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退不去的无情水,水来了

退不去的无情水,水来了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丹江口工程的综合效益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防洪。对丹江两岸的百姓来说,灾难不是丹江的洪水,而是水库长期无规律的漫水和蓄水。1960年,丹江水库动工两年以后,汉江与丹江受到施工影响,水流不畅。水来了,水来了,水漫进了村子——这是从未见过的大水,人逃出去了,可房屋经不起浸泡,纷纷垮塌。从此,丹江库区进入了十年九灾不断洗劫的轮回之中。此时,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丹江水库工程规划。

退不去的无情水,水来了

三、水来了,水来了——退不去的无情水!

丹江口工程的综合效益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防洪

淅川在历史上很少有洪水发生,原淅川老县城依水而建,有航运商旅之便,河两边也多是肥沃的水浇地——否则,丹江小盆地缘何能成为楚文化的发祥之地?

对丹江两岸的百姓来说,灾难不是丹江的洪水,而是水库长期无规律的漫水和蓄水。

1960年,丹江水库动工两年以后,汉江与丹江受到施工影响,水流不畅。9月里,当地并无暴雨,上游也未发洪水。静静的丹江在不动声色中,水位突然暴涨,地里的庄稼来不及收割,水就哗哗地漫上来了,撵着人跑,成熟的庄稼一两天就完全浸泡在水里了,只露出了尖梢。水来了,水来了,水漫进了村子——这是从未见过的大水,人逃出去了,可房屋经不起浸泡,纷纷垮塌。

这次,李官桥、三官殿、下寺等52个村庄,2 237户农民受灾。淹没秋粮3郾1万亩,房屋倒塌4 050间,损失农具、衣被等5万余件,粮棉等物资10多万公斤。在那个年代里,即使是人祸,也没地方可说,对灾民来说,只有“抗灾自救”。那个寒冷的冬天,窝棚的檐下挂着条条冰凌,树皮野菜煮着纽扣般大小的洋芋。我不知道数千拖家带口的灾民们是怎样熬过来的。——但这仅仅是磨难的开始。从此,丹江库区进入了十年九灾不断洗劫的轮回之中。

——1961年,丹江大坝围堰壅水。决定库区海拔124米线以下的居民动迁——这批移民被称为老移民,共涉及4个公社,100多个村子,计26 725人。

决定来得很突然。对这批移民,水利和施工部门未做任何安排。

淅川县政府与邓县政府商量,把其中4 000多人迁往邓县的孟楼、彭桥两地插队安置。其余2万多人均限期轰出家门,投亲靠友,自己找落脚的地方。——我实在不知道这是不是一次对农民彻底的“剥夺与窃掠”。

望不断上涨的水啊,望不到边的愁!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有的农民亲戚全在水库区村里,哪有可以投靠的地方?还来不及搬迁,地就淹了,水就进村了,漫进院子了,房屋被淹。为什么不能说,“以水赶人”,“库水猛于虎”?农民拖家带口,挑着锅、背着粮,赶着猪娃,只好先到地势高一点的坡地上,搭起个棚子。接着,便是绵绵不断的秋雨。地没了,家没了,粮也没了。忘情水,忘情水……(www.xing528.com)

1962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因工程质量问题暂停。

水库修了一半,停了,不少库区边上灾民看看没动静。那么好的地不能撂荒,就返回原来的村镇。此时,已经一贫如洗,到处断墙残壁。他们在老宅院子里清理,搭起炉灶,支起棚子栖身,回到自家原先的田地上耕作。当然,这一切都没有官方阻拦,没有安民告示——这也是灾民的生产自救啊。

谁知刚刚安稳了一年。1963年5月,大雨倾盆。库区水位暴涨,返回库区的农民,又再次被淹,大家又赶忙逃了出来。

1963年12月,丹江口工程复工。

此时,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丹江水库工程规划。按照规划,水库建设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即正常水位145米,移民高程147米。

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了。

已经迟到了三年。我尽可能详细地抄录以下这些数据,为了不让世人忘却水库移民所做出的牺牲——

1961年水库移民的补偿,分楼房、瓦房、草房三类。

每一种又有若干档次,其具体标准是:瓦房每间一等125元,二等110元,三等95元;草房每间一等95元,二等85元,三等75元。以后多次进行了登记、调整,到1965年,按当时兑现的发款册,房屋属自己处理的,平均每人增补90~110元,已达到标准者不再解决。房屋归国家处理的平均每人140~155元,已领清者不再解决,不足部分补到规定标准。

——“发钱到户,自由选点”,听起来非常民主。这些政策规定也颇有些费解。其实非常简单,如果农民把房屋的瓦片、木料拆下扛走的,一间屋只有10多元钱补偿,拆不走的多30~40元钱。后来,每间屋又增加了100多元钱。过去是见穷怕,现在是见水怕。大路已经断绝,熟悉的风景不再依旧。几经折腾失地丧家的老移民,吃饭都成了问题,日子过得凄惶,盖得起房屋的很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