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明与《琵琶记》的介绍,关于高明

高明与《琵琶记》的介绍,关于高明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宣扬儒家传统道德来纠正“恶化”的风俗、调和社会矛盾,是高明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他创作《琵琶记》的基础。高明改编后的《琵琶记》故事的梗概:陈留人蔡伯喈新婚不久,迫于父命离家赴试,高中状元。

高明与《琵琶记》的介绍,关于高明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一、关于高明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据其弟高旸生于大德十年(1306年)左右可知,高明的生年当距此不远;卒年有至正十九年(1359年)和明初两说。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理学家黄潽的弟子。至正五年中进士后,先后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椽吏、浙东阃幕(统帅府)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官声颇佳。晚年隐居宁波城东的栋社,以词曲自娱。另有少量诗文传世。

从高明的诗文中,可以看到他对仕途险恶的认识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民间疾苦的了解和同情。另外,他还写了些表彰孝子节妇的诗文。通过宣扬儒家传统道德来纠正“恶化”的风俗、调和社会矛盾,是高明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他创作《琵琶记》的基础。在《琵琶记》的开场词中,作者批评一般的戏剧“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宣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表明他有意识地利用戏剧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

二、《琵琶记》的内容与思想

高明《琵琶记》是对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改编。蔡伯喈即蔡邕东汉末著名文人。但在民间传说中,蔡伯喈只是借用历史人物之名。

《南词叙录》在《赵贞女蔡二郎》下注言:“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另根据元曲、传统戏剧、民间文艺等各种资料所提及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早期民间流传的蔡、赵故事的梗概:蔡伯喈上京赶考,一去不回,不顾父母,遗弃妻子,最后被暴雷震死,是个不忠不孝的反面人物;赵五娘孝顺公婆艰苦持家,公婆去世,她罗裙包土,替公婆筑坟,背着琵琶上京寻夫,丈夫却不相认,是个孝顺贤惠的苦命妇女,意在维护家庭稳定的伦理

高明改编后的《琵琶记》故事的梗概:陈留人蔡伯喈新婚不久,迫于父命离家赴试,高中状元。牛丞相看中了他欲招赘为婿。蔡伯喈辞官、辞婚,均不为皇帝所允,终被逼赘牛府。此间,陈留发生灾荒,蔡妻赵五娘力撑家计侍养翁姑,蔡公蔡婆还是相继亡故于饥馑灾年,赵五娘剪罗裙包土、祝发卖葬,后怀抱琵琶沿途行乞,进京寻夫。蔡伯喈偶遇赵五娘,将真相告知牛小姐,得牛女之助,夫妇三人一起陈留奔丧。后牛丞相也幡然悔悟,为蔡伯喈讨得一门旌表,团圆结局。

高明把原来作为反面人物的蔡伯喈改造成一个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把他抛弃家庭、另娶贵妻处理为被人胁迫而不得已。作者这样做,大致有两个目的:一是作为文士,不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蔡邕继续在民间背负恶名;二是可以更好地宣传他所信奉的儒家伦理观念。

脚色扮演:

生:蔡伯喈。旦:赵五娘。外:蔡公。净:蔡婆。末:张大公。贴旦:牛小姐。外:牛丞相。

《琵琶记》思想主题极为多元,有“反封建说”和“封建说教”等截然相反等说法,但宣扬全忠全孝是其突出的主题。高明用“子孝妻贤”的故事来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以戏剧的“动人”力量来提倡风化,宣扬道德教化。受到后世统治者的欢迎,据说朱元璋认为它是“富贵家不可无”的珍贵精神食粮,其功用甚至超过四书五经。

在宣扬封建道德的同时,剧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忠”、“孝”的矛盾,个人意愿与社会统治力量的冲突,都表现了高明能正视社会生活的真实,并给予深切的关注和思考,在肯定子孝妻贤的同时,揭示了封建伦理自身存在的矛盾酿造了社会悲剧,从而引发了观众强烈的震撼。

全剧通过蔡伯喈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的“三不从”尴尬处境,揭示了“忠”与“孝”这封建时代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突。蔡公、张广才等劝蔡伯喈入京应举,认为这是“显亲扬名”,是“大孝”,蔡伯喈辞试不从;接着金榜题名后,牛丞相用君命和权势来压服他入赘相府,蔡二郎又辞婚不从,陷蔡于背亲弃妇的境地;后又辞官不从,由此父母双双饿死,妻子历尽艰辛。以蔡公、皇帝、牛丞相为代表的纲常伦理和现实权力,对蔡伯喈个人意志的否定甚至剥夺,是导致了悲剧的根源:“只为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大”。封建正统观念中的忠孝原本应是统一的,但作者却挖掘到两者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出政治权力的绝对要求对家庭伦理的破坏。这反映了知识阶层在维护家庭和服务于政权之间常常会出现两难选择。在肯定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同时,揭示了“忠”与“孝”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突,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精神。

而政治生活中的蔡伯喈“口里吃几口荒张张要办事的忙茶饭,手里拿着个战钦钦怕犯法的愁酒杯”的不稳定感,又表现出元末士大夫的思想特征。最后,蔡伯喈得到朝廷的旌表和提升,但他仍无法平复因“二亲饥寒死”带来的愧疚。剧作这样的情节描述,客观上揭示了现存道德的不完善乃至虚伪和罪恶。

剧作还通过不少情节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如牛丞相的专横造成了蔡伯喈一家的种种苦难;陈留发生灾荒后,地方官吏的贪污加深了人民的灾难等。

三、赵五娘的形象

赵五娘是《琵琶记》中着力刻画的一号人物。她代表着一种人物类群:旧时代中下社会阶层的一些妇女是家庭的真正支撑者,她们坚忍不拔,忘我牺牲,奉养老人,抚育儿女,她们的忍辱负重使丈夫能够在外界获得成功。《琵琶记》中的赵五娘,从多方面强化了这种人格精神:被丈夫遗弃却必须奉养公婆,家境贫寒而又遭遇灾年,尽力“代夫行孝”仍被婆婆猜疑……借助严酷的处境突出了以自我牺牲来维持家庭生计的高尚品格

《糟糠自餍》一出中赵五娘两段唱词非常有名:(www.xing528.com)

【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遭砻被春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前腔】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白)丈夫,你便是米么,(唱)米在他方没寻处。(白)奴便是糠么,(唱)怎的把糠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

曲子写赵五娘触物生情、从糠的难咽想到自己和糠一样受尽颠簸的命运,又从糠和米想到自己和丈夫的分离,引起对丈夫的思念和埋怨。以口头语写心间事,刻写入髓,委婉尽致。

四、《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双线并进的结构织体

整部剧情以赵五娘和蔡伯喈不同遭遇的双线并行发展,一条是蔡伯喈步步陷入功名的罗网,满心苦闷地周旋于一片繁华富贵的气氛中,一条线是赵五娘含辛茹苦,拼命挣扎在满目荒凉萧条的境地,陈留、京师两地空间对转:赵五娘一家的凄苦场景和蔡伯喈在牛府的豪华生活交错出现,相互对映,一边是赵五娘临妆感叹,一边是蔡伯喈杏园春宴;一边是赵五娘背着公婆吃糟糠,一边是蔡伯喈和牛氏赏月饮酒……牛府的荣华富贵与蔡家的饥寒交迫交错对照,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理冲击。现实主义的描写突出了戏剧冲突,加深了悲剧气氛。

2.清丽的文语和本色的口语相得益彰,均以“体贴人情”为要

剧中语言以本色为主而又文采斐然,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环境,语言风格或质朴自然,或富丽典雅,都能以“体贴人情”要,“都在性情上着工夫”,准确传达出特定情境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尤其善于运用口语细腻刻画人物的隐微心曲,委婉尽致。如《糟糠自餍》中的【孝顺歌】,触物伤情,糠贱米贵,两处分飞,比喻自己和丈夫贵贱悬殊的命运,把人物抽象的心理活动化为具体的形象,质朴自然而凄楚动人,可谓“神来之笔”。

3.《琵琶记》改变了早期南戏不讲究宫调配合的做法,根据剧情的需要,考虑曲牌的缓急、性质的粗细、声情的哀乐,以及相互间的搭配,音律平仄的谐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总之,经过高明这位著名文士的加入改编,南戏从民间俚俗的艺术形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在进入明清“传奇”阶段之前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当时乃至后世戏曲界效仿的典范。其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创作固定范式;它的曲律成为各家曲谱选录的主要对象;也是人们谱曲作剧的直接依据;它在长期演出过程中积淀起来的表演艺术,还使它成为演剧的典范,成为每一个演员必须学习的入门戏本;而每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兴起,往往都从成功改编《琵琶记》为开端。从思想内容的影响而言,整个明代戏曲都可以看到《琵琶记》的印痕。所以后人称誉《琵琶记》为“南戏之祖”。从这个意义上说,《琵琶记》实为元代剧坛之殿军,明代戏曲之先声。

思考题

1.南戏的体制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四大南戏”?

3.简述《琵琶记》的剧情。

4.简述《琵琶记》的思想主题。

5.简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6.为什么说《琵琶记》是“南戏之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