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大学教育目标:感悟大学读书笔记

实现大学教育目标:感悟大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商企业、律师事务所及其他用人单位都很看重学生的表达能力。概念和理论的价值也不大——除非学生学会将它们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的确,很多有价值讲授的内容都是以书面方式呈现出来的。那些认为必须亲自讲授基本知识的教师,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实现大学教育目标:感悟大学读书笔记

1.学会表达

几乎所有人都会认同“有效表达”的必要性。课程改革委员会不断强调:学生应当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如果可能的话,还应注意表达的风格差异和优雅程度。工商企业、律师事务所及其他用人单位都很看重学生的表达能力。[057]

要学会表达。包括学会写作,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地练习。

2.学会思考

围绕大学课程问题有许多争议,但几乎所有教师都认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形成共识的原因显而易见:仅仅学会记忆信息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因为信息很快就会被遗忘,何况知识总量不断膨胀,没人可以掌握所有重要的知识,人们甚至无法判定哪些知识是最重要的。概念和理论的价值也不大——除非学生学会将它们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相关问题、认识并定义问题、分辨各方观点、寻找并使用相关证据、最终做出严谨、合理的判断——是有效利用信息和知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批判性思维既可以服务于实用性目的,也可以是纯思维性的。[075]

①批判性思维的教学

许多调查者都发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一般的学习能力。[079]

卡尔·雅斯帕斯(Karl Jaspers)为教师们提出了一种辩解。在他看来,好的讲授者有一种可以激励学生的独特能力,他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讲授者对该学科的热情,让学生认识到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取得怎样的成就。

杰出学者的讲授将伴随听众一生的记忆。用笔记下的内容即使一字不漏,也是苍白的。的确,很多有价值讲授的内容都是以书面方式呈现出来的。但是讲授的方式也颇具价值,它可以全面展示讲授者投身于本领域研究的动因。通过语调、手势和自己思想的真实流露,讲授者在无意识间传达了自己对该学科的“感情”[082]

一个真正有天赋的讲授者可以深深地影响学子。

那些认为必须亲自讲授基本知识的教师,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大约150年前,哈佛校长埃利奥特在就职演讲上说道:“填鸭式地传授知识,就好像奋力把水撒到筛网里,即便水的质量再好,还是哗哗流走了。头脑只有越用才越灵光。许多研究证实了埃利奥特的观点。有一项研究发现,学生在一堂课结束时只能记住42%的课堂信息,一周后仅能回忆起20%的信息。一个月或者一年以后,学生保留的记忆内容会更少。[083]

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在学习时伴有一定认知实践活动,那么他们对这些知识的记忆会更加长久。因此,当学生必须将所学的概念和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会比被动接受信息时更深刻。批判性思维所涉及的各种基本技能,尤其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加以维持,因为这些技能必须通过不断练习才能掌握,而且在学生毕业后的日常生活中将被反复使用。[084]

教师们很少使用“提问讨论式”教学方法,还因为这一方法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让教师们感觉不自在。采用“填鸭式讲座”方法时,教师尚可以自欺欺人地认为授课质量不错。[084]

再后来,随着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学生不可能掌握关于人体的所有知识,于是学院觉得有必要像商学院法学院那样限制讲座课程的数量,开设基于实际问题的课程,教会学生诊断与治疗推理过程,让学生自行查阅有关具体病症的知识。[084]

用人单位越来越强调毕业生解决问题和迁移知识的能力;国家研究理事会呼吁理科教授们更多采用能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大学里致力于改善教学质量的研究中心也开始推广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有理由期望大学教师最终也会像专业学院的同行一样,减少“填鸭式讲座”教学的时间,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主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有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084—085]

数理推理

批判性思维能力,并非当代生活唯一必需的思维能力。许多问题需要更为复杂的分析技术才能解决,这就要求学生接受一些专门的训练。这些分析技术大都只适于有限数量的问题,只有小部分人经常使用,因此不必要求所有本科生掌握。但是,其中一些基本数理技能,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与职业,缺乏这些技能的学生,必将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085]

写作能力和外语会话能力一样,数理能力也不是通过单一课程就能掌握的。学生要提高数理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建立知识体系,培养洞察力和直觉。[089]

③专业课

教育者早就明白一个道理: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深入钻研某一复杂学科,不仅要会分析问题,还要能合理地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进入20世纪后,越来越多的高校要求本科生在某一领域或学科中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让他们有机会深入探究该领域的知识,而不是漫无目标地胡乱选修一些入门课程。最初,学生只需要学习几门专业课。随着师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学科的不断分化,专业课的数量也增加到本科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专业课已经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090]

大学要求学生选择专业的最初目的,是让他们深入探究某一学科,专业课上训练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是任何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例如,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学习搜索信息、用独特视角分析信息的特殊技巧,最终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复杂问题。因此,专业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在日后生活中受益。[091]

专业课教育应当满足四条标准。其一,应该让学生掌握与某一重要问题或领域相关的一系列知识。其二,应该让学生学会本领域学者获取相关信息时通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其三,需要让学生掌握最有效的分析方法,用所学知识回答本领域的常见问题。其四,让学生完成体现不同难度的任务,以检验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最好让学生完成一项毕业设计,以考查整个专业学习的成果。[090—091]

人们常说。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一定的顺序。前面出现的课程应该为后面的打下基础,课程的深度和难度应该逐步增加。虽然不是所有学科的课程都能循序渐进地设置,但通常需要根据学科自身的逻辑合理安排顺序。专业基础课可以让学生熟知本学科的主要分支领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中级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本学科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方法。高级课程可让学生把之前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用于解决本学科的重要问题。最后,通过撰写研究论文,学生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搜集、分析信息,独立完成一项学术研究,以展示自己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091]

完成研究论文是学生进行深入学术探究的重要机会,这也正是专业课的根本目的。[092]

研究者发现,许多专业课能对本科教育的其他主要目标产生意料之外的影响——理想情况下,良好的专业课教学能够强化这些目标。遗憾的是,许多专业课远没有对本科教育的其他目标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反而产生了负面效果。[092]

如果课程设置得当的话,一个专业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和研究水平,还能明显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它甚至能为学生未来继续涉猎该领域打好基础——或者仅仅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以丰富未来人生。[093]

但许多教师仅仅关心制定怎样的课程要求,忘记了设置专业课的目的是什么。结果,专业课要求要么太过肤浅,无法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要么太过宽泛,强迫学生学习了一些没有必要的课程。[093]

而所有教师应该负有集体监督的责任,确保所有专业的课程要求都合理适度,不与其他重要的教育目标相冲突。[094]

不管怎样,要想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教师队伍愿意与各自的院系展开建设性对话,探讨如何让每个专业都恰当地服务于本科教育的所有目标。[094]

教师是否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重要影响。教师们还是应当针对如何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进行校本研究。[094]

3.培养品德

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各方面都接受过规范、教导和监管,但有一个重要方面例外,那便是品德的培养。多数大学对培养品德的态度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生们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似乎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正确的。[099]

我们相信“苏格拉底的名言——久学善则行善”。[102]

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问题,而不是可被证明的事实,因此并非所有的道德问题都有确切的答案。[093]

大学应当能通过课堂以外的途径,培养学生关心他人需要的意识,让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观念付诸实际行动。[103]

“道德意志——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行事的意愿——可以通过几种紧密联系的方法来培养。第一种方法是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即站在他人的角度,真正体会其需要、情感和疾苦。换位思考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借用克林顿总统的话来说,就是体会他人之苦。第二种方法是保证自己的行为不引起身边重要人物的反对,父母便是身边重要人物的典型例子。同学也可以算作重要人物,但强调这点,也可能出现学生合伙调皮捣蛋的情况。第三种方法是避免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希望成为怎样的人的内心感受)相冲突。[106](www.xing528.com)

大学有许多方式可以传达自己的道德标准: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公正得当地处理学生和员工的事务、关注所在社区的发展。[107]

纪律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不仅有助于维持校园秩序、恪守学术诚信,同时也能传递并强调学校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对道德标准的敬畏感。[108]

大学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利益和需要的意识——可以是阅读名著,也可以是照看患病的室友。尽管许多经历都是无法人为安排的,大学是有办法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练习换位思考,事实是大学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探讨多元文化的课程和研讨会便是最常见的例子。这些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站在其他群体的立场来看待世界,并由此学会更加宽容地处世。研究发现,参与此类探讨确实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110]

校领导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寻找增强学生换位思考意识的方法。[110]

培养学生换位思考最常见的做法是社区服务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中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学生们需要关心无家可归的人、为贫困儿童提供教育、拜访老年人和病人等。[110]

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区服务机会,并提升这些活动的价值,校领导们能做的工作还有很多。[110]

学生可以自己决定是否选修“道德推理”领域的课程,也可以选择是否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如果他们不感兴趣,大学也不会强迫他们。遗憾的是人们普遍认为,放弃这些机会的学生,往往是最需要这些机会的。[111—112]

4.培养广泛的兴趣

“大学教育激活了我的思维,开阔了我的视野,赋予了我真知,让我重新认识了世界。”这是海伦·凯勒在1904年拉德克利夫学院的毕业典礼上的发言,这句话道出了本科教育的真谛。大学教育为学生敞开了一扇门,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新的思想,获得新的观点。[173]

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是美国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美国大学引以为傲的一部分,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173]

在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突破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融会贯通、见识广博的人才。[173]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具有多种模式,如指定选修课,经典名著课程,概论课程、探究课程、混合课程模式等。概论课程模式在培养学生广泛兴趣方面的问题在于,该类课程往往空洞无物,泛泛而谈。教师上课没有对课程进行深入剖析,只是向学生灌输大量事实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来得容易去得快”。从表面看,以概论课程形式展开的通识教育似乎更能培养出知识广博的人才,然而仔细分析,这些知识虽然面面俱到,却是浅尝辄止。[179]

探究课程模式,即向学生传授学者和科学家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

在当今时代,信息日新月异,新的知识层出不尽,让人应接不暇,唯独不变的是探究科学的方法。由于人的精力有限,学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跟踪最新的信息,只有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规律,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真正的通识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短短四年的大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逐步去了解和认识世界。[180]

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这三大领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科学不仅仅包含人类发展史上重大的科学成果,它还试图解释我们自身、自然界、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一切威胁到人类福祉和生存的各种问题。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发展的进程,还向学生提供新的视角,使他们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学或经济学等领域的理论和假设。学习文学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会带来其他教育价值。文学课程向学生呈现了大量的经典名著,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将接触到人类生活悲情的一面,这可以唤起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熏陶;此外,文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观点,这有助于打破学生原有的思想枷锁,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他性别、种族和文化。[186]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通识课程的重要性。真正负责任的教育者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课程里更合理地调整各科的比例,如何更有效地达到目标。正是因为这些方面与以上要求存在差距,通识教育才备受责难;也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重新审视通识教育。[187]

总之,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是本科教育众多目标中最重要的两大目标。实现这两大目标并非遥不可及,然而若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为保障,一切都将是纸上谈兵。现有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各高校应一如既往,努力推动通识课程的发展。[187]

5.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将近75%的大一新生选择大学教育的首要原因是出于对未来工作的考虑。不难理解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毕竟在今后漫长的日子里,他们需要靠职业谋生。[191]

今天,在美国的大学里,60%的大四学生选择了职业性专业,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文理专业。[192]

在选择职业时,学生们需要拓宽就业面,考察多份性质不同的工作;此外,就业指导人员也会告知学生他们应该做好在一生中跨越五大行业的准备,或者准备好一生要更换10—15 次工作。[193]

什么样的工作才是一份好工作呢?学生们在这方面的看法比较统一。他们认为,一份好的工作首先应该是自己感兴趣的,并值得为其付出,其次是拥有可观的报酬并受人尊重。他们希望能够在一个合乎伦理的环境中工作,这样就不用强迫自己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在薪水和晋升上也不用担心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们希望今后的职业不但能与自己的能力、倾向和特长匹配,而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的发展空间。[194]

今天的本科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感受到:在大学里不仅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且还要为某一具体的岗位做好准备。[199]

与其他专业一样,职业性专业不能牺牲其他本科教育的目的,全部开设职业训练方面的课程。教授们不能专注于技能的传授,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在工作场所中更好地习得这些技能。同时,教授们也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具体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虽然这可能与学生的第一份工作息息相关,但很快会被时代所抛弃,无论是什么行业的工作,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自由教育,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200]

在人们熟知的各类本科专业中,工程学学生的知识面最窄。[201]

工程师们自己也开始意识到,如果不拓宽教育的边界,他们将被束缚在原来的岗位上,没有发展的空间。[202]

一般的教育学专业课程由“基础理论”课程(如发展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史)、“方法实务”课程(如教学法、课程设计、班级管理)以及教育实践三部分组成。[202]

在美国许多州,文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兼修教育学专业的学分,从而获得教师资格。许多州规定,除了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外,未来的高中教师还需要在文理学系兼修同等数量的学分,课程涉及他们有望从事教学的学科,如历史、英语、数学等。[203]

学者们经常讨论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通识教育,如何与通识教育的目标相一致,但他们很少质疑自由教育是否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职业需求,为学生成功的职业生涯做好了准备。[205]

在美国只有少数几所享有盛誉的大学能置市场于不顾,全然生活在学术的国度中。在这样的大学里,教师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权,他们无须迎合学生的观点,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组织课程。然而,这样的大学在美国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大学还是以市场为准绳,大学教师需密切关注大学申请者的需求,以吸引更多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年轻人。[206—207]

只有文理学系、职业学系和学生三者之间共同合作,自由教育和职业教育才能达成和谐。自由教育和职业教育才有可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潜能,以满足学生的需求。[207]

6.其他

培养合格公民,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和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

促进人际关系的综合培养计划。促进不同种族和性别之间的理解,并不是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唯一途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协商和说服他人的能力;拓展学生的领导能力;提升学生仔细聆听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他人情感和行为的能力。在早些年,大学很少关注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学校只是为学生提供交往的平台,让学生在集体宿舍生活或课外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1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