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画知觉产生的基本原理的介绍

动画知觉产生的基本原理的介绍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不论电影、电视还是动画,其运动知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人类固有的生理特性和相应的心理反应。

动画知觉产生的基本原理的介绍

第二节 动画知觉产生的基本原理

将原本静态的图画经过技术加工处理,形成会运动的影像,这是人们通常对动画的广义阐释。事实上,不论电影电视还是动画,其运动知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人类固有的生理特性和相应的心理反应。

一、运动知觉的形成与创造

众所周知,电影是以1/24秒的间歇运动来制造光影运动的幻觉。实际上,银幕上并没有运动,每格画面也都是静态的。而电视则是利用屏幕上荧光粉粒(像素)的相对发光位置的变化形成每帧静态的图像,再以每秒传送25帧画面的频率进行转换。动的感觉实际上是由受众的生理机能与心理补偿完成的,其中人的视觉惰性与暂留特性占据重要分量。

视觉惰性是指,当物体运动速度足够快时,人眼无法辨别它们的分解动作,只能看到连续运动的整体状态。于是,原本是静态的像素几何空间位置的变化,经过将图像快速的转换,在人们脑海中就留下了图像连续活动的整体感觉。这种现象与人们在观看电风扇旋转时的感觉是一致的。当电风扇以较为缓慢的速度旋转时,人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它的叶片,当电风扇加大旋转速度时,人们看到的便是连续运动的“圆圈”。同样,当我们感觉到电视屏幕上一个物体由远而近向我们移动时,也只是这个物体的空间(形状大小)和出现时间产生了改变,最终由我们的大脑来完成屏幕上时空变化的合成而形成连续运动的感知。(www.xing528.com)

人的暂留特性则表现为:当刺激人眼的光信号消失后,人的脑海中不会马上消除光信号留下的痕迹,而存在一段保留时间。利用暂留特征,电子扫描可以逐点进行,让屏幕上的像素逐点发光,直到电子束扫完每帧画面上的44万个有效像素。也就是说,人在观看电视时,实际上屏幕中始终只有一个光点在闪亮。人之所以能感觉到整个屏幕都有亮度,完全是由于人的视觉暂留特性所致,即当电子扫描速度足够快的时候,人眼无法跟上屏幕亮点的变化,于是只能感知到那些暂留亮点的合成影像。这种现象也同样出现在对色彩的感觉中。现实中,电视荧光屏上只有红、绿、蓝三色荧光粉发光,但是我们却能从屏幕上观赏到与大自然几乎相同的众多的色彩。彩色电视中的这种色彩混配效果与绘画的色彩混合完全不同,它不是在屏幕上进行的,而完全依赖于人眼将同一时刻(或相邻时刻)感受到的色光传送到视网膜上,去刺激能够产生色感的锥状细胞,最后由大脑进行彩色光的合成所形成的。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说,受众从屏幕上看到的动态视觉图像并不是在屏幕上完成的,而是在大脑中完成的。每个观看电影、电视的人,其实都是在自己的脑海中看到了屏幕上的似动现象和幻觉中的图像。

二、动画的动态感知与创造

根据视觉暂留特性,人类从数百年前便开始了让静止画面“运动”起来的尝试。16世纪,西方首先出现了手翻书。这种书的每一页都画有细微变化差异的图画(类似今天动画创作的原画),当快速翻动书页时,人们便感知到一幅连续活动的图像。以这样的原理,人们后来发明了使静止图像转动更快的机械装置——活动视盘,再配合投影技术的应用,真正实现了“让静物动起来”的梦想。归纳起来,动画的动态感知和创造来自三方面因素的整合:人的视觉生理—心理现象,机械或电子装置完成图像的转换速度,以及光的投影技术(主要用于影院动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