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在大学里实现职业规划,不成为读书的机器

如何在大学里实现职业规划,不成为读书的机器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的课堂上,曾有一个女生小敏和我聊起关于如何读大学的话题。为了不想成为一只井底之蛙和只会读书的机器,小敏说她想去找实习。比如小敏的同学可能性格外向并属于喜欢挑战、喜欢尝试的人,所以她与外界联系多,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甚至由于专业的性质自己还做点生意,也许她的同学也有很多在做此类生意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受到别人的影响和牵制,那么这种人就只能成为机器了。

如何在大学里实现职业规划,不成为读书的机器

在我的课堂上,曾有一个女生小敏和我聊起关于如何读大学的话题。她是大二的学生,参加了协会,准备考计算机二级,报考了六级英语,平时做一些兼职,参加一些比赛。她觉得生活学习挺充实,不过她老是觉得,不知道自己忙了这些之后到底可以干什么。我听完后有些不解,她的生活如此积极和充实,怎么还有这么多的不坚定和彷徨?后来她继续讲她的故事,我这才明白。她说自己有一个高中同学,以前成绩不是很好,在北京一所一般的大学读书。该同学的一些话使得她觉得自己很无知,她说:“我看不起一些985大学的学生,我除了学习比他们差之外,其他方面我绝对不会比他们差的,那些人就是一群井底之蛙。”小敏的同学现在已经可以赚很多钱,她每月的生活费需要1 500元,她自己在外面租房子的租金需要1 600元,这些她都可以很轻松搞定。她是学珠宝专业的,现在就已经会通过差价赚钱了。所以相比之下,小敏觉得自己就是一只井底之蛙。

为了不想成为一只井底之蛙和只会读书的机器,小敏说她想去找实习。但她去一些招聘网站看了一下,发现自己所能做的事情,是任何没有读过大学的人都能做的。而有些公司的要求,自己根本达不到。她知道自己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但她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面前进,不知道自己想要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她说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去想过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许有过,但是总是一时兴起,过后就没再去想了。她不想让自己和没上过大学的人之间的差距只有一张文凭。她觉得自己和她的同学有观念的差距、自理能力的差距,有好多好多差距。虽然她不想让自己糊糊涂涂地就这样度过大学4年,但还是不知道该怎样让自己赶上。

听完她的故事,我感觉她比很多读大学的人要积极得多,只是她陷入了一种思维模式——“他人模式”。她喜欢看别人的成长,对比自己的现状,然后发现有很多不足和差距,于是就开始着急。很多人都有类似状况,对比其实是好的,但不能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境地。对比本身是可以带来动力的,只是我们更需要从积极的视角去看,对比的用处在于知道别人很努力,也很有勇气,我们也要更努力些、更勇敢些。

我们从小就有可能陷入“他人模式”,听父母的话,在他们的期盼下成长,他们也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与我们作比较,于是我们很容易形成“他人模式”。其实,人与人的比较有时候是没有可比性的。比如小敏的同学可能性格外向并属于喜欢挑战、喜欢尝试的人,所以她与外界联系多,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甚至由于专业的性质自己还做点生意,也许她的同学也有很多在做此类生意的。可能小敏的性格没有她同学那样的特质,小敏的专业、生活圈子和她的同学不一样,可能在她自己的圈子里小敏是属于优秀的。我自己读大学的学费是通过贷款来交的,生活费家里给的少,所以自己需要做些兼职,于是和经常出去兼职的师兄走得比较近,慢慢地自己对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就越来越多,自然也就成长了很多。

读大学应该是从“要得多”到“要得少”的过程。一开始对什么都好奇,觉得什么都重要,于是什么都去尝试一下,然后慢慢地找到一些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慢慢更加坚定自己想要的,放弃那些不太重要的。很多人在大一的时候,经常听到师兄、师姐说要做这个要做那个,听到老师说大学应该这样那样,甚至也会受到班里同学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总是受到别人的影响和牵制,那么这种人就只能成为机器了。

一台机器发明出来后,它的价值基本就定下来了,因为它的性能和结构基本决定了它的优势和能力,机器最大的特点就是被别人控制。如果这个机器需要增值,同时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那么它一定要被改装和创新。对于人的发展来讲,如果始终被外界控制和牵绊,那么这个人就近乎于一个机器。因此一个人要发展,必须不断改变自己,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控自己。

读大学一定不能强迫自己、压抑自己,而应该更加随性地去学习,更加跟随自己的兴趣和性格优势去提升自己。我在读大学本科时,隔壁班的一个男同学演讲能力很好,于是凭着兴趣参加了学校广播台的工作,一干就是3年,还做了台长,最后就业的时候选择了去做拓展培训师。很明显,他的表达能力和掌控能力让他能够胜任这份职业。大学里的他,在本专业上的学习其实很吃力,学习成绩不好,专业学习被动,基本属于追求考试能通过就好的那种人。但他强大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让他自信和坚定。所以,大学4年下来,他觉得自己过得充实而有价值。(www.xing528.com)

爱因斯坦鲁迅都说过这样的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其实大学里同专业的人学的东西都差不多,学校的教学安排也差不多,那么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就看如何利用课余时间了。我有个学生,来到大学后十分迷糊,对专业认识不清。后来在学长的指导下,他利用业余时间经常到实验室帮助老师做课题,长年累月,通过与老师、学长沟通,通过实践学习,对专业有了很深入的认识,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后来他考上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了专业研究方面的工作,职业发展十分顺利。还有一个学生,他酷爱游戏,一谈到游戏就浑身是劲,甚至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平时只要不上课,他一般就会待在宿舍玩游戏,有时甚至还“闭关修炼”,连吃饭都要舍友伺候。长期的专注和修炼,使他成为了一名游戏高手,甚至可以说是游戏专家,打遍校园“同行”,后开始肆掠江湖,称霸一方。有的同学在业余时间喜欢打球,一到下午四五点就去球场,时间长了成了习惯,久而久之,球技大增,有的还成了学校篮球队主力。这样看来,业余时间的利用的确会让一个人和别人完全不一样。

大学生在大学里真正的学习时间有多少?先计算一下假期吧,一个星期有两天假期,有3个多月的长假期(寒假和暑假),还有五一、十一、清明、端午、中秋等短假,大约也有187天的假期。也就是说真正学习的时间为178天。而这187天的假期时间就需要自己去安排,你可以全部拿去挥霍,接受诱惑,享受快乐,你可以学一门技术,比如网络技术,哪怕非这个专业,但持之以恒的学习不可能没有回报;你也可以……总之,这些时间的利用可能就是你区别于他人的地方了。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哈佛大学的一句名言:晚上的8点到10点,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徒弟问他师傅,一碗米多少钱?师傅说,一碗米,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往里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有点脑子的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发一发,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酿造出来的这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

每个人在面对问题时,选择方式不一样,但只要自己喜欢就好。如果你喜欢米饭你就选择蒸的方式;但如果你觉得不够,你就更加专注一些,更加坚持一些,因为米酿成酒的时间是最长的,价值却是最高的。

读大学不做机器,而要读得让自己感动,让自己有成就感,让自己与众不同,让自己一直激情地奔跑在未来的路上。只要大学过得有感情、激情、感动,那么你一定不是读书的机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