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一喜怒:喜怒之间的明智应对策略

十一喜怒:喜怒之间的明智应对策略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喜怒喜怒之政,谓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怒之间,必明其类。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将帅不能因一己之怒而发动战争,必须使众人的想法一致才能取胜。一个人愤怒时不能立即转为喜悦,喜悦时也不能立即转为愤怒。楚成王见尹子玉信心十足,便答应与晋军一战。晋国为了激怒尹子玉,故意将楚国的使者宛春扣留,尹子玉得知此事后,暴跳如雷,立即集中所有兵力,准备与晋军决一死战。

十一喜怒:喜怒之间的明智应对策略

十一 喜 怒

【原文】

喜怒之政,谓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怒之间,必明其类(1)。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2),喜怒之际,不可不详。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行其私而废其功,将不可发私怒,而兴战必用众心,苟合以私忿而合战,则用众必败。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可忿之事,然后加之威武,威武加则刑罚施,刑罚施则众奸塞(3)。不加威武,则刑罚不中(4),刑罚不中,则众恶不理,其国亡。

【注释】

(1)类:界限。

(2)可戮之士:指罪大恶极、可杀之人。

(3)众奸塞:杜绝了一切奸伪罪恶。

(4)不中:不能产生作用。

【译文】

喜悦和发怒之道,在于不该为不值得喜悦的事情而喜悦,不该为不值得发怒的事情而发怒。喜悦和发怒之间,它们的界限必须划清。发怒时不累及无辜的人,高兴时不放过有罪的人。喜悦或发怒的时候,应该清醒审慎。高兴的时候不能纵容有罪的人,发怒的时候不能错杀无辜的人。喜悦和发怒这两种情绪,不能没有原因。如果仅凭自己的情绪而任意行动,必然会毁掉事业。将帅不能因一己之怒而发动战争,必须使众人的想法一致才能取胜。如果因为一个人的私愤而与敌交战,则一定招致失败。一个人愤怒时不能立即转为喜悦,喜悦时也不能立即转为愤怒。因此,必须以政治外交策略为先,以武力对抗为后。如果以武力为先,即使最初获得胜利,最终也会失败,而首先发怒的人,事后必定反悔,因为一时之忿,却导致自己灭亡是不值得的。所以君子应该威严但不凶恶,虽然心中生气却不发怒,尽管心里担忧但不害怕,即使心中高兴也不狂喜。令人生气的事情发生之后,如果能用权威手段加以处置,便能有利于施加刑罚,进而使邪恶不再产生。如不采取权威手段,则刑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一切邪恶将无法杜绝,国家必会走向灭亡。

【心得】

诸葛亮在此指出,将帅的情绪往往能影响军队进退胜败。将帅常能于一念之间,决定战争形势的变化和军队士兵的命运。(www.xing528.com)

公元前624年,楚国的属国宋国瞒着楚国转而依附晋国,引起楚国的强烈不满。楚军一怒之下,在次年的冬天,令尹子玉率军攻宋,围困宋国国都商丘。宋连忙求救于晋,晋国欲称霸中原,遂迅速发兵救宋。

楚成王见宋都久攻不下,师劳士困,同时晋军又逐渐逼近,大有前后夹击楚军之势,于是想要撤回楚军。而主将尹子玉见宋都迟迟不能攻破,却被大大地激怒了,坚决不肯放过宋国,并坚信楚军最终定能战胜晋军。楚成王见尹子玉信心十足,便答应与晋军一战

晋国为了激怒尹子玉,故意将楚国的使者宛春扣留,尹子玉得知此事后,暴跳如雷,立即集中所有兵力,准备与晋军决一死战。晋文公见楚军士气正旺,于是下令先退避三舍(古时距离单位,一舍为三十里),到达城濮,会合秦国齐国的援军。尹子玉见晋军后退,不顾士卒久战后的疲劳,下令紧追,进至城濮,两军在城濮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晋军假装退却,并用树枝扬起灰尘,以挡住楚军的视线。尹子玉见此,误以为晋军已溃不成军,于是奋力猛追。这时,两翼的晋、秦、齐三国联军趁机夹击楚军,将它拦腰截断,与此同时,宋军又从后面追来,斩杀楚军无数,楚军大败。尹子玉“怒而致战”,致使楚国大败,损失严重。

古人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出,此不足为勇也。”只有“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才能正确处理风云变化的各种局势。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说明了失去理智的危害。理智地对待一切事物,是大智的表现。

孙子兵法》指出:“主不可以怒以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认为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因为一个人愤怒过后可以转变为高兴,怨愤过后可以转变为喜悦,但国家灭亡了就再也难以恢复了,人死了就再也无法变活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为转移,合于利则动,不利则止,这才是理智的行为。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张飞闻讯,悲痛欲绝,严令三军赶制孝衣,为关羽戴孝,逼得手下将官无奈,最后铤而走险,将其刺杀。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举兵伐吴。诸葛亮、赵云等人苦苦相谏,都无济于事。这时的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结果被吴将陆逊一把火烧得溃不成军,数万军士丧生,刘备本人带着残兵败将退归白帝城,羞愧交加,一命呜呼。蜀军从此一蹶不振了。魏大臣司马懿多谋善变,遇事极为冷静,从不为自己的情绪左右。一次,诸葛亮出兵伐魏,进军至五丈原。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筑垒抵御。当时,蜀国大军出动,粮草有限,利在速战,司马懿则坚守不出,以待时机。为了激怒司马懿出战,诸葛亮心生一计,派人给他送去了妇女的服饰,以侮辱他。讽刺他胆小如女人。但他看到后只是佯装恼怒,却始终按兵不动。诸葛亮也就没有办法了。最后,诸葛亮看同魏军长期相持,难以取胜,心力交瘁,加之过度操劳,病死在了五丈原军中,蜀军只好退走。

由此可见,是否理智地处理事情,有时就成为事情成败的关键。大事是这样,小事也是这样。

春秋时期,郑灵公在位期间,由公子宋和公子归生辅政。有一天,有人从汉江带回一个大龟,献给灵公。灵公命屠夫炖肉汤招待朝中官员。这时,公子宋对灵公说:“我每次食指跳动,总要尝到好吃东西。今天食指跳动了几下,果然又有好东西品尝了,你看灵验不灵验?”

灵公听了,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的食指跳动灵验不灵验,这一次还得由我决定!”于是,他暗中吩咐屠夫,如此这般,屠夫心领神会,含笑而下。到了品尝龟肉的时刻,郑灵公命令诸臣按官职大小,依次坐定。公子宋位居第一,洋洋自得,等着品尝。郑灵公却突然宣布,今天赏赐从最下席开始,公子宋变成了最后一个,他明知道这是灵公拿自己开心,又找不到反对的理由,只好压住火气,耐心等待。大臣们一个个得到了赏赐的龟羹,纷纷称赞,眼看只剩下公子宋一人了,公子宋眼睁睁地等着屠夫呈上来龟羹。谁知,这时屠夫向郑灵公报告说,龟羹没有了。在众臣面前受到如此冷落和戏弄,公子宋真是怒火中烧。目睹公子宋的窘态,郑灵公开心极了,哈哈大笑,指着他说:“我本来是命令遍赐君臣的,谁料想却偏偏少了你一个人没有。看来,这是命里注定你不该吃龟肉啊。你看你的食指跳动要吃好东西的说法哪一点灵验呢?”听了此话,公子宋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灵公捣的鬼啊!为了挽回面子,他这时已完全失去了理智,遂不顾君臣之礼,突然起身走到郑灵公面前,将手探入灵公面前的鼎中,捏了一块龟肉,放进口中,反唇相讥道:“我现在已经尝到了龟肉,食指跳动哪一点又不灵验呢?”说罢,不辞而别。公子宋的言行,深深激怒了郑灵公,他当着众臣的面,愤愤地说:“宋也太无礼,他眼中还有我这个君主吗?难道郑国就没有刀斧能砍掉他的脑袋不成?”众臣吓得纷纷跪倒在地,连连规劝,郑灵公仍愤愤不已。

一场盛会就这样不欢而散。从此,郑灵公与公子宋结下了仇恨。公子宋因惧怕灵公找借口除掉自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先发制人,在这一年的秋天派人刺杀了郑灵公。两年之后,郑灵公之弟追查公子宋指染君鼎之罪,将公子宋杀掉,暴尸于朝,尽诛其族。君臣二人因一件小事而反目成仇,最后双方都死于非命,实在令人可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一时的矛盾,头脑发热,失去理智,酿成惨祸的事实,却屡见不鲜。总而言之,恰当的理智,适宜的克制,合适的行动,是做事时智慧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