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部古代戏曲作品《琵琶记》及其艺术观点

一部古代戏曲作品《琵琶记》及其艺术观点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朝时,剧作家高明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琵琶记》,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戏曲作品之一。不过,《琵琶记》之所以有名,还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曲折,也在于剧作家高明在剧本里开宗明义提出了自己的艺术观点:“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也就是说,如果剧本的思想内容不能劝人向善,就算文辞再优美也不是好作品。办完丧事之后,她身边只剩下了一把琵琶。赵五娘背着这把琵琶,带着公公婆婆的画像,沿途卖唱、乞讨着去京城寻找丈夫去了。

一部古代戏曲作品《琵琶记》及其艺术观点

南宋诗人陆游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首诗其实是陆游在为一位历史名人喊冤,他就是诗中提到的“蔡中郎”——著名才女蔡文姬父亲蔡邕。蔡邕,字伯喈,是东汉末年的大才子,在书法音乐、诗文写作方面都有很深厚的造诣,称得上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因为他当过中郎将,后来很多人就称他为“蔡中郎”。从陆游的诗中可以看出,至少从宋朝开始,民间就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蔡伯喈与妻子的曲折故事。只不过,从东汉到南宋,时间经过了一千多年,故事版本几经演变已与真实历史有所不同。元朝时,剧作家高明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琵琶记》,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戏曲作品之一。不过,《琵琶记》之所以有名,还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曲折,也在于剧作家高明在剧本里开宗明义提出了自己的艺术观点:“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也就是说,如果剧本的思想内容不能劝人向善,就算文辞再优美也不是好作品。

蔡伯喈是河南开封附近陈留县里的一个普通书生,刚刚结婚,新娶的妻子名叫赵五娘,温柔贤惠。别看他们是包办婚姻,可是夫妻俩的感情很和谐,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这本来是一个幸福故事的开头,可是,就是因为这两个人太甜蜜了,有两个人看得不顺眼了。谁啊?蔡伯喈的父母!他们两个心想:儿子娶媳妇之前整天用功读书,动不动就说要去京城里求取功名,现在娶了媳妇,小两口整天腻在一起甜甜蜜蜜,书也不读了,功名更是提也不提了,这怎么能行?男子汉当然要以事业为先,怎么能泡在二人世界里面没出息呢?于是,他们逼着蔡伯喈离开新婚妻子,去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不管蔡伯喈怎么哀求、拖延都不准。蔡伯喈是个大孝子,见老两口这么生气,只好忍痛与新婚妻子告别,一个人进京去了。

自从丈夫离开之后,赵五娘就一个人努力奉养公公婆婆。没想到,丈夫一去就是好几年,连个音讯都没有。赵五娘一个人努力奉养二老已经非常吃力了,偏偏老天不作美,陈留地区遭遇到了巨大的灾荒,颗粒无收。蔡家本来还是个小康人家,算得上中产阶级,可是也扛不住这么大的饥荒啊!慢慢地,家里就没有吃的了。好不容易,有人发救灾粮,赵五娘排队领到一点点粮食,可那点米哪里够三个人吃的呢?赵五娘心想,丈夫不在,我无论如何也要把年迈的公公婆婆给伺候好啊!这时,她看到包在小米外面的那层糠,忽然眼前一亮。要知道,米糠平常都是喂猪的饲料,不是给人吃的,可是对于饿得快死的人来说,也能暂时抵挡一阵。于是,赵五娘舂米的时候就悄悄把糠留了下来。

看着糠和米被舂得分离,她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和蔡伯喈:本来是亲亲热热地黏在一起的,却硬是被人拆散,再不能相见。不仅如此,米贵糠贱,这不也就像自己和蔡伯喈的命运一样吗?越这么想,越觉得自己简直就是糠啊!所以,她把米留下来煮粥煮饭给公公婆婆吃,自己一个人躲起来悄悄吃糠。虽然糠难吃得让她一边吃一边想呕,喉咙都被粗糙的糠划得火烧火燎地疼痛,可她还是忍痛把糠咽了下去。

蔡伯喈的父母发现儿媳妇一到吃饭的时候就一个人悄悄躲出去,而且还背着他们在厨房里一个人吃着什么,老太太心想:难道儿媳妇背着我们吃好吃的?心里很不满意。有一天,便趁赵五娘正在吃的时候冲了过去,偏要看看她在吃什么。赵五娘没有防备,一不小心就被公公婆婆抓个正着,再想躲也来不及了。婆婆拿起碗来,看明白了一切,原来儿媳妇自己是在吃糠啊!赵五娘怕公公婆婆难过,还故意说其实糠并不是很难吃,而且,她是蔡伯喈的妻子,在古代,这就叫作“糟糠之妻”,既然是糟糠之妻,吃点糠也没什么。赵五娘越这么解释,蔡家二老心里越不是滋味。他们知道自己冤枉了儿媳妇,心情激动,又是惭愧又是怨恨多年不归的蔡伯喈,情绪激动之下,两个人双双离世。而且,临死之前蔡公公还对赵五娘说,如果见到蔡伯喈,一定要替他们大骂这个不孝之子。

赵五娘万万没想到,公公婆婆一激动,都命丧黄泉,只好把所有家产变卖了去埋葬公公婆婆。可遭灾的时间久了,家里实在也没什么可卖的,钱还是不够。她一狠心,就把自己一头长发给卖了。我们现在的女孩子今天长发明天短发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可是在古代,女子剪发是件很严重的大事,赵五娘却为了埋葬公婆剪了自己的长发。

办完丧事之后,她身边只剩下了一把琵琶。赵五娘背着这把琵琶,带着公公婆婆的画像,沿途卖唱、乞讨着去京城寻找丈夫去了。

其实,早在几年前,蔡伯喈就已经考中了状元。刚考中时他很高兴,想立刻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母,没想到的是,当时有个丞相姓牛,一看蔡伯喈如此有才华,人长得也不错,就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蔡伯喈哪里肯同意,拼命拒绝,可惜丞相势力大,无论如何也躲不开。蔡伯喈急了,就干脆向皇帝上书,我也不要做官了,朝廷就当没我这个状元,你们让我回家去照顾爹娘吧!可是皇帝一看奏章,表示蔡伯喈你的才华这么高,怎么能就这么回乡隐居去呢?不许!你非得给我留在京城里为朝廷效命不可!这下子蔡伯喈犯了难,皇帝都这么说了,如果他还执意回乡那就是对皇帝不忠了。在古代,不忠是个很大的罪名,他是读儒家文章的人,怎么能做一个不忠的人呢?就这样,他只好勉强继续留在京城里。这下牛丞相可高兴了,硬把自己女儿塞给了他,把他拉到自己的丞相府里当了女婿,更不许他回乡了。(www.xing528.com)

这些年,蔡伯喈每次想到家乡年迈的父母和新婚的妻子,都是又难过又焦急,可是却没有办法。前段时间,他得到消息,知道陈留地区遭到了灾荒,更紧张了,他想回去看望父母,可还是被皇帝、丞相给阻挠了。他也曾经给家里写过信,可是就那么巧,他的信走到半路就被人给骗走了,所以这些年两边音信不通,他父母不知道他的近况,他也不知道父母的死活。这段时间,他时常惦念着家中父母,整天一个人躲在书房里长吁短叹。

别看牛丞相那么蛮横,非要招蔡伯喈做女婿不可,他的女儿却是个贤惠的好人。她也发现丈夫这段时间闷闷不乐的,便悄悄跟在丈夫身边,正巧这天就听见蔡伯喈弹琴时喃喃自语的话。她走过去好言好语地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蔡伯喈看瞒不住,就把前因后果全告诉这个妻子了。牛小姐觉得自己父亲的确是做得过分了,便去劝父亲把蔡伯喈的父母、妻子都接到京城里来一起住,一起享受荣华富贵。牛丞相见女儿这么深明大义,也觉得自己以前的行为过分了,便答应了,要派人去接。可惜,这一切已经太迟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时候蔡家二老已经身亡,赵五娘也已经离开了家乡,到京城里来寻找丈夫了。

赵五娘刚到京城,借住在城外的弥陀寺里。这时候弥陀寺里有法会,她就把公公婆婆的画像供奉在佛前。正巧,蔡伯喈也担心父母,到寺里来敬香,正巧看见了父母的画像,便把画像拿回到自己府中,挂在书房里日夜祭拜。赵五娘发现公公婆婆的画像被人拿走了,就一路寻找到了牛丞相府,被牛小姐请到了府里。她此时已经猜到了牛小姐的身份,便借着给牛小姐弹唱琵琶的时机,把自己的身世唱了出来。牛小姐对赵五娘吃糠供养公婆、剪发埋葬公婆的行为十分钦佩,当即表示,自己一定会帮助他们夫妻团圆的。她请赵五娘住在牛府里。但是她们两个现在都不确定,蔡伯喈有没有变心,会不会认赵五娘。牛小姐心细,故意在公公婆婆的画像上题了一首诗。蔡伯喈回来一看,看见画像上怎么多了一首诗,想问牛小姐,牛小姐这时却带着赵五娘出来了。蔡伯喈一看见赵五娘,激动地与赵五娘抱头痛哭。两个女人便都明白了,蔡伯喈并不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此前那么多年不回家,是实在没有办法的事。

激动过后,蔡伯喈问赵五娘父母的近况,一听说父母都已经去世了,他悲痛不已,立刻上书向皇帝辞官,要回乡为父母守孝。以前,朝廷有规矩,在职官员必须要暂时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孝,这是皇帝也不能随便剥夺的权利。于是,蔡伯喈终于得到了皇帝和牛丞相的同意,回到了故乡

在故乡,他们遇到了邻居张大公。张大公见到蔡伯喈,举起了拐杖说:“我今天要代替你过世的父母,好好打你这个不孝子一顿!”蔡伯喈满心惭愧,一句也不分辩,安心被打,可是他的两个妻子都跪下来替他求情,说这件事其实怪不得他,他曾经三次辞官想回家照顾父母,都因为各种不得已的原因没能成功。现在,眼见蔡伯喈已经回来了,张大公也只好算了。

赵五娘见牛小姐虽然是豪门小姐,为人却温柔贤惠,便想退出这段关系,成全他们两个人的姻缘。她表示,等祭奠完父母之后,让蔡伯喈与牛小姐一同回京城,她一人留在这里继续照顾公婆的坟墓。可牛小姐不同意,她知道是赵五娘先与蔡伯喈结的婚,蔡伯喈对她也很有感情,就邀请赵五娘与她一起回京城,情愿拜赵五娘做姐姐。两个女人正在相互推让时,皇帝的圣旨到了。原来,朝廷里知道了蔡伯喈与赵五娘一家的经历,也非常感慨,把蔡伯喈、赵五娘、牛小姐都做了一番册封与褒奖。朝廷最后的结论是:蔡伯喈全忠全孝,赵五娘有贞有烈,牛小姐大贤大德。三个人都是道德楷模,得到了当时的最高嘉奖。有了这样的评价,一家三口也就从此在一起,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