趋势议程为:(www.xing528.com)

Y=-224.64+5.9φ1(x)+0.08φ2(x)

利用上述两式,便可以预报出北京地区的冬小麦产量为Y=Y△Y(公斤/亩)。不但可以利用气象资料来预报粮食作物产量,还可以预报作物产量品质的好坏。福建省根据全国著名甘蔗产区仙游县20年资料分析,得出了12月甘蔗含糖量的高低与10月、11月的“干凉度”密切相关。其表达式:Ck=To·L·n其中Ck为干凉度,To为平均日较差,L为日照时数,n为某时段的天数。在一定的土壤,技术栽培条件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生物学下限温度以上)内,干凉度是衡量一地区糖分积累潜力大小和体现诸因素对糖分的影响。“干凉度”越大,越有利于糖分积累,增产潜力越大,反之则越小。从仙游县历年含糖分与“干凉度”资料分析得出,干凉度≥9200小时/度时,12月份的含糖量比较高。可利用下面的经验公式估算丰欠年榨季平均的含糖分U1=0.98K+0.5(0.2)(当CK≥9200小时/度时)U2=0.90K+0.5(0.2)(当CK>9200小时/度时)U1、U2为甘蔗的含糖分,K为历年榨季平均含糖分,0.5、0.2分别为冬季无冻害和有冻害(按霜冻指标定)的系数。按照上式,就可以大体上估算出整个榨季的平均含糖分。

利用气象要素还可以预测鱼汛和捕获量。这是因为气候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海洋鱼类生物的繁殖生长、栖息、洄游和捕涝作业。闽东渔场根据每年11月中、下旬,鱼群就开始从浙江沿海南游,进入闽东渔场,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鱼群不断往南洄游,因此,秋季冷空气活动的早晚、强弱和范围对鱼群洄游时间、路线关系很大。因此,依据汛前温度、降水、大风等气象因素与渔业生产和渔获量的关系,运用二级判别,统计了闽东台山站1971~1983年的气象资料,按拟合率最高为原则,对预报因子(0.1)化,求方程系数,计算历年预报量,确定判据。其年产量的年际变化趋势预报方程为:

Y1=0.85X1+0.85X2+X1X2

Y2=0.85X1+0.50X3+0.50X1X3

Y3=0.85X2+0.50X3+0.50X2X3

其中X1、为台山站10月份平均气温与10月下旬极端最低温度。凡是月平均气温在21°~22.1℃之间或极端最低气温>15.0℃时X1为“1”,其余为“0”,拟合率为91%。X2为台山站气温稳定通过23℃终日期及10月份大风日数。凡是当气温稳定通过23℃终日期较前年为迟(或相等),且大风日数<20天时X2为“1”,其余为“0”,拟合率91%。X3为台山站10月份降水距平百分率。凡是<-40%时X3为“1”,>-40%为“0”,拟合率83%。判据Yc1=2.7,当Y1=Yc1时,其产量较上一年上升,Y1≠Yc为下降;Yc2=0.85,当Y1≥Yc2时,其产量较上一年上升,Y2<YC2为下降;Yc3=0.85,当Y3≥Yc3时,其产量较上年上升,Y3<Yc3时为下降。

利用上述三个公式就可以进行冬汛产量趋势预报,经历史验证和三年试报,效果较好。目前,全国各地气象部门利用数理统计遥感等方法,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产量预报和估测。除广泛开展了对粮食作物产量预报外,还开展了对经济作物、水果蔬菜以及医药,水产品,畜牧产品的产量预报和估测,这对商品采购、调运计划的制定和采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情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