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介绍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介绍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课本知识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终极答案,而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公认度较高、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2.学习观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3.教学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介绍

1.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何克抗,1997)。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何克抗,1997)。

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它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虽然知识获得了较为普通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相同的理解。真正的理解是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学习活动过程实现的,由学习者本人基于自己的背景经验建构起来。否则,所谓的理解便名不副实,只是被动地复制接受式学习而已。

显然,这种知识观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巨大挑战。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课本知识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终极答案,而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公认度较高、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层次的提升,肯定还会有更为科学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任何知识在被个体接收之前,对其而言是无任何意义的,自然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何克抗,1997)。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解释现实,而每个人的经验世界又是由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人们的经验不同,于是其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千差万别。所以,学习不是教师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的知识建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学习过程即知识的建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提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张桂春,2003)。(www.xing528.com)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3.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鼓励合作学习

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人而存在,而是源于人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因此,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这一思想相一致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2)主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相一致。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而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