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戏曲与话剧本质区别:观演关系变化导致观众流失

戏曲与话剧本质区别:观演关系变化导致观众流失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戏曲与话剧的本质区别除了以上所列的戏曲艺术独有的几个特征,戏曲与话剧最本质的区别其实在于观演关系的不同。中国戏曲发源于民间,由民间歌舞和杂耍演变而来,从诞生伊始就带有强烈的娱乐性和平民色彩,也因此在中国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使得戏曲艺术失去了原有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与话剧相比,传统戏曲也缺乏对于新生代观众的号召力,观众流失不可避免。

戏曲与话剧本质区别:观演关系变化导致观众流失

戏曲与话剧的本质区别

除了以上所列的戏曲艺术独有的几个特征,戏曲与话剧最本质的区别其实在于观演关系(即观众与演出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中国戏曲发源于民间,由民间歌舞和杂耍演变而来,从诞生伊始就带有强烈的娱乐性和平民色彩,也因此在中国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演戏的场合总是在生活场景之中,勾栏瓦舍、市集、园林、茶楼和戏园子,人们一边进行着生活化的活动,一边看着不远处舞台上程式化的演出,不入戏,也不出戏,带有一种窥探和赏玩的意味。当舞台上节奏感极强的演出或者某个程式动作准确地勾起某种情感的时候,观众和演员的心理节奏就统一了。而西方戏剧起源于仪式,观众和舞台的界限泾渭分明。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舞台真实一直在努力靠近生活真实。舞台上的生活对于真实生活的反照,以及舞台和观众席的隔阂,造就了西方戏剧强烈的思辨色彩。观众安静地观看演出,在这段时间里,舞台上的生活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而戏剧家则因此负有一种天然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带着启蒙意图努力推介这种样式的原因。

图:典型的京剧舞台(www.xing528.com)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至今仍存在于舞台上的艺术样式,其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审美趣味、宗族观念、小农经济以及极权的政治制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戏曲的确可以看作是旧时代的幽灵,今日观众对它的喜爱和接纳,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们与祖先的血脉相通。20世纪以来,人们也对戏曲进行了不断的变革,谋求新的尝试——从时装新戏、到新编剧目、再到革命样板戏,这些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也不乏较为优秀的作品。这些改革的路径由于带有西方戏剧的思维也受到了诸多质疑,关于这些改革是否偏离了戏曲艺术的特质的讨论从未停息。

进入21世纪,改革的脚步滞缓了,沉淀在戏曲舞台上的仍然是骨子老戏和折子戏,演法也还是过去的演法,有些按照新思路编的新戏大多反响平平。在新世纪,戏曲面临着比话剧更为严峻的处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中。一方面,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使得戏曲艺术失去了原有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与话剧相比,传统戏曲也缺乏对于新生代观众的号召力,观众流失不可避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