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中的四境是什么意思呢

佛教中的四境是什么意思呢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想象之中的时空意识仍然存在。禅宗认为眼、耳、鼻、舌、身是人的五根,与之相对应的是五境:色、声、香、味、触。《华严经》中对时间和空间在禅悟中能抵达现象圆融的境界。时空的圆融意味着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一致、微小事物与宏大人类命运的一致。

佛教中的四境是什么意思呢

四、境

按照汉语字面的意思,境是“土地的尽头”的意思。这是境的原初意义,衍化后境的意义逐渐虚化,境与人的精神相关联,实际上成为一种时空结构体,脱离了具体的物象。生存之境的相是与五根相接触的,在色界之中可以测量,具有长度、宽度、高度、深度。进入人的大脑后成为记忆的影像,灵动、虚幻而不可触摸。但是,想象之中的时空意识仍然存在。境此时仍然具有时空方面的特性,虽然与现实之中的时空并不雷同。

禅宗先于诗学运用境的观念,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后,境作为佛教中的重要范畴被中土的知识分子所接纳,并在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中得到大力发扬。禅宗认为眼、耳、鼻、舌、身是人的五根,与之相对应的是五境:色、声、香、味、触。五根与五境构成能识与所识的关系,构成五识。所以,五境其实都是与人相对的物境。神会后来加上意根,与意根相对的是法境,意根产生意识。意识能够从具体的相之中解脱出来,意识能够进入法境之中,法境按照现在的理解也可称之为意境,当然,与审美之中的意境并不同义。所以,境不止是指物境,还可以指意境、心境。《楞伽师资记》中归纳出“借境观心”的法门。在境之中离言脱相,以观真如。这与电影构造审美时空以表现内心有一致之处。(www.xing528.com)

华严经》中对时间和空间在禅悟中能抵达现象圆融的境界。在圆融的时空境界之中,时间维度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当下融合,过去、未来在当下在场。同时,过去也可以抵达未来,未来也可以抵达过去,时间维度形成自由流转的关系。“过去一切劫,安置未来今。未来现在劫,回置过去世。”[35]在时间的交互回流之中产生现实时空中不存在的境界,如“三冬阳气盛,六月降霜时”,“千岁老儿颜似玉,万年童子鬓如丝”。[36]《华严经》还有“万年一念,一念万年”的观点,在顿悟的刹那间明白万年历史的本真存在。在人的意识构造的法境(意境)之中,时间交互圆融,从而可以观照世界本相,观照人类本心。

《华严经》还有空间圆融观,“如来安处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37]在一毛孔之中有菩提座存在,宏大的宇宙万物运行法则也蕴涵在细微的毛孔之中。这与“一叶知秋”,“从一粒砂石中看世界”的思维是一样的,都是强调世界万物的共通性,在共通之中达到悟解世界一元的共相。现代物理学建立在对原子、分子、夸克量子等微粒的模式建构之上,理解了原子等微粒的结构运行规律也就掌握了世界的运行规律,因为世界就是由这些微粒构成的,世界运行的规律最后都需要微粒理论来解释。这是“一微尘一世界”的禅家哲学观的现代科学验证。更重要的是,在意识建构的空间之中,源于现实的世相,但在想象的具象之中蕴涵了宏大空间世界的规律。微小的意境与宏大世界建立圆通的关联。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只是在哲学思辨中可以分开。时间和空间的互摄融合意味着时空的互摄融合。时空的圆融意味着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一致、微小事物与宏大人类命运的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