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给钱多挣钱难

给钱多挣钱难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来看第二对矛盾。这段外貌描写显得非常特别:第一,“我的母亲”居然出现了三次;第二,“我的母亲”居然出现在每句话的后面。那种在现场带给“我”的冲击,甚至不是语言能够表达的。这些外貌上的、细节上的描写,不是直接写母亲挣钱的不容易,但是更能击打我们的心灵。这同样写出了母亲挣钱的辛苦与劳累。争分夺秒,只为挣上这一点点的血汗钱啊!第二对矛盾我们现在已经分析清楚了:母亲极其不容易地挣来这么一点钱,却

给钱多挣钱难

来看第二对矛盾。“给我这么多钱”,这是矛盾的一个方面;矛盾的另一个方面是,“母亲极其不容易地挣来这么一点钱”。“给我这么多钱”,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母亲极其不容易地挣来这么一点钱”,小说又是怎么叙述和描写的呢?

第一个角度,是环境描写。母亲在什么环境下挣钱?我们看小说的描写:“空间非常低矮” “四壁潮湿颓败” “正是酷暑炎夏” “光线阴暗”“犹如身在蒸笼”。请问,这还是人待的地方吗?

再看,“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注意“震耳欲聋”这个词!这得是多大的噪声啊?这得是多高的分贝啊?但问题的要害还不在这里。如果是放鞭炮, “震耳欲聋”虽然也难受,但毕竟只是一个瞬间、只是一下两下而已。我们需要生起敏感的是,这个“震耳欲聋”只是一个瞬间吗?只是一下两下而已吗?显然不是!从小说的叙事看,“震耳欲聋”根本就没有停止过。从“我”进入工厂开始,到“我”离开工厂为止,根本就没有停止过。

关于这一点,小说中有大量细节描写,我们看:“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为什么要大声嚷?“震耳欲聋”啊。“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正常情况下怎么可能大声说母亲的名字?没办法, “震耳欲聋”啊。“母亲大声问”,为什么要大声问?“震耳欲聋”啊。旁边的女人对母亲喊完又对“我”喊,为什么喊?不排除有激动的情绪在里面,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震耳欲聋”啊。“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这里也不排除有自豪的心情在里面,但同样的道理,之所以要大声回答,是因为“震耳欲聋”啊!大家听一听,这“震耳欲聋”的噪声停止过吗?请注意,这还只是一天而已。明天呢?“震耳欲聋”啊!后天呢?“震耳欲聋”啊!明年呢?“震耳欲聋”啊!后年呢?“震耳欲聋”啊!这样的劳动环境,谁受得了?可是,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挣着这么一点点的辛苦钱啊!

第二个角度,是外貌描写。从外貌上看,母亲都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不是一般的瘦弱,是极其瘦弱。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极其瘦弱”的脊背会是一个怎样的脊背。

注意看,接下去还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描写:“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段外貌描写显得非常特别:第一,“我的母亲”居然出现了三次;第二,“我的母亲”居然出现在每句话的后面。本来,按照常理,这段文字应该写成这样:“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然而,作者没有这样写。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写呢?那样写究竟有着怎样的效果呢?那样写的背后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情思呢?我们不妨感受一下,那样写,语言节奏是不是慢下来了?拍电影有一种特殊镜头,叫“慢镜头”,大家都有感受。慢镜头的一种表达效果,就是让观众能够更清晰、更仔细地关注镜头的内容。显然,作者这样写,的确有这样的意图。“背直起来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脊背啊?极其瘦弱,隐隐地透着一根根肋骨。 “我”看着这样的脊背,难道就没有一点点触动吗?这是“我”母亲的脊背吗?“我”记忆中的母亲不是这样的脊背啊!所以,紧接着写“我的母亲”,不只是在确认,同时也流露着犹豫、流露着不敢确认。这样的表达,显然蕴含着更复杂、更深沉的情思。“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看见的是母亲的面容,尽管是戴着口罩的母亲的面容,但我们可以想见,那一定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面容。曾经的母亲,多么美丽,多么红润。但是现在呢?那种在现场带给“我”的冲击,甚至不是语言能够表达的。慢镜头还在缓缓推移,“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请问,那会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呢?一定不再清澈,一定不再明亮。见到母亲的那个当下, “我”一定是被震惊到了。因为,母亲挣钱的那个外貌,完全颠覆了“我”自己对母亲的记忆;因为,作为儿子的“我”,根本就没有好好地看过自己的母亲。为什么会这样?生活的重担,劳作的艰辛,挣钱的不易,长期损耗着母亲的体力,也长期摧残着母亲的健康

再看,“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注意“龟裂”这个词。有点生活经验的人应该知道,“龟裂的手指”一般出现在两种人身上:一种是上了年岁的老年人,一种是长期靠双手直接劳作的打工人。母亲那时虽然不再年轻,但也不至于很老。这只能说明,是长期用双手的直接劳作,才导致了母亲的双手变得龟裂。(www.xing528.com)

这些外貌上的、细节上的描写,不是直接写母亲挣钱的不容易,但是更能击打我们的心灵。母亲挣的是什么钱啊?血汗钱!每天如此高强度地劳作,挣来的却是这么一点点血汗钱。

第三个角度,是动作描写。我们刚才分析的这个慢镜头——“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也可以看作动作描写。长期伏案劳作, “背直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只能慢慢地直起来;“转过身来”,也会比较困难,只好慢慢地转过来。这同样写出了母亲挣钱的辛苦与劳累。

小说中还有一段很经典的动作描写:“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为什么要连着使用四个“立刻”?没必要呀!“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弯曲了背,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表达的意思丝毫没有改变啊!或者,考虑到四个“立刻”在用词上的机械单调,我们不妨找些近义词来换一换。这样的近义词不是没有,多得是啊!。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马上又弯曲了背,迅速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赶紧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我们看,句式没有任何改变,意思没有任何改变,唯一改变的是什么?是节奏,是语流,是气势。四个“立刻”,形成一种排比的语势,层层叠叠,势不可当。在这样的节奏里,母亲连喘一口气的工夫都没有啊!如果说,前面写母亲外貌的是一个慢镜头,那么,这里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快镜头。争分夺秒,只为挣上这一点点的血汗钱啊!

第二对矛盾我们现在已经分析清楚了:母亲极其不容易地挣来这么一点钱,却又极其容易地给了“我”这么多钱。这对矛盾的背后,我们已然能够感受到无私、博大的母爱了。矛盾的冲突,却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沉浸在如此深厚的母爱中,我们会不会有一种鼻子一酸的冲动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