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新面孔:北京感受911事件

中国新面孔:北京感受911事件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北京感受“911”美国发生骇人听闻的“911”恐怖事件时,我正在北京休假。当恐怖事件发生时,北京时间已是夜间。此后几天,有关这一恐怖事件的谈论在整个北京城持续弥漫。在本质上,中国公众对“911”事件的普遍反应并非基于任何政治信仰和政治理念,而纯粹是发自于切身的感觉和感受。走在北京繁华的商业区,任何人都会在无意之中感受到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

中国新面孔:北京感受911事件

在北京感受“911”

美国发生骇人听闻的“911”恐怖事件时,我正在北京休假。这一事件在北京民众中引起的种种反应,使人再次深切体会到,中国人对美国的态度是如此地复杂和多样化,对美国的爱恨情结是如此地自相矛盾,以至于外界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判断也往往显得自相矛盾。

然而,相对而言,人们更能明显地感觉到,在此类敏感的国际事件中,最容易感到尴尬的是中国外交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因为,当普通民众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受到不同感性因素的纠缠时,政府必须作出谨慎和巧妙的平衡选择。

当恐怖事件发生时,北京时间已是夜间。我相信,中国的多数公众都是在当天晚上的电视新闻中知道这一消息的。但是,对这一恐怖事件的种种反应,却只能在第二天才感受到。

9月12日,人们在震惊和难以置信的心情平静之后,北京街头上开始出现了少数叫好的声音。那天早晨,一个上了年纪的报贩推着脚踏车,在我们居住的楼下高喊着“好消息!好消息!美国出事啦,美国挨炸啦!快看《北京晨报》啊!”这种穿街走巷的高声吆喝,如今在北京街头上并不多见,而在此时此刻,在那种国际政治背景和气氛下,它能给人这种强烈感觉:那分明就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是一股难以抑制和不屑于掩饰的真实冲动。

此后几天,有关这一恐怖事件的谈论在整个北京城持续弥漫。不论在餐馆,在办公室,还是在酒店大堂里,甚至在出租车上,人们相互交换和更新着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且从不放弃强调自己观点的机会。

听说在恐怖事件发生之后,中国一些网友的最初反应除了极度震惊,就是近乎幸灾乐祸。网上的言论难免有故意偏激和哗众取宠的地方,但无论如何,在很多人看来,那些过火的言论仍然令人不解和惊讶,甚至还会引起愤怒和谴责。可是,置身于真实的世界里,亲耳听一听普通民众的看法,很多人就会立即感觉到,网上那些明显偏激的言论,在普通民众中有其共鸣之处。

我所听到的很多看法是,尽管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同情在灾难中死亡的无辜者,认为这起恐怖事件太过残忍,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人们都认为这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霸道行为所导致的自食其果的结局。

在文明世界里,以事不关己的心态来旁观和笑话人类自身的悲剧,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有人都会这么认为。但是,且慢。对于我们之中的多数人来说,大家似乎都应该避免以道德家自居,继而站在道义的崇高位置上,以同样置身事外的态度对其他人作出过于简单化的评判。

其实,在北京,在我所接触的人当中,持相反看法的人也不少。一些民众和网友所发表的偏激观点,在很多人看来也显得缺乏道德层次和文化水准,甚至为他们感到羞耻。一个朋友就曾经愤怒地对我说,他的同事在办公室里一边看着电视上的恐怖画面,一边大骂美国政府活该,这使他感到“和这些低素质的人在一起,真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然而,话说回来,把恐怖袭击事件与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霸道作风联系起来,这种观点在北京民众中毕竟还是占多数,在其他城市想必也不例外。在一个文化人口最为集中和对国际政治最感兴趣的首都城市,各种看法和观点的涌现是自然不过的事情,可是,当大多数人在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抱持着同样的观点,那就值得注意了。我绝不认为那些要求美国“自我反省”的人,就缺乏正义感和人性;我也坚定地相信,即使是过分偏激的网友,他们也不希望看到美国在恐怖分子手中毁灭。

相反,我倒是觉得,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美国方面,双方都有必要探究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客观地说,中国普通民众的看法虽然有许多明显的感性成分,但其中的合理性也同样不能无视。假如中美两国的执政者已经真正看到了发展长期友好与合作的重要性,假如两国当局都认为民意和人民的情绪十分重要,那么,他们就有十分的必要来深入了解这些观点中所包含的内涵和信息。(www.xing528.com)

在本质上,中国公众对“911”事件的普遍反应并非基于任何政治信仰和政治理念,而纯粹是发自于切身的感觉和感受。在几乎整个九十年代,中国在对美交往中始终都有一种挫折感,甚至有明显的被压迫感,而中国在很多时候的反应都是忍耐和无奈。

因此,大概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在中国民众要求美国“自我反省”的态度的背后,不仅有对过去受挤压的记忆,更有对中美交往中不平等和不公正现状的不满。在长期的不满和郁闷之后,所谓美国“自食其果”的言论,自然就变成了最方便的发泄方式。

可是,在刺耳言词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东西,那就是中国人真实的内心世界究竟如何?与某些国家截然不同的是,尽管北京也对美国的很多政策和行为感到不满,甚至持强烈的反对和谴责立场,但是,我们都应该承认,中国民众却从未在内心深处真正憎恨和仇视过美国。恰恰相反,每当两国关系稍有好转时,中国普通百姓都会对美国的所作所为以及种种不是,立即变得出奇的健忘和宽宏大量。事实上,如同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善良的本性一样,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和钦佩虽然有时候会有所动摇,但却始终不曾泯灭过。

在美国遭遇空前劫难的特殊时期和国际社会恐怖主义抱以同仇敌忾的气氛中,任何要求华盛顿当局从中吸取教训和调整其外交政策的建议似乎都显得不合时宜。但是,至少就中美关系而言,我还是不得不说,最近十多年来,华盛顿对北京的整体政策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倾向。

一方面,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推行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美国政界和商界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并因此获得了不小的商业利益;可是在另一方面,美国在一些政治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使中国大多数民众有一种被伤害的感觉。特别是年轻一代,虽然他们仍然欣赏、向往甚至崇拜美国式的发展模式,但很少人能够接受和容忍美国那种霸道的交往方式。

不可否认,不论在人权方面,还是在民主体制上,中国社会都存在着很多有待改变的问题。但是,最近多年来的事实表明,美国人似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了解中国公众对某些现状感到不满,但却并不了解的一点是,如果美国人站出来教训和惩罚他们的领导人,那么,最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反而是中国的普通民众。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一种观点,那就是,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美两国的交往有太多太多的潜能和基础。走在北京繁华的商业区,任何人都会在无意之中感受到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尽管有时候观点不同,但中国人其实丝毫不排斥美国,反而一直在希望并且正在拥抱着美国先进文化和其他文明成果。如果非要提出什么建议,那么,我坚持认为,美国政府今后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让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自主和自愿地去接受和热爱美国。

中美关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经达到最佳状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并非是密切的经济和战略合作,而是两国人民在重新认识之后,彼此产生了一种真诚的亲切和发自内心的好感。

因此,两国人民之间建立好感和信任,远非仅仅是美国人的责任。对中国政府而言,如果要真正赢得美国人的好感和信赖,同样也必须要改善中国在美国社会的形象,特别是修正普通人民对中国的既有印象和看法。

在“911”事件之后,北京方面对美国政府采取了空前合作的态度,这是明智的做法。在美国处于危难时刻,中国政府就是应该毫不犹豫地给予绝对的善意、诚意、协助与合作。

2001年10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