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陈向明访谈的三不会,陈向明访谈的三不会追问,

陈向明访谈的三不会,陈向明访谈的三不会追问,

时间:2023-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尽管可以列一些条条框框,笔者还是希望深谈一下,因为追问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访谈水平,而且是深度访谈的安身立命之本。追问的内容要和研究目的相关,同时还要照顾到被访者的情绪。因此,不会追问,就不是定性调查,更不是深度访谈,仅仅是新闻采访。因此,没有追问,就不是“求异法”,充其量只能是“求同法”。

陈向明访谈的三不会,陈向明访谈的三不会追问,

三、不会追问,就不是深度访谈

在访谈中,追问非常重要,一般的教科书都会讲到这一点,可以参考。但是,尽管可以列一些条条框框,笔者还是希望深谈一下,因为追问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访谈水平,而且是深度访谈的安身立命之本。

如果访谈者发现了与主题相关的新信息,那么大喜之余,宁可牺牲后面的一些内容也要追问下去。这恰恰也是定性访谈的优点和特点,即其开放性的表现。

当然,追问也有一个度的问题。追问的内容要和研究目的相关,同时还要照顾到被访者的情绪(陈向明,2000)。

访谈绝不仅仅是真实地记录对方的表述,因为访谈者所问的内容,往往是被访者从来没有思考过,甚至从来也不曾想到过的。我们不能指望被访者一下子就给出我们所需要的材料(那我们就是遇到专家了),也不能指望他们马上就会竹筒倒豆子般知无不言。因此,不会追问,就不是定性调查,更不是深度访谈,仅仅是新闻采访。

笔者主张进行“求异法”的定性调查,而这样的“异”不大可能是被访者直接告诉研究者的(除非是遇到专家了),而是研究者自己不断发掘出来的。因此,没有追问,就不是“求异法”,充其量只能是“求同法”。

追问的操作规程是:首先设定一个具体的方向,要求被访者说出自己的情况或者理解;然后当场抓住其中的要点,加以追问。如此反复,直至信息饱和。

追问的实质是:根据被访者的表述(而不是调查者自己的假设),沿着被访者的逻辑(而不是所谓“客观规律”),不断提出各式各样的猜测,这既可以请被访者验证,又可以时刻启发他们。

那么应该追问什么呢?

为了简单明了地说清楚,笔者使用一个通用的例子,张某说:“我只找过一次‘小姐’。”调查者听到这样的表述之后,至少可以进行以下三种追问,表11—1可以使人一目了然。

表11—1

img25(www.xing528.com)

笔者之所以如此强调追问,是因为追问很容易使原来的单方面的询问转化为双方之间的讨论。这样,定性调查也就提高了一个档次。

追问的“配套措施”就是促使被访者“言归正传”,有时候不得不打断被访者的话,以免跑题太远。这就需要首先抓住时机,然后不露声色地转题。比如,在“红灯区”考察中,笔者经常碰见一些“会摆(龙门阵)的”,一说起对于性产业的看法就会滔滔不绝,从毛泽东时代的纯洁说到现在的腐败,再开始大谈国是。这个时候就需要来一个温和的承上启下:“是啊,很有意思,确实是……不过我还是不明白……(转向访谈主题)”。然后要察言观色,如果对方不反感,就能继续下去。依笔者的经验,如果连续两次都无法扭转话题,那么研究者就只好老老实实地听下去,因为一则这是对被访者的尊重,二则谁也不能保证对方的“神侃”就一定没有新信息。

参考文献

R.Burgess.In the field: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research.London:Allen &Un-win,198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法]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眼光:裸乳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黄盈盈.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注释】

[1]例如《生存与体验》的附录四,都是“求同法”的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