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验光28忌:揭秘检影一难、五疑说

验光28忌:揭秘检影一难、五疑说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献拙“检影一难、五疑”,事出一个叫人担心的理由。“一难、五疑”也会作一理顺。呈顺动的反射光用正镜片来验光,呈逆动的反射光用负镜片(凹球镜)来验光,检影验光的关键是找中和点。记下验光的球镜、柱镜、散光轴向,并列成式子,完成验光。图4-10逆动二2.检影“一难、五疑”简析检影验光有一定的技巧,笔者提出检影“一难、五疑”的论述,以供参考。检影验光的出发点是通过人工远点在患者视网膜上找出反射光的中和点。

验光28忌:揭秘检影一难、五疑说

献拙“检影一难、五疑”,事出一个叫人担心的理由。

去年夏天,检影爱好者某生持一鼎级教材问:“检影验光的核心,到底是通过反转点找人工远点,还是先生介绍的利用人工远点找反转点?”笔者一阵难言的愕然之后,顾左右而言他,漫不经心地反问:“这房的面积有多大?”生答:“40平方米”。问:“什么尺量的?”生不解,说:“谁管什么尺量的呢,总该是市尺、米尺之类的吧。”“那么,请务必想方设法找出测量房子的那把尺!”该生有点认为被作弄,语中带忿地说:“先生荒谬了,怀疑有不准,可以任找一把尺再丈量就是了,哪有面积都求得了,还要想方设法去找量度它的尺的荒诞道理?”笔者笑而不答。该生更感到被捉弄,带讽地说:“难道先生测面积的目的是为了找用过的那把尺!”笔者仍然笑而不答,生纳闷。第二天,生掷昨日的书于桌上说:“先生,我明白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检影知识的掌握一要靠检影来巩固,二要靠前辈们的卓越发明,从方法到理论,本末分明,不容倒置,所以只有学懂,才可传播。“一难、五疑”也会作一理顺。

我们说检影奥秘,是因为这项原理(即简单理论)系并非深奥的应用技术,却历来叫验光人员难以琢磨,难学怯用;之所以称它神奇,是在于检影大师就凭一束光和有度透镜,照一照就可以准确地、几近完美地知道你有多少度远视、近视和散光,并且脱口即可说出戴上所给的镜片能看到标准视力表的倒数第几排。如果你原戴的眼镜让他去查,他会通过检影告诉你戴的眼镜度数是对还是错,如果有错,错了多少,差多少度散光,还会神奇地道出你原戴的那副眼镜的感觉和现在的情况,告诉你是否已造成了调节痉挛。当然,如果表现不出这些神奇与奥妙,就算不上真能验光的验光师了。除非你原戴眼镜的屈光度跟他验的差不多。同时,检影验光师为了不浪费时间,直接用检影解决问题,都不乐意用其他验光法与仪器去做测问,检影技术已给了他们验光的充分自信,更给了他们验光时一次次奇特轻松而又让患者尊敬的娱乐。这种乐趣,只要你学会了检影,一用上就会得到分享和体会。

1.检影验光的操作及其原理 下面来做一个简要介绍:

操作步骤与方法:

(1)验光师选择好检影验光的距离,让患者相对正坐。

(2)让患者戴上试镜架。验光时,验右眼,让患者右眼望验光师的右耳,验左眼时,让患者左眼望向验光师左耳。验光中让患者放松不必紧张,告诉患者不需注目看视处。

(3)验光者眼贴着检影镜的窥孔,将检影镜光投入患眼的视网膜

(4)每一只患眼都需要检测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譬如,验水平方向时,验光者将贴在眼前的检影镜左右来回做转幅甚小的转动;验上下光时,将检影镜贴着眼,轻微一俯一仰做点动,在做转动、点动时,通过窥孔观察患者视网膜反射光成顺动还是逆动。

(5)呈顺动的反射光用正镜片(凸球镜、远视片)来验光,呈逆动的反射光用负镜片(凹球镜)来验光,检影验光的关键是找中和点(“一难、五疑”中,“一难”会详细介绍)。

(6)验光者视眼底视网膜反射出来的顺动或逆动光的明暗快慢,在试镜架上换插让眼底由暗变明,动态光由慢变快的镜片,由低到高直至找到顺动、逆动光完全消失为止,这个镜片的度数就是患眼的中和点。学会以后,你一看眼底反射光的动态,就会熟练地用上接近中和点的那几个镜片了。

(7)如果这个镜度同样能将另一与它垂直的方向上的动态光中和消失,则此眼无散光。

(8)如果找得的镜度只能中和眼内一个方向的动态光,与这个方向垂直的光仍呈动态,则需运用柱镜片(即远视、近视散光片),将柱镜片上所标的轴向放置在已被中和了的那个方向来加大与之垂直方向的屈光度数,直至这个方向的动态光也同样被中和为止,这时,将检影镜的入眼光调为带状光进行鉴定,以最后确定散光的轴向。

(9)记下验光的球镜、柱镜、散光轴向,并列成式子(参看第4章第六节“一难”部分),完成验光。

检影光学简图

(1)顺动一(图4-7) 检影镜投射光往上,照在患眼黄斑R处上部,眼底反射的光向下倾斜交汇在F(患者远点),但F在验光师眼后,验光师眼上仰,虹膜下部挡住了患眼反射的下部光,故验光师只能见到患眼上部反射亮光,下半部就呈黑暗。因为验光师头上仰就见到患眼上部也亮,所以称顺动。

图4-7 顺动一

(2)顺动二(图4-8) 检影镜投射光往下,照在R处黄斑下部,患眼眼底反射光向上斜,交汇在F(患眼远点),但F在验光师眼后,验光师向下点头时,虹膜上部遮住了患眼反射出的上部光,所以验光师只能看到患眼下部反射亮光,上半部看不到,就自然感觉黑暗。正因为验光师头向下就见到下部也亮,所以也是顺动。

图4-8 顺动二

(3)逆动一(图4-9) 检影镜投射光往上照时,照在患者黄斑R处上部,患眼反射的光向下倾斜交汇在F处(患眼远点),交汇后转到了下部,患眼下部反射光在F点交汇后转到了上部,此交汇点在患眼与验光师眼之间,而验光师此时的下部虹膜挡住了患眼上部交汇后投过来的光,看到的却是患眼下部的反射光,所以感觉患眼下部亮、上部黑,就成了逆动。

图4-9 逆动一

(4)逆动二(图4-10) 检影镜投射光随验光师头朝下点,照在患眼黄斑R处下部,下部光反射出交汇在F点,随后投到验光师眼上部,而上部光交汇后投在验光师眼下部,此时,验光师虹膜上部挡住了患眼下部的投射光,只看到患眼上部的反射光,故而上明下暗。所以图4-9、图4-10两种情况只见逆动。

图4-10 逆动二

2.检影“一难、五疑”简析 检影验光有一定的技巧,笔者提出检影“一难、五疑”的论述,以供参考。

一难:即难找准中和点。

五疑:①检影验光为什么要掺和一个人工远点;②人工远点屈光度为什么既加入了却又要复而减去;③为什么经检影计算的屈光度与检影时处的距离无关;④用1m检影,验100度以下近视为什么用远视片而不用近视片;⑤为什么人工远点屈光度可用减+1D又可用加-1D计算结果。

(1)一难:难找准中和点

在第2章第三节及本章第一节曾介绍,检影验光法是根据在患眼视网膜上所见到的人工来回转动投射光时所产生的反射光的动态,用有度数的凸凹标准透镜测查屈光不正性质和屈光不正度数的验光方法。

检影验光的出发点是通过人工远点在患者视网膜上找出反射光的中和点。这是检影的核心,利用人工远点是手段,找反转点(即中和点)是目的,不可搞错搞反,主次颠倒。

什么是中和点呢?中和点又称反转点或转捩点。检影师手中的检影镜所射出的光,投射到患者视网膜上再反射回来时,验光师将自己的眼部贴近检影镜,正着或斜着或上或下、左右来回或快或慢,做转幅甚小的转动,或做微微的俯仰点动,通过检影镜的观察孔可以看到反射回来的光有3种动态,即顺动、逆动和剪动。但绝大多数不是顺动就是逆动,不是逆动就是顺动。这里所谓的顺动光就是跟着你检影镜摆动方向做相同运动的光;逆动光则是与检影镜运动方向相反运动的光。这两种光有一个共同点。即验光师的眼在一个便于观察的位置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有度的凸球镜或凹球镜标准镜片,当把这面球镜置于患者眼前试镜架上,再观察孔内视网膜上原来见到的顺动或逆动光时,动态光已消失,呈现的是一片既不顺动,又不逆动的鲜艳的棕红色光区。也就是说,原反射的运动光被中和而消失。

对任何在检影镜下能产生逆动、顺动反射光的患眼,在任意位置检测,都对应有一个一定的球镜度,而且是唯一一个能将患眼在检影镜下表现逆动、顺动的光中和消失的球镜度。患眼不同,被利用的观察点的距离不同,球镜度也会各异。但不外乎在你选定的观察点上,总锁定有这么一个球镜度。这个球镜度,就称为在这个选定的位置上所观察到的这只患眼的中和点或反转点、转捩点。

所以说,验定一个中和点,就是在一定的观察点上,验定一个唯一见到能把这只患眼视网膜上反射的顺动或逆动光消失的一个球镜的屈光度数。例如:验光师在与患眼距0.8米处相互对坐检影验光,用-5.00D透镜片观察时,患眼反射光影仍逆动,放置-5.50D时光影就转变为顺动。很明显,这两个屈光度中间的屈光度,即-5.25D就是我们觅求的在这个观察距离既不逆动又不顺动的中和点的屈光度,即称为中和点。中和点就是这样找出来的。又如:验光师在给患眼距67厘米处检影,用+3.50D镜片观察时,上下左右反射光影仍是顺动,当用到+4.00D时,光影才由顺动变为逆动。那么,此眼在67厘米处的反转点(即中和点)就当取+3.75D。

例中的-5.25D、+3.75D,只是基本准确的中和点,即使在高水平的检影结果中,也会表现有大约在0.12D(12度左右)的同视力值。所以,在检影中,找中和点实际是找一个域,一个中和点屈光度的域,也是一个同视力域。这个域会随着一个准确的中和点屈光度来表达,且受瞳孔大小和球面差等因素所影响。随之其后尚有一个由中和点屈光度和人工远点屈光度所决定的矫正屈光度域。这个域的任一屈光度数精确与否,都会影响检影验光的准确程度。一旦这个矫正屈光度域确定以后,接着还得处理好一个隐性的、由患者个人调节决定的屈光度数不规则的域。域的大小应该既受患者年龄的制约,也受患者的体质、功能、病理等因素制约。这个域与计算所得的矫正屈光度的域绝对屈光性质相同,并且在确定域的数据时,如患眼为近视,则必须将检影后计算所得的矫正屈光度单向降低,取用到最佳最舒适的矫正屈光(度)状态为止,还当保持单眼1.0~1.2,双眼单视1.2~1.5的矫正视力,保证不违犯诸如“验光28忌”检判办法中的情况。由于这种域本身的范围应大于中和点域和矫正屈光度域,所以,决定这个实用屈光度域的现有办法就是凭主觉试镜,例如,检影后计算出的矫正屈光度为-3.50D,但因为有以上所说的各种条件所决定,其实用屈光度因人而异,可能是-3.25D。老年人的域因调节力逐减而狭小,试镜定度时或者就用矫正屈光度直接作为实用屈光度(即在-3.5~3.25D区间作取舍)。这一说法纯粹只是笔者个人的看法和认识而已,仅供参考。

绝大多数屈光不正者每一只眼,一般有两个不同的屈光度,而且一般都表现在两条相互垂直的子午线上,这就是散光的表现。因此,验光时,这两条子午线的中和点屈光度,就不是同一个镜片度数,而是两个中和点的两个屈光度数。当找到上下或其他方位光影的中和点时,与它们垂直的方位的光影仍会在逆动或顺动,如找到左右的中和点时,上下还在逆动或顺动。这个还在顺动或逆动的光影,还得要求绝对值上更高度的镜片,才能得到中和。在找到两个中和点之后,这两个中和点的屈光度之差,就是我们谓之的散光度,用GyL表示。求散光的实质,就是求两条相互垂直的子午线中一条子午线比另一条子午线高了的(或低了的,但习惯指高了的)屈光度数。散光不但要表明其屈光性质(远视用“+”,近视用“-”),屈光度数(D),而且还要标明散光所在的具体位置,如水平轴的两边高,高出50度近视,就记为-0.5D GyL×180度。垂直轴向的两侧高出125度远视,就记为+1.25D GyL×90度。有了这个标记法,就可清楚地表示出每一只患眼的矫正屈光度,即近视、远视和它的散光度数。例如:-3.5D sph/-0.75D dyl×90度,用语言表达,即某眼上下左右不但有350度近视,而且水平方向的近视屈光度比垂直方向的屈光度高出75度,亦即水平方向的中和点比垂直方向的高75度。或云,垂直方向近视只有350度,水平方向的近视有425度。

还有一种常见的散光情况,即检影时,必须将检影镜带状光倾斜与水平子午线成一个角度,才能看清反射光影的运动情况。而且,只有在这个角度所在方位上,才能找得准确光影的逆动、顺动以及它们的中和点。在验光的过程中,这个与水平子午线构成的角度,可以在0~90度、90~180度,即Ⅰ、Ⅱ象限各个度数,这是习惯用的角度,当然,标Ⅲ、Ⅳ象限的角度也不错,只是过于勉强,没此标法。

根据患眼中两条相互垂直的不同子午线的屈光状态,散光可分为下列几种。①单性远视散光:如+0.75D GyL×90度,即一条子午线(180度)屈光正常,一条子午线有远视;②单性近视散光:如-1.25D GyL×45度,即一条子午线(135度)正常,一条子午线呈近视;③复性远视散光:如+1.75D sph/+0.5D GyL× 180度,即两子午线上有不同度数的远视;④复性近视散光:如-3.00D sph/-1.75D GyL×135度,两条子午线上有不同度数的近视;⑤混合性散光:如-1.75D sph/+2.50D GyL×90度,一条子午线上是近视,一条子午线上是远视,将这种屈光情况换成球镜和柱镜的联合时,可任取一个做球镜,在这个联合式中,是以-2.00D做球镜的,如以+0.75做球镜则应写为+0.75D sph/-2.50D GyL×180度。

前面提到的所有屈光不正,都是可以用球镜、柱镜或球镜联合柱镜来矫正的。所形成的屈光,均聚自基本上有规律屈光系统的几何形态,形成的散光属于有规则的散光。其实还有一些屈光系统,其屈光面不规则,如角膜厚薄不一,或凸凹面多于2个,晶状体部分浑浊,角膜突出,一些圆锥角膜和有可能的各种眼手术后等,均可形成不规则的散光,有3个乃至3个以上的焦点,这种种屈光状态,视力的确很难矫正,像这种情况,戴接触镜矫正效果较好。

前面曾提到过剪动。称之为剪动是因上下或左右(极少有)反射光影,像用剪刀时的运动,一般是因为眼底上与下或左与右屈光不同,晶状体位置倾斜或巩膜后葡萄肿引起。做矫正时,要视两条光带的强弱,给弱的光带增加屈光力度,使两条光带强弱似相等,这就是两光带的中和点,记下此点的屈光度,再找与它垂直方向的中和点屈光度,如找到的子午线的中和点低,则以此中和点减去所用的人工远点屈光度做球镜(下节会说明)。以另一子午线上高了的屈光度作散光度来组成联合式,并记下散光轴向。

找反转点时,必须注意:顺动、逆动光转动速度越快,眼底清晰明亮者屈光度就越低,应该用低度镜片找反转点;顺动、逆动速度越缓慢,眼底越暗,屈光度就肯定高,当用适当高度镜片找中和点(即反转点),尽管正负球面差影响验光结果,但仍要用眼底中心呈现的运动光情况来判断和决定反转点,并且在验光时让患者在看验光师指定的目标时,眼睛放松。

重申:检影,是利用人工远点找反转点,而不是相反,找反转点是检影的目的,利用人工远点是手段,这是检影的基础知识,不能本末倒置。

(2)五疑:

五疑之一:检影验光为什么要掺和一个人工远点?

看事物总得有个距离,看眼睛也不例外眼科医师检查眼病时,拿检影镜须贴近患眼,目的是为了看仔细。用检影镜测求远视、近视矫正屈光度时也会借助一个好距离,以图看得真切。验光不像看细小的视网膜组织结构的病变,而是看视网膜黄斑区反射光的动态,所以不需要那么贴近。看得太近,患者对检影镜的光射较难回避会有强光刺眼感。因此,从距离上来看,1米不远不近,是最佳的选择。

在第1章第三节中曾说过,定一面凸球镜有1个屈光度(即常说的100度)的标准是平行光线通过这面球镜时聚焦在1米的距离。这一点到太阳光下即可证实。如果是一面有2个屈光度(+2D)的凸球镜,在太阳光下,就只有将纸或干草放在镜下0.5米处才能聚焦着火,+10D的凸球镜只需0.1米就可发聚焦的威力而点燃易燃物。于是人们找到了一个规律来决定屈光度与焦点距离的关系,以V代表焦距,D为屈光度,则有D=1/V或V=1/D,在光学中,+1D的球镜就可以将平行光线聚焦1米,而正视眼眼底反射出来的光也是平行的,所以将正视眼眼前置+1D球镜,同样会把眼底反射光聚焦在其眼前1米处,这个1米就成了人们验光时安排的远点。

每只眼都有它的远点(图4-11,图4-12),这里讲眼的远点,不是检影时所预设的、利用的人工远点。知道了某眼的远点就可以计算出该眼的屈光度数(第1章第七节有算法)。不过,要想直接测出不同眼的不同远点确实不现实。所以只能设法测验出眼的屈光不正度数(即验光),而不是首先通过检测眼的远点来得到眼的屈光度数。

图4-11 远视眼的远点在视网膜后

图4-12 近视眼的远点在视网膜前

我们知道,远点为1米的眼屈光度是1D(即100度),远点为0.8米的屈光度是1.25D(即125度),0.67米的就是1.5D,0.5米的就是2D。这就是说,根据关系式D=1/V,只要得知眼的远点,就能得到该眼的屈光度。那么,是否可以借鉴这几个已知远点和远点的屈光度,用有度球镜来达到求得所有非正视眼屈光度的目的呢?

我们可以从照射视网膜,寻找视网膜反射光的顺动、逆动、动态试验中得出下面两个不同屈光度在1米距离检影时各自的反转点,即:①近视眼,屈光不正为-1D,反转点(即所加球镜度)为0。②正视眼,屈光不正度为0,反转点(即所加球镜度)为+1D。

有了这两组排列,在检影距离1米不变的情况下,再来上下顺着推排出所有远视、近视眼屈光度的反转点数据(表4-2):

表4-2 上下推排出所有远视、近视眼屈光度的反转点数据

实践证明,检影结果完全与这个排列相符。

当我们改用不同的距离,如改用0.8米、0.67米、0.5米检影时,反转点(即中和点,亦即所加镜片度数)只是按D=1/V的数学演算,从1D增加到1.25D、1.5D、2D而已,最后计算屈光度时,并不会改变求得的眼屈光度数。

这就证明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几个已知的,用来非常方便的屈光度,或者说是已知的远点来达到检测远视、近视眼的屈光度数的目的,也就是说,检影验光法完全可以由这个推排出来。

检影验光就是利用这几个距离因素来客观地观察和掌控视网膜反射光被对应的有度球镜所中和的特点获得成功的。前面多次说过,在视光学里,这种距离因素本身就对应着一个个让其成为远点的屈光度。而诸如用1米、0.8米、0.67米、0.5米,这些距离做远点,因为只是人们借来检影验光时用的,并不是患眼本身的真实远点。所以,我们称它为人工远点。用它掺和进来是因为你必须用上一个检影距离。当然,它的掺和的确带来了一点点计算上的麻烦,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验光师总不能在与角膜0距离或无限远去给患者检测远视、近视度数。这就是检影验光中为什么会掺和一个人工远点进来的道理。

五疑之二:人工远点屈光度为什么既然加入了又要复而减去?

前面说过,为了找出患眼的中和点,就必须有一个得心应手、十分合适的观测点,这个观测点的选择可由验光师来定。选定之后,它被作为人工远点而同时对应有着一个人为加入的屈光度。因此,当你选择1米距离做检影的时候,实际上你在求测的中和点屈光度中已附加了+1D。

之所以称形成人工远点的屈光度为附加屈光度,是因为所用的观测点距离是人工远点所对应的屈光度,既不是远视眼、近视眼的屈光度中固有的部分,亦不是患者的矫正屈光度应有的部分,它只是验光师在检影时随着选择观测的距离而必然掺和进来的一个借用值,过渡值验光时隐在中和点(反转点、转捩点)内,最后计算矫正屈光度(即远视、近视度数)时要从中和点屈光度中减去。这就是人工远点屈光度在运算中为什么要加入而又得减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由正视眼前加+1D,就得到视网膜反射光的中和点,减去+1D,就能还原成正视眼的本来面目引发得来的。因为正视眼本身屈光正常,没有这么一个被加入的屈光不正度数。同理就可以推得,检影远视、近视眼时,找到中和点以后,从中和点中减去验光中人为加入的人工远点所带入的屈光度,就还原了患眼本来有着的远视、近视屈光度数。

【例1】验光师在与患眼距0.8米处相互正坐检影验光,验光盘镜片用到-5.00D观察时,视网膜上下左右反射光仍是逆动,当用到-5.50D时,反射光转变成顺动,求患眼的矫正屈光度(亦即该眼的近视是多少度),显然,即使是这样简单的算术题,也得经过3个步骤,才能得到答案。第一步:找中和点,在-5.00D和-5.50D之间,即-5.25D;第二步:熟悉并利用人工远点在0.8米处的屈光度,即+1.25D(D=1/V=1/0.8=1.25);第三步:从中和点屈光度中减去在0.8米处观察视网膜反射光,决定中和点时已经加进了的屈光度,即[-5.25D-(+1.25D)]=-6.50D,所以,患眼为近视650度。

【例2】验光师在距患眼0.67米处检影,用+3.50D镜片观察时,患者上下左右反射光均为顺动,当用到+4.00D时,反射光由顺动变为逆动,求此患眼的矫正屈光度。此例相同于前例,只是屈光性质不同,故仍按前一例解法,0.67米即67厘米,此远点的屈光度为+1.50D(D=1/0.67≈1.50);此眼的中和点在+3.50D与+4.00D之间,即中和点的屈光度为+3.75D;所以,此患眼的矫正屈光度为[(+3.75D)-(+1.50D)]=+2.25D,也就是说,此眼有225度远视。(www.xing528.com)

五疑之三:为什么检影验光与检影的距离无关?

前面说过,检影验光法只是检测患眼屈光不正度数的一种方法,验光时验光距离所决定的介入的屈光数据,是眼本身屈光度以外的借用值、过渡值,不是眼屈光度的部分,最后求眼矫正屈光度,即患眼的远视或近视度数时,必当减去。

在检影验光时,验光师可以采用不同的、符合他习惯的检影距离,如1.25米、1米、0.8米、0.67米、0.5米等。这些不同的距离,成为验光中不同的人工远点,其对应屈光度分别为+0.8D 、+1D、+1.25D、+1.5D、+2D等,这些屈光度分别都含在患眼的中和点屈光度中,检影用的距离远,就是人工远点远,所得的中和点屈光度就低,求矫正屈光度时,减去的人工远点屈光度也就少;检影用的距离近,就是人工远点近,中和点屈光度就高,求矫正屈光度时,减去的人工远点屈光度也就多。这样,加得少即减得少,加得多即减得多。就使得此眼在各对应的中和点中,减去对应的人工远点屈光度之后的结果都是同一个屈光度数。

【例1】验光师分别用1.25米、1米、0.8米、0.5米的距离为某先生右眼检影,测得的中和点(屈光度)分别为简写式:-5.25-0.75×90度,-5.00-0.75 ×90度,-4.75-0.75×90度,-4.00-0.75×90度。求此眼的矫正屈光度(这4个表示式中,前面的-5.25、-5.00、-4.75、-4.00均表示近视度数,-0.75 ×90度表示有75度近视散光,且此散光的轴向是垂直的)。

由于中和点屈光度包括矫正用屈光度和人工远点对应屈光度,所以从上述各中和点屈光度中减去各对应人工远点屈光度后(即分别减去+0.75D≈0.8D+1 D、+1.25D、+2D),就是矫正屈光度(患者的近视度数),其列式为:

[-5.25-(+0.75)]-0.75×90度

=[-5.00-(+1.00)]-0.75×90度

=[-4.75-(+1.25)]-0.75×90度

=[-4.00-(+2.00)]-0.75×90度

=-6.00-0.75×90度

所以,某先生右眼有600度近视,75度近视散光,轴向是90度。

【例2】验光师分别在1.2米、1米、0.67米、0.5米处为患眼做检影验光,其中和点分别为3.50D、3.75D、4.25D、4.75D,求此眼的屈光度。

题中检影距离作为人工远点,其屈光度应分别为0.75D、1.0D、1.5D、2.0D,从各中和点中分别减去检影时利用过的人工远点的屈光度,即为此眼的矫正屈光度,其列式为:

[+3.50-(+0.75)]

=[+3.75-(+1.00)]

=[+4.25-(+1.5)]

=[+4.75-(+2.0)]

=+2.75(D)

故此眼的屈光度为+2.75D。

必须注意,任一式中的散光,都是眼球中一条子午线上高于与之垂直的另一条子午线上的球镜度数,对所验眼的屈光状态来说,是个不变的屈光数据,也是两条相互垂直的子午线上屈光度之差,所以,它不随式中球镜屈光度的加减而改变。

从该例中检影验光所得数据的演算中清楚说明,检影验光的矫正屈光度结果,与检影时验光的距离无关。

五疑之四:检影验100度以下的近视为什么要用远视片(凸球镜)而不用近视片(凹球镜)?

要了解这个问题,就要识辨100度以下近视眼视网膜检影中反光的特点:即0~100度范围内,包含-0.25D、-0.50D、-0.75D 3个屈光度在内的远点,由V=1/D得知,都在1米以上,故都有一个这样的共同点,即用1米检影时见到的反射光均为顺动,都是找顺动光的反转点。

屈光度为0的正常眼,1米距离检影时,置+1.00D镜片于该眼前,反射光就由顺动中和成不动。也就是说,正常眼的反转点(中和点)为+1D。

屈光度为-1.00D的近视眼,其远点在眼前1米,正落在验光师眼结点上,不加任何镜片,见到的视网膜反射光既不顺动,又不逆动,呈中和状态(即加屈光度为0D的镜片)。

由此可以推断从正视眼到-1.00D的近视眼(即100度近视),检影时,包括它们中间的-0.25D、-0.50D、-0.75D 3个度数在内的反转点屈光度,必然在从+0D到1D之间的度数,将它们排列出来,分别是+1D、+0.75D、+0.50D、+0.25D、0D。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我们可以用加减还原的计算来证明。

近视为-0.25D,患者的远点在其眼前4米处(V=1/D),且与验光师眼同侧,故反射光顺动,若将+0.75D镜片置该眼前则有[-0.25-(+0.75D)]=-1D,因为只有近视-1D的远点在眼前1米,恰好落在验光师眼结点上,反射光当然由顺动变成中和,故+0.75D即是中和点。还原其原屈光度时[+0.75D-(+1D)]=-0.25D,也完全正确。所以+0.75D就是此近视眼的中和点屈光度。若用0.67米做人工远点检影,则需加+1.25D才达中和,用0.5米检影,则当加+1.75D,反射光才得中和,用0.8米检影,则需加+1.00D才达中和点,一句话,加的都是正镜片。

近视为-0.50D,其远点在2米处,与验光师眼(1米处)同侧,故是顺动。若置+0.5D于该眼戴的试镜架上,则有[-0.50D-(+0.50D)]=-1.00D,远点落在验光师眼结点上,反射光被中和,所以,+0.50D即中和点。还原其原屈光度=[+0.50D-(+1.00D)]=-0.50D,也完全正确,故+0.50D为此眼的反转点。但如人工远点改用0.8米检影,则其中和点为+0.75D,改用0.67米为人工远点检影,则其反转点为+1.00D,改用0.5米检影,则其反转点为+1.50D,总之,都要用正镜片求反转点。

近视为-0.75D,远点在1.3米处,与1米处的验光师眼同侧,患眼反射光是顺动,将其眼前置+0.25D镜片,则[-0.75D-(+0.25)]=-1.00D,形成的远点在1米处,验光师可见反射光呈中和,故+0.25D即中和点,还原其原屈光度[+0.25D-(+1.00D)]=-0.75D,正确。若改用0.5米检影,则其反转点为+1.25D,若改用0.67米检影,则其反转点为+0.75D,若改用0.8米检影,则其反转点为+0.50D。所有反转点都只能用正镜片求得。

近视为-1.00D,前面说过,远点正在眼前1米处,以1米距离检影,远点正落在验光师眼结点上,故不需加任何镜片,瞳孔内反射光就呈中和状态,因而,其反转点或称中和点,转捩点屈光度为0。还原即[0-(+1D)]=-1D,正确。若用0.8米为人工远点检影,则因形成此人工远点的屈光度为+1.25D,故需置+0.25D镜片,用[+0.25D-(+1.25D)]=-1.00D验算,完全正确。若用0.67米作为人工远点,则此人工远点的屈光度为+1.50D,用+0.50D镜片即达反转点。若用0.5米距离检影,作为人工远点所对应的屈光度则为+2D,而其反转点则应为+1.00D,因为计算出的近视度数为[+1.00-(+2.00)]=-1.00D,还原完全准确。这就证明了0~100度以内的近视,检影时所有反转点都得用正镜片求得。

以上加减还原计算,证明了我们预设的结论是正确的。

那么,可不可用近视片来检影100度以下的近视呢?我们只用一个例子来推理就足可否定了。

某眼有-75D的近视。如果用-0.25D检影,是否-0.25D即为患眼的中和点呢?

先肯定-0.75D的近视,1米处检影时的反射光呈顺动。

如果-0.25D是中和点,则求得的该屈光度也必须是题中的-0.75D。可是,[-0.25D-(+1.00)]=-1.25D,而不是-0.75D,这就证明了用近视片不能验出-1.00D以内的近视。因为用-0.25D求出的近视度是-1.25D,这个度数只会把原本顺动的光变成逆动[远点V=1/1.25=0.8(米),落在验光师与患眼中间,故成逆动],却不能把顺动光中和。也就是说,-0.25D检影不出-0.75D的近视。

以上例证说明用检影验100度以下的近视,必须用正镜片,即凸球镜片,才能找到中和点(或称反转点),才能检测出该眼的近视屈光度。

综上所述,检影时,凡患眼视网膜反射光呈顺动的(包括所有远视眼),求反转点时都要用正镜片,呈逆动的都用负镜片。

五疑之五:为什么人工远点屈光度可用减+1D又可用加-1D计算远视、近视度数?

这个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概念来理解,并且用-(+1D)和+(-1D)来演算,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一种在二者之间任人兴趣或需要就可做的选择。因为在远视、近视屈光度计算中,用+(-1D)和-(+1D)结果完全一样。下面举例说明:

【例1】某近视眼1米处检影时的反转点为-4D,求此近视屈光度。

解:此题只需在反转点中用-(+1D)或+(-1D)计算。

即① [-4D-(+1D)]=-5D

② [-4D+(-1D)]=-5D

两种计算结果一样正确,此眼为近视-5D。

【例2】验光师在1米处检影时看到患眼反射光恰被中和,试用+(-1D)和-(+1D)计算此眼的屈光度。

解:因为患眼不需加任何镜片反射光即被中和,

所以,① [0-(+1D)]=-1D

② [0+(-1D)]=-1D

此眼屈光用两种方法计算均为近视-1D。

【例3】在1米处检影,求中和点为+1D的眼屈光度。

解:同上例,用-(+1D)和+(-1D)计算

则① [+1D-(+1D)]=0

② [+1D+(-1D)]=0

两种计算,屈光度均为0,即此眼为正视眼。

上举各例,证明了用减+1D[即-(+1D)]或加-1D[即+(-1D)]计算眼屈光度,结果完全一样,所以,计算时可随验光师习惯任凭选用。

参考文献

[1] 施殿雄,林利人. 眼科检查与诊断.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 吕帆,徐光. 眼视光器械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王勤美,陈跃国. 屈光手术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