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西右玉县西汉铜器出土

山西右玉县西汉铜器出土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山西省右玉县出土的西汉铜器郭勇提要右玉大川村出土的9件铜器,其中有温酒樽(2件)、酒樽、盘、鼎(2件)6件均有铭文。这样精美的铜器,为之罕见。1962年9月,在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发现了一批有西汉成帝“河平三年”铭文的精致铜器。这批铜器现在已运回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员会妥善保管。图一右玉西汉铜器出土地点位置示意图出土铜器共计9件,其中5件均有铭文。

山西右玉县西汉铜器出土

山西省右玉县出土的西汉铜器

郭 勇

提要 右玉大川村出土的9件铜器,其中有温酒樽(2件)、酒樽、盘、鼎(2件)6件均有铭文。温酒樽和酒樽之名是器物铭文自称,无需再命名,铭文有县名、造器人名、重量、制造纪年。盘上的铭文“上郡小府”,应释为上郡太守官署中少府所造。温酒樽与酒樽通体铸造有异常精美的珍禽异兽纹饰,并施加彩绘。这样精美的铜器,为之罕见。加之又有重要的铭文,显得这3件器物异常珍贵。

1962年9月,在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发现了一批有西汉成帝“河平三年”铭文的精致铜器。在晋北古边墙附近发现这样的铜器,对考古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曾前往现场进行勘察。这批铜器现在已运回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员会妥善保管。

右玉县在我省北部的高原地带,县北60里,即为古长城所在地,历史上通往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关塞——杀虎关,就在这里。长城以南,四面山峦起伏,形势开朗,气候、环境虽然接近于塞外,但农牧业生产发展条件尚好,群众生活颇为富裕。大川在县南120里,这里群山如障,峰峦起伏、形势险要。由村南翻过南山岭约3里,就是发现铜器的地点——佛殿坪。这是山凹里的一块小盆地,面积约六七平方里,愈往南地势愈低。在南山根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河沟,平时干涸无水,遇雨则水流湍急、泛滥。在盆地中间偏西,有经常年雨水冲刷而成的狭长小沟,最宽处不到100米,南北向,偏东。这次出土铜器,就因为雨水冲击,由沟北端断崖的东壁上,陷落到沟内(图一),被中共大川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刘来天和一部分儿童在秋收时发现,并取回保存。我们在现场勘查时看到迹象:铜器埋在土内的深度,距地表只有2米,距沟底为5米。在断崖壁上没有发现墓葬的痕迹。塌下的土全部经过了细致的翻检,除了已经取回的的铜器之外,再没有别的发现。此次勘查因限于条件,没有进行地下钻探,又因这个地区的土层,都由风堆积起来的黄色沙土,所以,不容易辩识是否有墓葬,有待继续进行勘查。

图一 右玉西汉铜器出土地点位置示意图

出土铜器共计9件,其中5件均有铭文。

1.铜鼎四件形制基本相同,均为附耳、蹄足、鼓腹、敛口、有内唇、腹部饰一周平而薄的脊棱。其中3件通高3.3厘米,口径26、唇2.5、脊棱宽1.5厘米。另外一件通高31厘米,其余尺寸相同。

鼎1,肩部有铭文“千岁”两字,附耳中空,下部长方,上呈环状,中间隔一横柱(图一二、一三、一四)。

鼎2,肩部铭文为“”,除中间无横隔柱外,均与鼎1相同(图一五、一六、一七)。

鼎3—4,足部内平外圆,与前二鼎有别(图二)。

图二 铜鼎3

2.铜温酒樽二件形制相同,通高25、口径23、壁厚0.4厘米。下部三熊足,上有提环的盖,腹部两侧有铺首衔环相对称(图版壹,图四),通体铸造花纹,异常精美。腹部上下两层的鸟兽纹饰,技法高妙,生动逼真。除在铺首的上下空隙刻龙凤之外,上层右旋有:猿猴骆驼、牛、兔、羊、鹿、虎、立兽、乌鸦、鸿雁等;下层右旋有:虎、狐狸、鹿、羊、熊、猿猴、鹅、鸭和背生羽翼的异兽等(图版贰)。樽盖的正中有提环,外列三个雕凤钮,内外有两周花纹:内周围绕中间的提环,对称的刻有虎、羊各二;外周和凤钮平行,在钮的中间各有一龙纹(图五)。两器口沿及盖下的子唇外沿均刻隶体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二十四斤河平三年造二”(图六,1、2)。盖内还残存有彩绘鸟兽纹,上面有一层朱漆(图七)。

3.铜酒樽一件通高34.5、口径64.5厘米,平唇、鼓腹、圆底、下有三虎形足,腹有素宽带,中加弦纹一道作饰。与带纹平行,分列三个铺首衔环(图八、九),通体鎏金,并加彩绘群兽,有:虎、象、鹿、马、免、羊、骆驼等(图一○)。画法是用纤细的墨线双勾,再填白、红、黑等色,但因在土内长久侵蚀,一部分已模糊不清。平唇上刻铭文:“勮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造”(图六:3、4)。

4.铜盘一件通高10、口径39、圈足径16厘米,敞口、平唇、圈足折肩、素体无纹(图一八)。平唇上有篆体铭文:“上郡小府”(图一九、二○)。

5.铜环一件带有四角菱花座页,通体鎏金,座页径18、环径8厘米(图三)。

图三 铜环

从以上材料中看到的几个问题:

一、花纹的艺术风格特点

这批铜器的花纹制作,可以说是表现了时代艺术和地域风格的成功作品。制作的方法,有铸造和彩绘两种。

两件铜器酒樽上的纹饰,是以减地较深、圆润有力的浮雕刻模法铸成。这种花纹布局和题材,均有异常引人注目的魅力。首先对不同的鸟兽,分别描写其神情动态,显示的分外惹趣入情。如上层构图中有猛虎追羊,不只是被追的羊在惊慌中奔逃;连旁边一兽,也表现了惊悸仓惶,气氛十分紧张。另一组布局,则与此相反,呈现出一幅悠闲自在的画面:有一虎回首盼顾,一鹿正翘起右后蹄,颇有悠闲之感;还有猿猴拿着一枝鲜果,情态欢跃;背生羽翼的异兽,正在轻步款足地窃捕鹅鸭。其余还有兔奔、牛跃、禽鸟高翔,等等,其表现手法,别具匠心。

关于汉代装饰花纹材料,我们以往在汉代的铜器、陶器、空心砖、画象砖、石等方面,见的很多,其中鸟兽种类也很多,但集中在一件器物上的,都不及这批材料的丰富。以往所见的,除空心砖有单个模印拓成的同样鸟兽外,其它多设置在狩猎纹之内的,而这批铜器,却是专为图写珍禽异兽,而没有出现狩猎的场面。

图四 铜温酒樽剖面图(约2/5)

图五 铜温酒樽盖花纹图(约2/5)

彩绘是施加在素面无纹的铜酒樽上,用墨线双勾,然后装填彩色,画成与铜温酒樽相似的鸟兽群,鸟兽的种类和形象,均与温酒樽上的基本相同。虽然两者制作方法不同,却都属于同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尤其在温酒樽盖内残存的彩绘鸟兽纹,以及上面有一层朱漆,与铜酒樽上的彩绘风格完全一致。汉代铜器,多数为素面无纹,在上面大量施加彩绘,还是很少见的。

二、铜器铭文中的一些问题

1.铜器出土所在地及铭文所记地名的关系。

根据《汉书·地理志》,中陵、剧阳均为雁门郡所辖之县,但没有阴城的记载,我们怀疑阴城可能是指阴馆而言,因为有些记载称阴馆即上馆城和下馆城(《方舆纪要》朔州)。这些地区均位于黄河以东。上郡为汉代十三州部的郡治之一,位于黄河以西,在西河郡和雁门郡的南方(图一一)。

图六 1、2.铜温酒樽盖口部铭文(原大)3、4.铜酒樽口部铭文(原大)

这批铜器出土的地点应是汉代的中陵县,《水经注·河水》:“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水出东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水出中陵县西南山下。……东北流,迳中陵县故城东,北俗谓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中陵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谓之沃水。又东迳沃阳县故城南。……又东北流注盐池。地理志曰……,盐池西南去沃阳县故城六十五里(县为雁门郡所辖)。……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由此可以首先从盐池决定中陵水和有关的沃阳、凉城等所在的位置,为进一步肯定中陵县的方位,是很好的依据。更有记载中说,中陵河即兔毛河之古名。按明地理志:“大同右卫北有兔毛河,西北流自杀虎口出塞。”我们根据这些记载,结合实地勘查,看到现在兔毛河,从发源地以至所经路线,均基本上符合于上述记载。另外还在清雍正十一年《朔平府志》中有:“归化城(呼和浩特旧称)东南二百余里有大海,内生盐。”这正与右玉县北内蒙凉城附近的岱海相吻合。对于《水经注》所指的中陵县,北俗谓之北右突城,和王莽改名遮害等记载,我们可作两种推测:一,右玉县在明代为右卫堡,其右字的来源,可能与古代左突城有关,二,右玉的地理形势,既有长城之障,又为安关(杀虎关)守卫之所,为明清边防要塞,而根据记载,自秦汉以来在这里战争频繁,戎马相寻,王莽以遮害名县,也可能为其地居要害的关系。总之,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右玉县,应该属西汉中陵县地区的范围。

图七 铜温酒樽盖内下层绘彩

剧阳和阴城,据《水经注·水》:“水出于累头山……东北流出山,迳阴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年置……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水)……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故城南……又北迳剧阳县故城西……十三州志日,在阴馆县东北一百三里”。按上述记载,阴馆应在今山阴县偏南,剧阳应在今应县以北,与当时中陵县成鼎足之势,可能均为接壤之区。(www.xing528.com)

图八 铜酒樽(约1/6)

图九 铜酒樽(约1/6)

上郡在今陕北延安附近。包括黄河之东及以南的大片地区,早在战国时为魏国所置,《史记·秦本纪》:“惠文君十年魏纳上郡十五县”。《水经注·河水》“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括地志》:“上郡在绥德上县东南十五里,秦魏之上郡地也”。《汉书·地理志》:“上郡,秦置,高帝元年更为翟国,七月(复为郡),属并州”。《水经注·河水》:“(河水)又南,过西河郡县阳县东(今陕北神木县)。水又东迳阳县南,东流注于河”。从以上记载说明:上郡与雁门郡虽同隶属于并州,但中间隔有西河郡地,并不接壤。

2.关于铭文中胡傅、小府等问题的推断

铜温酒樽铭文称中陵胡傅,铜酒樽铭文,又称勮阳阴城胡傅,皆为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同时所造,胡傅当为造器的人名,然在两器之中,所写的三个籍贯不同,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汉书·地理志》雁门郡勮阳县,本器铭文作勮阳,从“力”不从“刀”,与《续封泥考略》卷四“勮丞之印”,写法正同。《说文》有勮字无劇字,可证今本地理志劇阳县劇字从刀,为傅写的误字。

图一○ 铜酒樽彩绘摹本(约1/4)

1.鹿 2.骆驼 3.象 4.奇形兽 5.兕 6.虎

图一一 西汉有关郡县分布形势示意图

铜盘铭文中“上郡小府”四字,当为上郡太守官署中少府所造。与胡傅两器不是一回事,但时代可能相同。在两汉少、小两字通用。《汉书·循吏文翁傅》云:“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遣博士”颜师古注云:“少府,郡掌财物之府,以供太守者也。”此西汉郡属属设少府之证。又《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七页,有简文云:“三月丙午,张掖长史延行太守事,肩水仓长汤兼行丞事,下属国农都尉小府、县官、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此西汉属国都尉及农都尉,皆设有少府之证。又仓颉庙碑阴,有少府史题名。此东汉时县属也设有少府史,专管一县的财物,范围当比郡和都尉所属的少府较小。本器为上郡少府之物无疑。有人疑为是上郡水府四字,不但汉人写小、水二字,篆法结构不同,在官制只有水长的名称,(如汉印有“张掖水长”,封泥有“属郡水长”之类)无水府的名称,(仅有泉府、弩府、徒府之名)这种解说,是不能成立的。

图版一

1 西汉河平三年铜温酒樽

2 铜温酒樽盖

图版二

1 铜温酒樽腹部纹饰拓本(约1/3)

2 铜温酒樽腹部纹饰展示图(约1/3)

图版三

图一二 铜鼎1

图一三 铜鼎1肩部铭文

图一四 铜鼎1肩部铭文(拓本,原大)

图一五 铜鼎2

图一六 铜鼎2肩部铭文

图一七 铜鼎2肩部铭文(拓本,原大)

图一八 盘

图一九 铜盘平唇铭文

图二○ 铜盘平唇铭文(拓本,原大)

3.器物的年代、定名和重量

关于器物的年代,铭文记载很清楚,即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距今已有1989年,比我省过去发现的离石汉墓鸟兽人物画像石早183年,为我们今后鉴别西汉文物,增加了一种标尺。

铜器中的温酒樽和酒樽,都是我们以往在汉代器物中,最常见的器形,一般定名为奁和鉴,但现在铜器本身铭文,都作酒樽,是汉代所特有的酒器形式。它的容量和重量,铜酒樽铭文记得为百二十斤。以现在市秤较验,合57市斤,也就是一市斤等于汉秤的2.105斤。温酒樽铭文的记重为二十四斤,合今12.7市斤,也就是现在一市斤等于汉秤1.89斤。按一般汉代铜器铭文中有专门记载容量的。此器不记容量,所以我们认为金铭文记载的可能是指器物本身的重量。

(本文铭文考释由陈直先生校正过,特此致谢)

(原载《文物》1963年11期)

◎郭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