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楼梦》中抹胸”究竟是胸罩还是兜肚?

《红楼梦》中抹胸”究竟是胸罩还是兜肚?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五八问“抹胸”岂能是“兜肚”第七十回写:“麝月是红绫抹胸,披着一身旧衣,在那里抓雄奴的肋肢。”第六十五回写尤三姐:“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抹胸”,《红楼梦大辞典》有解释:红绫抹胸即红色绫子做的兜肚。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又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男女皆有之”。

《红楼梦》中抹胸”究竟是胸罩还是兜肚?

第四五八问 “抹胸”岂能是“兜肚”

第七十回写:“麝月是红绫抹胸,披着一身旧衣,在那里抓雄奴的肋肢。”第六十五回写尤三姐:“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抹胸”,《红楼梦大辞典》有解释:

红绫抹胸(70·989·6)即红色绫子做的兜肚。绫,古代丝织物名。明·张自烈《正字通·糸部》:“织素为文者曰绮,光如镜面有花卉状者曰绫。”抹胸,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又名袜腹、袜肚,俗称兜肚。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又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男女皆有之”。

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辞书的解释。

《辞源》:【抹胸】胸间小衣,俗称兜肚。古称服,一名袜腹。《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侧手从抹胸里取出一个帖子来。

《辞海》:抹胸 兜肚。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又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

《汉语大词典》:【抹胸】古代内衣的一种,多为妇女所服。有前片无后片,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故称。清代又称肚兜。南唐李煜《谢新恩》词之三:“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侧手从抹胸里取出个帖子来。”徐珂《清稗类钞·服饰·抹胸》:“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又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男女皆有之。”钱锺书《围城》一:“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

这几种辞书的解释大同小异,都说抹胸即兜肚,也就是在第三十六回中薛宝钗坐在贾宝玉身边为他绣的那个东西。可见《红楼梦大辞典》的解释也是来自这些辞书,应该无大错。可是我们看一下《汉语大辞典》的解释中引用的钱锺书《围城》的例句,又难免产生疑问,钱先生所写乃一洋派女士,焉能穿了一件兜肚在人前乱晃?我怀疑还是钱先生的使用较为准确,抹胸不可能是兜肚,只能是胸罩

这个疑问是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的名著《中国古代房内考》为我解开的。他在此书中摘印了明代著名画家仇英为《列女传》所画的一幅插图,里面画几个女子正在脱衣服,其中两个妇女穿着“抹胸”,那是一种较宽的绣花织物,由胸前横着勒过去,或者在前胸用纽扣扣住,或者在后背用带子系住。从其形制来看,它就是如今的胸罩,不过比当今的胸罩略为宽一些。(www.xing528.com)

高罗佩在文字说明中说:

女人也穿宽大的裤子,但最贴身的穿戴似乎是“抹胸”,这是一种宽大的胸罩。前面用扣子扣紧,或从后面用带子系在两边。春宫版画可以证明,如果她们不裸体性交时,这是除袜子外的唯一穿戴,插图18是仇英为《列女传》(见本书上98页)画的插图之一,画的是一伙女人脱衣的各个阶段。从图中可以看到,裤子是用细绳系在腰上,上下分别掖在抹胸和袜子下面。

裤子和抹胸的外面,女人还穿一件短上衣,在前面扣紧,带紧紧箍住脖子的高领。外面再套上几件长袖的袍子,件数和面料随季节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不同,腰上系带,两端拖在前面。这些衣服的外面通常还要罩一件短上衣,前面用带子打成精巧的蝴蝶结。腰带上挂着装香料的锦囊。她们把手帕和其他一些小件的梳妆用品放在内袍宽大的袖子里。

画面与文字相结合,使我们对于“抹胸”有了一个十分明确的印象

首先,它不是兜肚,兜肚是用一块布料呈菱形裁制,只有前片,没有后片,上面用一条带子挂在脖子上,中间用两条带子在背后系住。它的作用只是遮风,男女均可使用。而抹胸却是横着勒过前胸,它不管肚子,肚脐是露在外面的,它就是当今的胸罩。

其次,它虽然是当今胸罩的前身,但是作用和当今的胸罩恰恰相反。当今的胸罩讲究“挺”起来,有个胸罩的广告词就是“做女人‘挺’好”。而抹胸的作用却是将女子双乳约束起来,不使它“挺”,过去称为“束胸”。看起来中国女子束胸的历史源远流长,起码在南唐时期就已开始,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初期。目前这种“挺”起来的胸罩,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

我绝对没有想到,小小一个抹胸,几部权威辞书全部注错。更没有想到的是,就连清人也把它与兜肚相混,这有些不好理解。因为抹胸在清代尚广泛使用,做出乳房形状的“乳罩”是民国以后方才出现的,大约是由外国传入。看起来,我们做研究的时候,切不可迷信任何成说,对于任何成说都要亲身验证一番,否则以讹传讹,习非成是,遗害非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