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精神病性障碍,区分精神病与非精神病的三个原则

什么是精神病性障碍,区分精神病与非精神病的三个原则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学者郭念锋教授根据人类心理这种反映活动的一致性、协调性和现实性,提出了区分精神病与非精神病的三原则。在没有重大外界事件影响的情况下,一个人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如一个为人热情开朗的人,突然毫无缘由地变得非常冷漠,这时,他的精神活动可能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什么是精神病性障碍,区分精神病与非精神病的三个原则

精神病,即精神病性障碍,是由于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问题。它有以下表现:妄想、幻觉、错觉或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等。绝大多数患者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我国学者郭念锋教授根据人类心理这种反映活动的一致性、协调性和现实性,提出了区分精神病与非精神病的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临床心理将有无幻听、幻视、妄想和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正常与否的依据。

在任何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他便产生了幻觉;而一个人的思维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病人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上述标准主要用于鉴别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症状。(www.xing528.com)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之间有着协调一致的关系。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有着愉快的内心体验,高兴地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事,他的认知、感觉和行为是一致的,我们就认为他是正常的。如果他用痛苦、悲伤的语调去向别人讲述这件高兴的事,或者对快乐的事反应痛苦,这时他的认识、感觉和行为就不协调一致,就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状态。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漫长的经历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事件影响的情况下,一个人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如一个为人热情开朗的人,突然毫无缘由地变得非常冷漠,这时,他的精神活动可能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