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明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高启与魏观遭官场险恶命运的牺牲品

明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高启与魏观遭官场险恶命运的牺牲品

时间:2024-01-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高启,一直期望形成兼修百家之长却自成一格的诗风,然而却因官场的险恶,成了朱元璋血政之下的牺牲品,被用来告诫天下文人。在高启被杀的过程中,还有一位备受苏州人民爱戴的清官魏观牵连其中,这使高启的死又多出许多传说。就这样,年仅三十九岁的大诗人高启被腰斩成八段,六十八岁的魏观也被砍了头,一同被处斩的还有王彝等当时与高启交好的文人。

明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高启与魏观遭官场险恶命运的牺牲品

明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高启,一直期望形成兼修百家之长却自成一格的诗风,然而却因官场的险恶,成了朱元璋血政之下的牺牲品,被用来告诫天下文人。在高启被杀的过程中,还有一位备受苏州人民爱戴的清官魏观牵连其中,这使高启的死又多出许多传说。

明代诗人之冠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高启避祸于淞江畔的青丘,自号青丘子。大明王朝刚刚建国,朱元璋久闻其名,亲自下诏请高启入朝编修《元史》,并授以翰林院编修一职。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又委任高启为户部右侍郎,高启拒辞不赴,回到青丘靠讲学为生。

明·青花瓷管卷草纹笔

高启的诗风博采百家之长,不拘于一格,著有诗集《缶鸣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其诗作多反映百姓质朴真切的生活田园气息浓烈,或悼古或抒怀,寄予了很深的感慨。

高启的思想主要以儒家为主,兼顾释、道的影响。他为人孤僻且清高,非常厌倦政治气息,不贪功名利禄,正因为如此,朱元璋请他做户部右侍郎的时候,他固辞不受,坚决回到家乡。

在青年时期,高启的诗作就很有名,世人常把他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高启的文学思想与众不同,主张先仿效汉魏晋唐等前朝的佳作,待融会贯通之后,自然成就一家。他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 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在这种文学思想之下,高启的诗作体制各异,风格也多种多样,有明代诗人之冠的美誉。

“陈烙铁”陈宁

洪武初年,朱元璋把陈宁派去苏州,出任知府。陈宁为政苛猛,极为阴险,人送绰号“陈烙铁”。陈宁是茶陵(今湖南茶陵)人,元朝末年做过镇江府的小官,后来投降朱元璋,曾在高邮被张士诚所俘。虽然被俘,但与敌人对话毫不气短,没有半点屈服的意思,被放回后,朱元璋升任他为广德知府。

洪武元年(1368),陈宁应诏回京,出任司农卿,又升为兵部尚书,之后做过松江知府、山西行省参政,后再一次应诏回京,任为参知政事,掌管吏、户、礼三部政务。他起初名为陈亮,后来得到朱元璋赏识,赐名陈宁。洪武三年(1370),陈宁犯了官司,被外调苏州任知府。陈宁确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只是对百姓太过严酷。在苏州期间,每次征收赋税,若有百姓交纳不上,他便用烧红了的烙铁往百姓身上烙,因此有了“陈烙铁”这个绰号。

有一次,陈宁的儿子陈孟麟实在看不过,劝陈宁不要这样对待百姓,却被陈宁活活打死。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大为震怒,想想此人手段比自己还狠,对自己的儿子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什么忠君了。随后陈宁被调离苏州。陈宁看出朱元璋的这份心思,内心恐惧,最后与胡惟庸结党,被朱元璋处死。

华山图册(局部)
明洪武十七年(1384),王履绘。王履(1332~约1384),字安道,号畸叟、抱独老人,擅画山水。此图为他游览陕西华山后感物动情而画。

暗藏杀机的酒宴

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撤换了陈宁之后,改派魏观出任苏州知府一职。魏观当时已经从京城国子监祭酒任上致仕,他能出任苏州知府,是受马皇后的举荐。朱元璋非常重视对苏州的治理,在魏观出宫前,请他与马皇后,还有当时著名诗人高启一同饮宴。此时的高启还在宫中做翰林,因要授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坚辞拒授,反倒要回乡,所以这次朱元璋也将高启一同请来,有意让他回心转意,仍想劝他在朝为官。(www.xing528.com)

虽说同时请了魏观和高启,但朱元璋对他们二人的心理却是不同的,他认为高启是有意不肯与自己合作,就算高启回心转意,也未必就有好的结果。朱元璋请魏观,倒是出于诚心,想让他治理好苏州。

明·黄花梨衣箱
衣箱造型古朴大方,通体包镶多块铜面叶,既起到了加固的作用,又增添了华贵之感。

高启是个聪明人,他十六岁就开始做隐士,拒绝与官场交往。这次酒宴,他已经知道并非宴席那么简单。酒宴过后,高启还是离开了官场,当夜在龙湾过宿。这一晚高启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自己的父亲来了,在他的手掌之上写了一个“魏”字,嘱咐他尽量不要见这个人。没几日,高启回到了苏州,依照梦里父亲的指点,隐居在甫里,从此不再进城,也不与官场有任何瓜葛。

苏州城送走了鬼煞星陈宁,迎来了大清官魏观,百姓都很高兴。魏观有学识,待人也很平和,到了苏州之后,尽改前任陈宁所为,以礼教、民风为治,广办学堂,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成绩显著。第二年,朝廷念魏观功绩,要升任他为四川行省参知政事,苏州百姓百般乞求魏观留任,魏观深受感动,得朝廷恩准,继续留任苏州知府。魏观在编修《元史》的时候与高启是同僚,他很欣赏高启,很快二人在苏州结成了忘年交,魏观聘请高启等人帮着校订经史。

大祸临头

魏观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百姓见苏州知府衙门又破又小,想帮着改造大一点,考虑到办公需求,魏观采纳了大家的意见,决定重修衙门。新朝初立,一切从简,洪武七年(1374),魏观选中了原来张士诚的皇宫旧址作为苏州府衙,并打算重新开通锦帆泾。锦帆泾是子城西边的一条小河,张士诚曾经也做过一番治理,可后来因为战事,大部分被淤泥所阻塞,为方便水上交通,魏观决定重新疏通。

当时苏州有个和魏观平级的武官叫做蔡本,魏观治理河道的举动,让蔡本认为是魏观有意要以文压武,于是他马上将此事密报给了朱元璋,说魏观建造楼馆是有心异图,顺便还告高启不肯做皇帝的高官,却肯听命于魏观,帮着魏观造房子,还在“上梁文”中写到“龙盘虎踞”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朱元璋本就疑心病重,加上早对高启怀有不满,于是派了个姓张的御使暗查此事。这张御史为人精细,他装扮成一个工匠混到工人中去,和工人们一起干些搬运的杂活。等工程完毕的时候,魏观请大家喝酒,朗诵高启为新衙门所写的“上梁文”,在文中果有“龙盘虎踞”的字样。

张御史看到案子落实后,马上密报朱元璋,检举魏观在任苏州知府时勾结高启大兴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为张士诚招魂。朱元璋本就恨透了苏州这个城市,又对高启怀有极重的偏见,当下动了杀机。就这样,年仅三十九岁的大诗人高启被腰斩成八段,六十八岁的魏观也被砍了头,一同被处斩的还有王彝等当时与高启交好的文人。

有人说魏观是受高启连累成了陪葬品,也有人说是魏观连累了高启。魏观被杀后,朱元璋非常懊悔,颁旨为其平冤复爵,以大臣礼将魏观遗骨送回老家湖北蒲圻。

高启诗歌中的精品

高启在官场之中仅呆了三年,大部分时间长居乡下,故此他的大部分诗歌描写的都是农民劳动和生活的场面,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等。这些诗歌并没有像大多数诗人那样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阶级剥削带给百姓的疾苦。除此之外,高启还描写农民在遭受天灾兵祸时的痛苦人生,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闻长枪兵至出越城夜投龛山》、《大水》等。这些诗作都是高启诗歌中的精品部分。

高启的诗歌绝大多数是个人的感怀,也有游山玩景、应酬友人的作品,这类诗歌常含有对统治阶级讽刺的词句,如《寓感》这首诗,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完全揭露出来,再如他辞官归故时写的《太白三章》之三,就是在讥讽当朝新贵。不过,高启的思想非常复杂,他也曾写过一些感沐皇恩和遁世消极的诗,但最终还是不能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