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长孙无忌公开支持李治,是大局需要

长孙无忌公开支持李治,是大局需要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长孙无忌一改不插手、不插话的旁观态度。长孙无忌公开支持李治这一行为,常常为后人诟病。很多人认为这是长孙无忌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的私心举动。可见在当时,长孙无忌的选择不是为了留后路,而是为了大局。所以,立李治为太子,不单单是长孙无忌的选择,而且是李世民内心深处的选择,长孙无忌只是将这个选择表面化了。

长孙无忌公开支持李治,是大局需要

眼见太子之位空了下来,李泰喜上眉梢,开始向父亲明里暗里地表示自己想要接替皇位,李世民一向喜欢李泰,也有这个意思。何况,李承乾既然被废,按照嫡子继位的制度,李泰便是合法的国家继承人,这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李世民却犹豫了。

因为长孙无忌一改不插手、不插话的旁观态度。这一次,他不能继续坐视不理,让悲剧再次发生。他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李泰的对立面,明确地表示自己支持晋王李治。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站在一边,认为晋王虽然年轻,但性格仁孝,更适合继承大统。

朝廷上分为两派,和长孙无忌等人不同,宰相岑文本、黄门侍郎刘洎就上书请立李泰为太子,他们的理由也是充分的:在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就是最年长的皇子,而且头脑聪明,与皇帝感情深,在朝廷有人望。

李世民在两派的争执中犹豫再三,李泰对父亲表达了自己的决心:“等我百年之后,我会杀掉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弟弟!”

李世民听得动容,竟然信以为真。没想到,褚遂良却冷冷地泼了他一头冷水,指出这种事有悖人伦常理,根本不可能发生。李世民清醒过来,又想起和李承乾最后一次谈话,不禁担心倘若李泰当了皇帝,恐怕李治也活不久。

李泰见父亲犹犹豫豫,大为着急,干脆跑到李治的住所威胁自己的弟弟说:“我知道你和李元昌关系好,你小心落得和他一样的下场!”

李治只有十五岁,从小就被父亲好生养在皇宫里,哪里见过这等阵势。哥哥辞严色厉、面目狰狞地威胁自己,他吓得连觉都睡不好。第二天见到父亲时面如土灰,李世民连忙问怎么了,李治也不敢说谎,如实禀明。李世民知道小儿子老实不撒谎,不禁喟然长叹,想自己一生纵横四海,治理天下,老来为儿子们操碎了心,也没得到好结果。

长孙无忌、褚遂良继续给李世民讲道理:倘若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李治全都别想继续活着;只有立仁厚的李治为储君,才能保证诸子的平安。李世民想想李泰平日的作为,又想想李承乾临别时的哭诉,不得不承认这一番劝告是对的。

长孙无忌公开支持李治这一行为,常常为后人诟病。很多人认为这是长孙无忌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的私心举动。但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长孙无忌与李泰之间并无矛盾,如果长孙无忌公开支持李泰,以他的地位,李泰登基之后自然会视他为头号功臣;也有人说长孙无忌看中的是李治懦弱好控制,但当时李治只有十五岁,各方面资质还未成型,谁又能保证李治成年后一定和小时候一样?李承乾小时候还是个聪慧听话的孝子,长大了不也一样胡闹,甚至造反吗?可见在当时,长孙无忌的选择不是为了留后路,而是为了大局。这个大局,就是为李世民着想。(www.xing528.com)

李世民一生都信任长孙无忌,不只是因为二人从小到大的交情,也不只因为长孙皇后,更不是因为长孙无忌的才干,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早就发现,长孙无忌不论考虑什么问题,首先考虑的永远是李世民的需要。他知道李世民最希望的是国家安定,诸子平安,而李泰在朝廷上结党,又有“逼迫”李承乾的“前科”,已经让李世民反感。

将目光放得更远,李世民还要想想今后的皇室沿承问题。如果李泰经过一番经营,将原太子挤走,如愿当上太子,就会成为一个危险的榜样,让李家的后代认为只要经营得好,谁都可以当太子。那么,皇室后代们就会为太子之位争个不休,兄弟手足相残,国家将永无宁日。从大局上看,这个先例绝对不能开。

所以,立李治为太子,不单单是长孙无忌的选择,而且是李世民内心深处的选择,长孙无忌只是将这个选择表面化了。

这一天,李世民将大臣们和李治招来,对他们说:“我的儿子和弟弟一个个都造反,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说着就抽了把佩刀想要自尽,吓得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人大呼小叫地将他拦了下来,拼命劝解。李世民这才说:“我想立晋王为太子。”长孙无忌连忙跪在地上说:“晋王仁孝,理应得立,如果有人反对,臣请立刻诛杀!”

见群臣不敢提异议,李世民对李治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为太子,还不谢谢他?”愣在一旁的李治这才回过神,拜谢了长孙无忌。

明明是自己要立李治,却对李治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为太子”,李世民的这句话大有学问。这句话是为了让李治知道谁是佐命的功臣,更是将李治从此与元老大臣们绑在一起,既让元老大臣们支持年幼的李治,又让李治明白应该重用哪些人。

李世民明白,李泰个性狭隘,平时交往的又都是些功臣后代,一旦他当了皇帝,不但李承乾和李治要遭殃,陪李世民出生入死的大臣们恐怕也要凶多吉少。一朝天子一朝臣固然不假,但李世民左看右看,都觉得李泰结交的是些酒囊饭袋,必定要糟蹋他开创的事业。他用尽一生心血所创造的贞观大业,只有交给长孙无忌这些老大臣,才能放心。

唐贞观十七年(643),晋王李治被册封为皇太子,魏王李泰被贬为东莱郡王,迁出京城。唐王朝国本已定,朝廷又一次恢复了太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