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光皇帝:大清王朝的危机与继承

道光皇帝:大清王朝的危机与继承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有才、有德,只是他即位的时候,大清朝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危机。按照秘立家法,皇帝在将咽气时或咽气后,必须立即启开锦匣,宣布皇位继承人,然后才能发丧。七月二十五日下午,嘉庆病情恶化,他用手比划着,戴均元、托津心领神会,知道皇上欲宣布密立诏书。道光皇帝只身镇压叛乱嘉庆帝共有五个儿子。皇二子绵宁,嘉庆帝之爱妻塔拉皇后所生。嘉庆二年,皇后逝世,他把对皇后的恩爱全部倾注在其子身上,寄以厚望。

道光皇帝:大清王朝的危机与继承

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有才、有德,只是他即位的时候,大清朝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危机。

皇位传给谁

嘉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突发疾病,仅卧床一天就离开了人世。按照秘立家法,皇帝在将咽气时或咽气后,必须立即启开锦匣,宣布皇位继承人,然后才能发丧。嘉庆弥留之际,已经不能言语,只以手比划,要诸位大臣找出锦匣,宣读密诏。然而就在此时,人们发现,隐藏着天大秘密的锦匣不见了。那么,锦匣究竟落入谁人之手?谁又才是真正的真命天子呢?

雍正朝起,为了防止诸皇子争夺皇位、骨肉相残,于是创建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健在期间,密写诏书,立某阿哥为皇太子,密封在锦匣里,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等到皇帝传位时,再取下宣读,继统即告完成。

乾隆在位时,他经常东漫西游,南巡北幸,远离京都皇宫。可能因此多了个心眼,密立诏书一式两份,一份封藏于锦匣,放在“正大光明”匾后;一份则亲自携带,从不离身。嘉庆二年,乾清宫毁于火灾,原有匾联,均化为灰烬。嘉庆十八年,天理教造反农民进攻紫禁城,差一点用火把皇宫点着。嘉庆二十四年,宫内文颖馆失火,烧掉了几间房,幸亏被及时扑灭。而且库银被盗,印信失窃,甚至军事国防最高机构的兵部关防都丢失了。

上述种种情况表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毫无安全保障。事关王朝延续承传大局,嘉庆帝怎么会放心地让密诏呆在那儿呢?尤其在京都期间,他多半时间住在西郊圆明园。到木兰围场打猎,能不将密诏带在身边吗?如果不是嘉庆帝猝死,锦匣风波根本就不存在。

七月二十五日下午,嘉庆病情恶化,他用手比划着,戴均元、托津心领神会,知道皇上欲宣布密立诏书。两人仔细摸遍嘉庆帝全身,不见密诏踪影,接着监督内臣启开自京都带来的十几个箱子。真可谓翻箱倒柜,里里外外全都搜遍,仍一无所获。锦匣在哪儿?到底有没有密诏?嘉庆帝临终的比划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时,嘉庆帝已经停止了呼吸,在避暑山庄的王公大臣和侍卫们陷入混乱和恐惶之中。嘉庆帝临终前既没有交代,密诏又找不出来,立储问题是否会演成争夺皇位的悲剧?对于四位皇子中长者绵宁来说,这是自然要考虑的问题。

道光皇帝只身镇压叛乱

嘉庆帝共有五个儿子。皇长子为侧妃刘佳氏所生,一岁多就夭折了。皇二子绵宁,嘉庆帝之爱妻塔拉皇后所生。嘉庆二年,皇后逝世,他把对皇后的恩爱全部倾注在其子身上,寄以厚望。三十多年时间,尤其关心对绵宁的培养教育,时常让他代替自己祭祀天地祖宗,出巡时又令其陪伴左右,耳濡目染,体会为君之道。当绵宁进入而立之年时,历史并没有为他提供显示才能的机会。如何树立他在满朝文武中的威信和影响,以便将来顺理成章地接班,便成为嘉庆帝常挂心上的问题。

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绵宁正跟随嘉庆在热河行围,因猎物稀少,嘉庆心中不快,让绵宁、绵恺提前返京。绵宁返京不久,九月十五日正在上书房读书,忽报天理教农民造反,自东华门进攻皇宫。绵宁躲在上书房不敢出来,至午后,以为事态已经平息,准备赴储秀富向皇后请安时,另一路造反农民攻进西华门。不久隆宗门杀声突起,撞门声大作。(www.xing528.com)

他虽说年过三十,但一直养尊处优,没有征战的锻炼与经验,吓得心惊肉跳,手足无措。当时,有五六个造反者越御膳房矮墙爬上内右门西大墙。若再向北去,即可到达皇后居所储秀宫。眼见灾难临头,要出大事,绵宁面无血色,不知如何是好。在旁总管太监常永贵急忙提醒他:“若不用鸟枪拦打房上之人,便没有别的办法了”。虽然他手中握着鸟枪,但在大内开枪要犯忌,不敢贸然从事。经总管敦促,绵宁也管不了许多,举枪连续打倒墙上两人,其余的人也不敢再上墙了。这期间,留京王公大臣引兵入神武门,且把火器营精锐部队1000多人调进皇宫,造反者抵挡不住,三天后被镇压。

清廷镇压了天理教造反后,论功行赏,所有参与者都破格嘉奖。嘉庆帝考虑到,绵宁年过三十,既无武功,又无政绩,默默无闻。此次开枪阻止造反者,正是树立他威望的最好机会,不管绵宁当时表现如何怯软,他仍把头功给予绵宁,晋封为智亲王,可见其用心良苦。往事历历在目,藏于皇后居所锦匣之密立诏书,毫无疑问,当然非绵宁莫属。

所以皇后居所锦匣无影无踪,事态对他极为不利,他又不便将心里的想法提出来,可是如何结束这令人难受的皇位真空呢?

深明大义的皇后

绵宁时已39岁,深悉其中利害关系,为避免节外生枝,他袖手旁观,绝不参与。主持此事的重任,不得不落到当时职务最高、为人最持重而且最有办事能力的戴均元、托津身上。戴均元才学优异,谦恭谨慎,深得嘉庆帝器重。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秋,他出任南河总督,后积劳成疾,请假回归故里养病。当时河工尚未完竣,两江总督铁保又向皇上奏请增加费用600万两。嘉庆帝以所耗资金过大,命大学士戴均元前往河南工地实地审度。由此可见,戴均元与嘉庆帝关系笃深,非同一般。

至于托津,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理藩院尚书博清额之子。托津为人诚朴,办事实心,老成公正,外省有重要大案,总任其前往审理,嘉庆帝将其倚为左右手。

皇帝密诏还没有下落,大臣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经过一番商议,决定一面派人进京面奏皇后,报告皇帝殡天的消息,另一方面则继续在皇宫和行宫中寻找,以期出现一线希望。皇后得知此事,丧夫之痛如雷轰顶,但她抑制住悲伤,仔细寻找宣布先帝遗诏的妥善方法。虽然大清入关以来,规定后妃不得干预朝政,但是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如果不立即作出合理的解决,后果将不堪设想。

最后,皇后破例采取权宜之计,她以自己的名义拟了一道懿旨,说她完全理解和尊重先夫的意愿。她心里清楚,绵宁是皇帝最宠爱的已故皇后的嫡子,且自幼勤奋好学,嘉庆皇帝早有意将其立为太子。如果她有私心,凭借自己在宫中的崇高威信,完全可以假托帝意立自己的亲生儿子绵恺为帝。可是她没有这样做,基于理智;基于对清王朝命运的责任;基于对早已形成的现实的尊重,她做出了正确选择,从而受到满朝官员的尊敬。

终于找到了遗旨

而避暑山庄里,王公大臣们经过整夜寻找和争吵,已经疲惫不堪。就在这时,小太监带着皇后居所锦匣姗姗来迟。盒子打开了,在场所有人跪伏在地,当场宣读:“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二子绵宁为皇太子”。一块石头终于落地,王公大臣们拥绵宁即位,总算完成继统的顺利过渡,清朝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