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环境状况与人类健康

全球环境状况与人类健康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全球的环境生态状况正受着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森林面积锐减、海洋污染等诸多“变化”的影响,变得愈来愈恶劣。其中的气候变化,不仅使生态系统容易失去平衡,对人类健康也有极大的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全世界有40%的死亡是由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的,其中37%的死亡归因于传染病。大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日本学者报道,大气污染与慢性呼吸道炎症、肺气肿等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全球环境状况与人类健康

目前,全球的环境生态状况正受着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森林面积锐减、海洋污染等诸多“变化”的影响,变得愈来愈恶劣。其中的气候变化,不仅使生态系统容易失去平衡,对人类健康也有极大的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科学研究和现实早已证明,凡是生态平衡维系得好的地区,不仅流行病很少发生,人的健康状况也较好。如,位于巴基斯坦的罕萨,就是一个被崇山峻岭包围、维持着原始生态的长寿村,该村2万人中,没有一人因流行病而死亡,年逾百岁的寿星有40多人,90岁以上的老人竟达数百人之多。

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恶化主要包括人口增加、城市扩展、住房拥挤和环境污染以及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仅以化学品而论,全世界每年使用的化学品有10万种之多,其中不少是有残毒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全世界有40%的死亡是由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的,其中37%的死亡归因于传染病。人类某些疾病的流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外界环境因素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经由不同的途径,单独或综合地对有机体发挥作用和影响。环境的有害刺激,如果超过机体的保护性反应和适应能力的限度,则会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引起疾病,而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对环境疾病的产生起着催化的作用。SARS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偶发事件,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合理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使人类身边的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致病微生物的突变,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一、水污染与疾病

水污染愈演愈烈,工业和生活废水造成的水污染可引起腹泻、蛔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登革热副伤寒霍乱等。水污染和人口的迅猛增长致使水源紧缺不断加剧,一些居民不得不以水质较差的水源作饮用水,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伴随着气候的变暖,水的蒸发量大大增加,地下水中氟的浓度必将相对增加,从而提高了水的含氟量,可能加重氟中毒的流行。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生活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于江河湖泊。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约有12亿人喝不到清洁卫生的水。

二、大气污染与疾病

大气污染是由存在于大气中的一种或多种气态、气溶胶或颗粒状态的污染物引起的,可对人和其他生物造成伤害或反常的作用。在地区性的大气污染中,影响较大的是粉尘、SO2、CO和重金属等。大气污染来源广泛、影响范围大,目前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大气污染产生的臭氧空洞导致地球上紫外线辐射危害增加,使得人类患皮肤癌的概率增加。汽车排放的尾气中所含的苯,则是另一种致癌物质,如果苯的浓度在1~30克/升就可能引起白血病。工业排放物、废气、废水中因铅的含量增加可导致人体智力低下、痉挛、抽搐甚至引起死亡。特别是大气污染后带来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将会大量淹没沿海的城市和田地,如不能及时制止,其后果不堪设想。全球气温在稳定了1.2万年后,20世纪初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含量大幅上升,而这两种气体正是被广泛谴责的“温室气体”。美国国家科学院2006年6月22日报告国会,科学家们“重构”了过去两千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得出的数据“进一步证明,人类活动应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负大部分责任”。

另一种室内空气污染物是来自地球的氡辐射,特别是在通气不良的房屋。最近30年来,瑞典的室内氡浓度已提高了4~5倍。在美国,氡辐射已成为肺癌的主要发病原因,每年有1.4万人因此而死亡。

从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看出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在正常情况下,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环境出现异常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人体具有调节自己的生理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这种适应环境变化的正常生理调节功能是在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如果环境中的异常变化在一定限度内,人体是可以适应的;如果环境的异常变化超出人体正常生理调节的限度,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甚至造成病理性的变化。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件是大气污染所致。

大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日本学者报道,大气污染与慢性呼吸道炎症、肺气肿等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大气中悬浮煤尘的增加与上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的相关性。大气污染重的地区与污染轻的地区相比,居民咽部刺激感、咳嗽、痰多的人大大增加,且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长期反复作用于人体,可以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可使呼吸功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发生改变。(www.xing528.com)

目前,我国哮喘发病率较高,且城市的发病率高于农村,而哮喘与空气污染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沈阳、成都等地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在大气污染区明显高于对照区,居民的呼吸道疾病上升,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症、尘肺等发病率大大提高。污染区儿童呼吸道患病率为36.59%,清洁对照区患病率仅为8.06%,污染区患病率是清洁区的4.54倍,污染区呼吸系统疾病多发顺次为感冒、咽炎、气管炎、扁桃体炎、哮喘、过敏性疾病。这些表明,污染的大气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会降低人的呼吸功能,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性炎症的发生。

三、农药污染与疾病

自1945年首次在农业上使用DDT以来,农药的应用日益普遍。全世界农药的年施用量已从1945年的约5 000万千克增至1995年的25亿千克,增幅为50倍。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时期农药的施用量与农药残留的毒害程度并非成简单的正比关系。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农药对人类和有关动物的毒性,比50年代初期农药的毒性要大10倍以上。1945年世界首次施用化学合成农药时,几乎没有发生中毒事件。60年代末期,由于农药的施用量和毒性都有所增加,中毒事件就相应增加。1973年全球农药用量为年13亿千克,农药中毒事件为50万例,其中6 000例死亡。到了90年代,全球农药用量上升至年25亿千克,农药中毒事件高达年300万次,其中22万人死亡,75万人慢性中毒。

农药还可损害人类的呼吸系统,使呼吸系统疾病增加。在经常使用农药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有15%患哮喘、慢性鼻窦炎或慢性支气管炎,而偶尔使用农药者上述疾病的发病率却只有2%。此外,农药,特别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而毒害神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尤为严重。

四、生态环境恶化与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包括人体缺乏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除了战争等原因外,主要是由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此外,因人口增加而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因全球性气候变化而使农作物增加了对病虫害的敏感性,进而导致减产,也可使人们因食品短缺而营养不良。据WHO 1996年调查,全世界营养不良人数为30亿以上,有600万~1 400万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成为历史上的最高纪录。由于食品短缺而营养不良的国家主要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南亚国家和南美国家。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300万人因缺乏维生素A而导致严重的眼病包括眼盲,甚至因此死亡;全世界有20亿人缺铁并患有贫血症,贫血死亡人数占营养不良总死亡人数的20%。目前,全世界有约20亿人感染一种以上的肠道寄生虫。肠道寄生虫可消耗掉人体每日摄入食品营养的5%~20%,寄生钩虫每日可从人体吸收30毫升的血,儿童受害更为严重。进入眼睛和呼吸道的尘土颗粒可作为过敏原而引起过敏反应。土壤侵蚀可使土壤中残留的有毒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和农药污染食品和饮水。土壤侵蚀还可使土壤肥力丧失,导致农作物减产,从而导致食品短缺。全世界还有16亿人因生活于缺碘地区而患缺碘病。

五、生态环境恶化与疾病

近年来,全球出现的生物效应、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现象就足以说明“生态安全”受到了威胁。随着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全球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的频发、淡水资源的枯竭以及沙漠化的加剧,宏观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弱。原有的生态屏障的破坏,迫使一些野生动物离开了它们的栖息地,而不得不与人类近距离接触,这样,动物身上的病原体就难免传到人群中;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新的传染病,其中有的病原体可以冲破种属屏障而传染给人类,如禽流感病毒在人身上发作就极易导致人死亡;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无疑也增大了新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机会;而随着饲养业与饲料加工业的大发展,染有羊瘙痒症致病因子的饲料,就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危害到人类的疯牛病的灾难。

在新出现的疾病中,粗球孢子菌病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暴发,其发病人数已从1990年的约500例猛增至1992年的约5 000例。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此病还在继续蔓延。由汉塔病毒引起,通过啮齿动物传播的汉塔肺病综合征于1993年在美国和加拿大首次出现,1995年的发病人数为135人,死亡率高达50%。此外,莱姆病也蔓延于欧洲和亚洲。另一种来势凶猛的传染病是艾滋病,全世界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已从1970年的1万人增至现今的5 000万人。1996年全球有艾滋病病人600万人,每年有100万人死于此病,而现今这一数值达到200万~300万人。

另外,一些早已得到控制的疾病死灰复燃,再度肆虐。结核病的世界发病率1985-1991年增幅高达18%。美国每年新产生的结核病人数已从1985年的约2.3万人增至现今的约3.7万人。由丝状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引起的严重的致命性出血病,其死亡率高达50%~90%。栖居于动物乳房的布鲁氏菌可感染牛、绵羊、山羊和某些野生哺乳动物。人类常因食用病畜或其奶制品而患布鲁氏菌病。现今,世界各地特别是地中海中东、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布鲁氏菌病的发病人数急剧增加。近年来,世界鼠疫发病人数直线上升,60%的鼠疫发生在非洲;已扑灭多年的白喉病在俄罗斯也再度猖獗。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这也告诫人们,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食物链上的相互关系,在食物链中,上一个环节构成了下一个环节的食物或生存条件。正是由于自然链条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使得自然界的各生物种群能够和谐、持续地发展,并保持着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对内、外两个环境的适应与挑战。人类对外要适应宏观环境,对内要适应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或微观环境的破坏都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