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借古论今法:探究法律典籍对现代法律的启示

借古论今法:探究法律典籍对现代法律的启示

时间:2023-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借古论今也称借古喻今、借古讽今。即使“处处志之”,渔人再也找不到他的桃花源了。桃花源的怡然或是人面桃花的多情,在准备远行离去的时候,便注定要消逝。文章用桃花的意象象征消逝的过往,桃花源、“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典故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发人深省,那就是时间在行走中消逝。飘落的桃花,桃花源逝去的不可追回不正如今日的美好时光吗?

借古论今法:探究法律典籍对现代法律的启示

借古论今法

技巧点拨

唐太宗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借古论今也称借古喻今、借古讽今。以古释今,就是指假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影射现实。将古人古事与作文话题巧妙勾连。这一手法在古人的诗歌散文中被运用得出神入化,是作者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投枪;是奖善惩恶,警诫人事的载体。“借”即是假借;“喻”即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主张。“古”为“今”用,借古的目的是论今,“借古”是手段,“论今”是目的。

首先,在古人古事的选择上要做到生熟有度。太过熟悉的人事可能因为太熟而影响文章的说服力,也就不易达到很好的论证效果;而生疏冷僻的例子由于知道的人不多又会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因此,在运用古人古事的时候,“熟”的简言概括,言简意赅,“生”的稍加详讲,这样详略得当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其次,要古今呼应,联系现实社会,使人引以为鉴。写历史不是为了回顾昨天,更重要的意义是指引今天。就古人古事的论理,论证今人在面对这样的事情上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通过对古人古事的评价来阐释今人应该如何客观看待现今所发生的一切。

范例导引

桃花深处(节选)

那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沿着小溪往下走,竟忘记了路的远近。忽而遇见了一片桃花林。他慢慢地走,边走边忍不住惊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浑浑噩噩地舍船走进了狭小的山口。“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渔人不得不真心地赞道。难得的一片世外乐土。这里的人们很热情地招待他。只是,停数日,他还是要走。他就这样走了,以为还会回来的。

后面的故事我们大抵都知道了。即使“处处志之”,渔人再也找不到他的桃花源了。渔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一千年,两千年。我们这些后来人感到可惜,不免心里有些纳闷,愈行愈远,真的就找不到了吗?在千年茕然的行走中,这一切慢慢地后退、模糊、消逝,以至后人不断地悲叹彷徨。(www.xing528.com)

几百年后,一个诗人推开了农舍的门。门后的女子捧出一碗水递给他。诗人谢过主人,转身要走,却不免回过头来。只见女子倚在门前的桃树下,面色微微泛红,温婉地对他笑。他继续走着,暗暗地想,明年还要来的。只是,今日花开又一年了,人面至今何处去呢?

可是,时间走得太快啊,谁也来不及回答这个恼人伤感的问题。只是,一句“前事休说”就了得尽徘徊千年的伤逝了吗?中国人固然是聪慧的,却不曾懂,不愿懂。

既然是这样,一切都明了了。我们停在某一处怦然心动,待再次踏上旅途时仍义无返顾。桃花源的怡然或是人面桃花的多情,在准备远行离去的时候,便注定要消逝。在行走中消逝,这是令人绝望的真理。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也未尝不叹息,但是,今之视昔,岂非亦犹后之视今?行行重行行,谁又知道我们又会在哪里消失,留下身后的一片桃花林,让后人去叹息呢?

(佚 名)

秘诀解读

文章构思巧妙,创意新颖,借古论今,令人惊叹。文章用桃花的意象象征消逝的过往,桃花源、“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典故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发人深省,那就是时间在行走中消逝。飘落的桃花,桃花源逝去的不可追回不正如今日的美好时光吗?在对古人古事的论述中阐明珍惜眼前、把握当下的深刻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