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公如何处置政局?真相大揭秘!

周公如何处置政局?真相大揭秘!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尚年少,周公作为叔父在当时如何处置政局,历来就有不同的记载。由此可知,周公确实是身居王位,自称为王的。《逸周书。度邑解》记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兄死由弟来继承王位。

周公如何处置政局?真相大揭秘!

周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尚年少,周公作为叔父在当时如何处置政局,历来就有不同的记载。《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称,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左传。定公四年》又记,在成王继武王之位后,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记。周本纪》也载,当时由于天下初定,成王年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可见周公只是夹辅成王,摄(代为)行政,并无篡权之意。《孟子。万章》说得更清楚:周公不有天下。

他完全不想把天下占为己有,心迹是何等明朗!

然而另一些记载表明,周公在当时的作为不是如此。《荀子。儒效》和《淮南子。汜论训》都说,周公天子之籍。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解释说:谓履天子之位也。礼记。明堂位》和《韩诗外传》卷三又称:周公践天子之位;《尚书。大传》更明确指出:周公身居位,听天下为政。再根据近人的考证,《尚书。大诰》中的称文王为宁王,又叫作宁考。所谓,对已故父亲的称呼。周公是文王的儿子,而成王已是文王的孙子,故称文王为只能是周公。《尚书。康诰》又载: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是康叔的名字,他是周公的同母弟。《康诰》中的王称康叔为,那么这个显然又是周公。由此可知,周公确实是身居王位,自称为王的。

周公为什么要践位称王呢?根据《尚书。金滕》的记载,周公曾对太公、召公说: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这里的,指玉位,弗辟即不掌握政权。大家知道,武王死后,东方尚未平定,有待 于嗣 君继续完成大业,而当时成王幼弱,不足以肩此重任。周公考虑到,我如果不即王位,则诸侯将叛,而先王未成之事业将坠,我恐死后无言以告我先王。《荀子。儒效》也说,周公履天子之籍的原因是恶天下之倍(背叛)周。很明白,当时天下初定,局势不稳,成王年幼,无治国能力,没有英武老练之君主,就不能巩固新生的政权。实际上,武王在弥留之际,也曾有过传位周公的想法。《逸周书。度邑解》记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兄死由弟来继承王位。当武王说出了这样的想法后,周公顿时诚惶诚恐,泣涕共手,表示不能接受。可见周公本没有篡位的欲望。故《韩非子。难二》说: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他只不过是代行王政,待成王年长,即刻归位。《汉书王莽传》载群臣奏曰:周公权而居摄,则周道成,王室安,不居摄则恐周坠失天命。正是由于这样,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发号施令,常称王命。显然,周公(假为天子,完全是为整个国家的事业打算。(www.xing528.com)

不过,事情还有另一方面。《荀子。儒效》称: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有的论者解释:屏者,除也,或蔽也;及,继也。周公屏除成王以继接武王的天下,偃然如固有之,则非专横篡位而何?《史记。燕召公世家》又记当时召公疑之,《鲁周公世家》也记周公曾向太公、召公进行解释,如果周公没有野心,召公、太公也是贤人,为什么都发生怀疑呢?特别是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史记。管蔡世家》),因而发生动乱,从管、蔡的一贯表现看,他们是忠于周的。《逸周书》中的《大匡》、《文政》等篇,有不少关于管叔、蔡叔受赐于王开宗循王的记载。所以顾颉刚曾说:他们二人确实是武王的好助手(《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文史》第18辑)。周公先是用计把他的哥哥、按兄弟相为后应该继承王位的管叔调离京都,又乘管、蔡怀疑动乱之机兴兵东征把他杀了。这真是政治的好手腕!既然周公已经篡位称王,为什么又要还政成王呢?有的论者认为,由于召公、太公怀疑,管蔡联合武庚起兵反周,关中地区也跟着乱起来,《尚书。大诰》称西土人亦不静,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周公的意料之外,于是他改弦更张:一方面在平定管、蔡后还政下野;一方面又拉拢召公,与召公平分大权。《史记。燕召公世家》载,成王时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

周公主之。除长子就封诸侯外,次子留守周室,世代共掌王政。周公比王莽、袁世凯机灵,他看到篡位不成,就下野让位,而以另一种方式,又取得了大量的权力。

周公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光明正大地代理王政,还是有篡位野心,耍尽阴谋诡计而未能全逞?如何在纷然杂陈的大量历史记载中理出一个头绪,至今还是一个问题。(杨善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