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先哲的幸福探索及其影响

西方先哲的幸福探索及其影响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世纪,受禁欲主义的影响,快乐主义的幸福观受到极大压制,但并没有被世人遗忘。亚里士多德在《马各尼可伦理学》一书中对幸福进行了更为专门的论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禁欲主义者大加推崇,塞涅卡认为“德性是快乐的先行者、引导者”,要到达至善就要依靠德性,真正的幸福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

西方先哲的幸福探索及其影响

二、西方先哲的探索

邢占军等归纳出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着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古希腊昔兰尼学派将感觉作为幸福的唯一来源,认为最大的幸福就是追求快乐,过分强调感官方面的享乐,招致了较多的批评。伊壁鸠鲁也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但他同时对快乐进行了区分,认为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人们对幸福的理解逐渐由表层的快乐深入到内心的安宁。中世纪,受禁欲主义的影响,快乐主义的幸福观受到极大压制,但并没有被世人遗忘。到了17世纪,洛克重新提及“极度的幸福就是我们所能享受的最大快乐”,不过他也强调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由感觉和内心的反省得来的。因而从深度上来讲,幸福不仅仅是肉欲感官的享乐,而是外界环境刺激人体后,激发了内心的反省,使之达到一种清静安宁的心理状态。

从广度上讲,莱布尼茨指出,“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快乐只是走向幸福的一步和上升的一个阶梯”。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理性获得更持久的幸福状态,而不是短暂的欢愉和快乐。类似的,20世纪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将幸福视为某种持续和一体化的快乐经历。而康德在为道德寻找可靠的根据过程中,提出系统的整体幸福概念,强调不仅要追求自己的快乐生活,还应当追求他人的幸福与快乐生活,这也是实践理性和道德法则所要求的义务。幸福的意义不局限于一时一人,而是更为长久的快乐和更多人的快乐。(www.xing528.com)

对幸福的理解由表及里,由己及人时,幸福就有了德性的意义。

赫拉克利特以牛找到草料吃就是幸福为例,推出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是谬误;德谟克利特也明确指出,“使人幸福的并不是体力和金钱,而是正直和公允”,人们应当节制享乐,注意生活的协调,才能得到灵魂的安宁。亚里士多德在《马各尼可伦理学》一书中对幸福进行了更为专门的论述。他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功能切入,指出人的特殊功能就在于心灵遵循着或包含着一种理性原理的主动作用,因而幸福是心灵合于完全德性的现实活动。其中,德性包括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如智慧、理解、明智是理智德性,是由训练而产生和增长的;宽大和节制是道德的德性,是习惯的结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禁欲主义者大加推崇,塞涅卡认为“德性是快乐的先行者、引导者”,要到达至善就要依靠德性,真正的幸福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奥勒留和奥古斯丁也持类似的观点。前者认为幸福是“拥有善的某种能力或保持善的某种品行”,只要有节制、恭顺等德性就足以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后者更直接地指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愿望,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正直地生活,而幸福生活是“善意欢乐沉稳地、平静地、持久地滋养着灵魂时”,才会降临的,因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