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虎符系背还是系臂?读《红楼梦》的疑惑解析

虎符系背还是系臂?读《红楼梦》的疑惑解析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九七问虎符“系背”还是“系臂”第三十一回写道:“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背。”“系背”,通行本作“系臂”。清代人都梳辫子,这个“虎符”是系在后脖颈子上,而缀于辫子与脊背之间的。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将虎符系于项上,垂于后背的习俗,同样流行于丰润一带。这就告诉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务必尊重原作文字,有的文字一时搞不懂,也要广求诸籍,多方探求,切不可妄以己意擅加改动。

虎符系背还是系臂?读《红楼梦》的疑惑解析

第一九七问 虎符“系背”还是“系臂”

第三十一回写道:“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背。”“系背”,通行本作“系臂”。查脂批各本,通作“系背”,就连改动最多的程甲本也没有异文,那么通行本改“背”为“臂”就毫无道理,而且连个校记都没有,更是说不过去。可是如果不改,于语义上又不好理解,对于这句话,通行本有一个注释:“蒲艾簪门,虎符系臂——蒲、艾:都是香草。簪:插。虎符:这里指用绫罗制成的小老虎。旧俗每逢端午节,将蒲艾插在门上,把虎符系在儿童的臂上,认为可以‘避邪’。见《燕京岁时记》。”

这一条注释更加成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文中提到的《燕京岁时记》怎样说。这本书为清代富崇敦察所撰,他在里面说:“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庐、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按风俗通云:五月五日以彩线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瘟病。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这里说得很清楚,清代过端午节,是把虎符系于“小儿之背”,而非“臂”。后面所引《风俗通》乃指东汉人应劭撰《风俗通义》,是论证这种风俗的源流,把彩线系于“臂”是东汉之事,而非清代之事。如果说这一条证据还不足以服人,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其他记载清代习俗的著作是怎样说的。

成书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大兴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载:“五月朔,家家悬符,插蒲龙艾虎,窗纸贴红纸吉祥葫芦。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雄葫芦,小儿佩之。”他在这里同样提到了小儿佩之的这种“虎符”,只是没有说明佩在哪里。(www.xing528.com)

成书于光绪十一年(1885)的《光绪顺天府志》,这样记载:“五月五日,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曰避毒虫。家家悬五雷符,簪佩各小纸符,簪或五毒、五瑞花草,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若锁者,曰端午索。”这里提到的是“项各彩系”,意谓端午索是系在脖子上的,我们俗语叫脖子,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脖子也有分别,前为颈,后为项,区别极其明确,我们素常所说“刎颈自杀”,就不能说成“刎项自杀”,“强项令”,也不能说成“强颈令”。也就是说这个“端午索”是系在俗语所说后脖颈子上的,绝非系在胳膊上面。

让廉著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的《京都风俗志》则记载的更为明确:“五月初一日为端阳节,又曰端午,即古天中节也。人家、铺肆买粽子、樱桃、桑葚,以献神佛。买蒲艾插于门旁,贴画虎、蝎、虾蟆或天师等图,揭之楹间,谓之神符。道家亦有书符以送檀越者。人家妇女以花红绫线结成虎形、葫芦、樱桃、桑葚及蒲艾、瓜豆、葱蒜之属,以彩线贯之成串,以细小者为最,缀于小儿辫、背间。”请看,这里明确说是系在“小儿辫、背间”。清代人都梳辫子,这个“虎符”是系在后脖颈子上,而缀于辫子与脊背之间的。因此,通行本改“背”为“臂”就毫无道理,从所做注释来看,大约是看错了《燕京岁时记》的文字。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将虎符系于项上,垂于后背的习俗,同样流行于丰润一带。成书于清光绪十二年的《遵化通志·风俗》中有这样的记载:“五月五日为天中节……小儿项各系彩,并垂金锡各钱锁,曰‘长命缕’。”这里明确指出小儿“项各系彩”,而且把这种俗称虎符的东西叫作“长命缕”,保留了东汉以来的旧称。

我这里所说的“通行本”毫无例外都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红楼梦》研究所校注,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为底本的新版《红楼梦》。这个本子自1975年开始成立红楼梦校释组,由全国各地抽调优秀专家组成,至1981年方始竣工,1994年曾做过一次修订,2007年又再次修订。这个校释组的成员大部分都成为著名的红学家,由这个校释组也发展出一个“红楼梦研究所”和“红楼梦学会”。应该说这个本子吸取了当代《红楼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个最为完善的本子,我现在也主张一般读者读《红楼梦》,应该以这个本子为主。但是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许多细微之处,这个本子仍然存在着诸多错漏,上面所说的对于“背”的改动就是一个显例。这就告诉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务必尊重原作文字,有的文字一时搞不懂,也要广求诸籍,多方探求,切不可妄以己意擅加改动。同时读者在读此书的时候,也不要盲目迷信任何专家学者的各种说法,要切实地读出自己的见解来,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