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二十三难-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详见《二十六难》

第二十三难-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详见《二十六难》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十三难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1],可晓以不[2]?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5],何始何穷[6]也?[5]络脉十五:此指十二正经各一络,加上阳跷、阴跷之络,脾之又一大络,共十五络,此与《灵枢·经脉》之十五络稍有区别。详见《二十六难》。

第二十三难-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详见《二十六难》

第二十三难

【原文】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1],可晓以不[2]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两足跷脉[3],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4],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5],何始何穷[6]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7],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别络十五[8],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9]于寸口、人迎,以处[10]百病,而决[11]死生也。

经云:明知终始[12],阴阳定矣。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13],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提要】

本难主要论述了十二经脉、跷脉、任脉、督脉的起止与长度;十二经脉循环运行的流注次序及其与十五别络的关系;提出寸口与人迎两部动脉都能反映经脉循环情况,可以作为诊断疾病及其预后的依据。

【注释】

[1]度数:指经脉长度的尺寸数。其中的尺寸,均为“同身寸”。

[2]不:读“否”,表示疑问。

[3]跷脉:指奇经八脉中的阳跷脉和阴跷脉。

[4]督脉、任脉:均属奇经八脉。督脉,总督一身阳经,故称“阳脉之海”;任脉,统管一身阴经,又主胞宫的妊养胎儿功能,故有“阴脉之海”,“任主胞胎”之说。

[5]络脉十五:此指十二正经各一络,加上阳跷、阴跷之络,脾之又一大络,共十五络,此与《灵枢·经脉》之十五络稍有区别。详见《二十六难》。

[6]穷:终也。

[7]其始从中焦:指经脉中通行的气血产生于中焦,从中焦开始注入十二经脉,并开始在经脉中环行。(www.xing528.com)

[8]别络十五,皆因其原:指十五别络的气血与经脉同出一源。原,通“源”。又《难经经释》:“脉所注为原。《灵枢·九行十二原》云:‘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盖谓五脏之气皆会于此,而别络之气,亦因乎此也。”

[9]朝:会聚也。《难经本义》:“朝,犹朝会之朝。”

[10]处:决定,决断。与下文“决”为互词。

[11]决:分辨,判断。

[12]终始:指经脉的循行和衰竭。始,此指脉气的循行;终,指脉气的枯竭、终绝。《八十一难经集解》任锡庚曰:“此节之义,“脉行为始,脉绝为终。其理由《灵枢·终始》篇而衍出。”

[13]阴阳之气通于朝使:指阴经阳经之气会聚于寸口。朝,朝会,会聚。使,派遣的使者,此指寸口、人迎脉的搏动状况。因为寸口、人迎脉的搏动常反映经脉之气的盛衰,如同十二经脉之气派遣的使者。正如《一难》所说:“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又,《难经本义》:“朝使者:朝,谓气血如水潮,应时而灌溉;使,谓阴阳相为用也。”《灵枢·四时气》:“寸口以候阴,人迎以候阳。”正是此意。

【白话解】

二十三难问: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这些经脉的长短尺寸计数,可以明白地讲述吗?

答:手三阳的经脉,从手指到头部的距离,左右六条各长五尺,五六合计共长三丈。

手三阴的经脉,从手指到胸中的距离,左右六条各长三尺五寸,三六得一丈八尺,五六得三尺,合计共长二丈一尺。

足三阳的经脉,从足趾到头部的距离,左右六条各长八尺,六八合计共长四丈八尺。

足三阴的经脉,从足趾到胸中的距离,左右六条各长六尺五寸,六六得三丈六尺,五六得三尺,合计共长三丈九尺。

人体两足的阳跷脉和阴跷脉,从足踝到目部的距离,左右二条各长七尺五寸,二七得一丈四尺,二五得一尺,合计共长一丈五尺。

督脉和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得八尺,二五得一尺,合计共长九尺。

以上经脉总长十六丈二尺,这就是经脉的长短度数。

人体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之经气的循行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的呢?

答: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贯通阴阳,滋养脏腑组织的功能。其经气的运行起于中焦,首先流注入手太阴肺经依次到达手阳明大肠经,从手阳明大肠经又依次流注到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再从足太阴脾经依次流注到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又从手太阳小肠经依次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再从足少阴肾经依次流注到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从手少阳三焦经再依次流注到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最后从足厥阴肝经流注入手太阴肺经。

十五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旁支,它们与所分出的经脉伴行,彼此连结,如环无端,使经脉贯通而气血灌注全身。全身经脉气血朝会于寸口、人迎,在这两个部位上诊脉,就能诊察病情、判断预后,指导疾病的治疗。

医经上说,懂得脉气的终始,就可以判定人体阴阳经脉之气的盛衰运行,怎样理解呢?

答:脉气的终始是脉诊的纲要。所谓始,就是各阴阳经脉之气都汇聚于寸口、人迎,然后又从这里运行全身,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经脉之气的正常循行,就是人体生机的开始。所谓终,就是三阴三阳经脉之气的衰竭,经脉之气一旦衰竭,人就会死亡,死亡时各有不同的征象。经脉之气循行的终止,也就是机体生命的终结。

【解析】

本难中的文字主要源自《灵枢》的《脉度篇》和《终始篇》。脉度是指人体手足三阴三阳、任脉、督脉与跷脉各自的长度,以及全身经脉的总长度。并以此阐明人体阴阳脉络作为经隧而行其气血,循环不已,周流不休,以联络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难经》截取部分经文,没有多作发挥和创新。后又摘录部分《终始篇》的文字加以阐释。“终始”,依《内经》经文之义,意在说明平人脉象的正常标准;病人发病的起始发展过程;阴阳盛衰在人迎、寸口脉的表现与病情的转归。其中以寸口脉、人迎脉的气势和相互间脉气的动势差异来判断平人与病人的情况,并依据两脉的盛躁情况来判断疾病阴阳盛衰的性质,并根据经脉起止来取穴治疗,这是“终始”的意义所在。徐灵胎认为《难经》对“终始”理解有误,他说:“《灵枢·终始篇》云:‘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下文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此终始盖指十二经之所起止,以迎随之而补泻焉,非谓气行为始,脉绝为终也。其《终始篇》篇末亦载十二经脉绝病形,与《素问·诊要经终论》同,此又一义,并非终始之终也,岂可因篇末有十二经经终病形,遂误以终始之终,为即此终耶?何其弗深思也!”

另按:此节所指人迎,不是结喉旁的人迎脉。第一难单举寸口,则两手脉俱在其中,此节所列举的人迎,仍为寸口脉,当时有右为寸口,左为人迎,如《脉经》、《脉诀》与此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