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明:《琵琶记》及其世界观

高明:《琵琶记》及其世界观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琵琶记》作者高明的世界观高明(1305?高明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方国珍接受招安后,欲聘高明为幕僚,坚辞不从,隐居宁波栎社沈氏楼,从事《琵琶记》创作。这种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在《琵琶记》中有鲜明的反映。在《琵琶记》中也表现出这种矛盾的精神状态。《琵琶记》开宗明义第一出,就明确地宣布他的艺术观点。

高明:《琵琶记》及其世界观

(一)《琵琶记》作者高明世界观

高明(1305?—1370?),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浙江永嘉人。[7]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元王朝由衰落趋向灭亡的历史时期,也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他的故乡浙东一带,又是矛盾斗争较为集中之地,到处是饥荒的人民,遍地是起义的烽火,方国珍、张士诚等人的起义,就是以浙江和江苏为根据地的。

高明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的长辈和师友,大都是比较耿直或有民族意识的儒士,他自幼与他们一起过着平淡的隐居生活。

动荡的时代,宁静的家庭,儒家的传统文化教育,形成高明复杂的世界观,既决定他一生所走的曲折道路,也很自然地影响他的创作。

他是个博学之士,有志于用世,且以孝道著称。而元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于仁宗元祐二年(1314)恢复科举,顺帝至元年间虽一度又罢科举,旋即恢复。因此,高明发愤读《春秋》,立志以专经取仕。至正五年(1346)进士及第[8],始入仕途。历任处州录事、绍兴判官、江南行台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他以自己的才干,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性情耿直不阿,数忤权贵,对当时酷政亦有所不满,但反对农民暴动,曾参加镇压方国珍起义军,由于和统帅意见相左,任满后,即怀着满腹牢骚归家。从此看穿宦途黑幕,深悟前辈所言:读书人以取功名得官为荣,实为忧患之始。

方国珍接受招安后,欲聘高明为幕僚,坚辞不从,隐居宁波栎社沈氏楼,从事《琵琶记》创作。自1345年入仕,至1356年辞官,仕宦生活仅11年。(www.xing528.com)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召请高明参加编修《元史》,他“以老病辞”,不久,病卒于宁海

构成高明世界观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基本情况是:

伦理观,他笃信传统礼教,特别崇奉孝道,赞扬节义。自少追慕曾参、闵子骞等“二十四孝”中人物,曾作戏文《闵子骞单衣记》(已佚),以及一些宣扬“孝”、“义”的文章。这种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在《琵琶记》中有鲜明的反映。

政治观,基本倾向是儒家的忠君爱民,因其时代的特殊性,对元统治者的态度和对祖国人民的态度之间有矛盾,热心追求功名与厌恶仕宦生活之间也有矛盾。他生活在元贵族统治的时代,而励志攫取功名,为元朝服务,甚至参加镇压农民起义,这在当时不足为怪;但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他又比较同情人民的疾苦,在《游宝积寺》诗中写道:“几回要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他虽做着元朝的官,却又感叹故国的沦亡,如《赵承旨题岳王墓韵》诗,就流露了较深沉的民族意识,对岳飞父子奉诏班师以至不能恢复国土的沉痛历史,感到悲愤。特别是在仕途中碰了钉子以后,他就表现出菲薄仕宦名利的意识,不愿与统治者合作,《次韵酬高应文》、《白篇送顾仲明》等诗,都流露了这种思想情绪。在《琵琶记》中也表现出这种矛盾的精神状态。

文艺观,与他的伦理观相一致,他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文以载道”的文艺思想。《琵琶记》开宗明义第一出,就明确地宣布他的艺术观点。首先,他批评了在思想内容上千篇一律的“佳人才子”、“神仙幽怪”之作,认为“琐碎不堪观”,强调文艺必须有益于儒家教化,不然的话,就是废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其次,他指出戏曲不单是娱人,而要感人,主张发扬南戏“不寻宫数调”的传统,反对以无聊的科诨来娱乐观众,而要以具体的艺术形象来感动人们的心灵。就文艺的社会功能而言,他的主张是对的,问题在于他的终极目的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幻想。他所谓的“风化”,就是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他企图用以感召社会的是“孝子”、“贤妻”的典型。这又不免有些迂腐、片面化。就他所处的时代而言,想以传统道德救世,虽是幻想,但也非其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