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皇太极反间计:借崇焕之手斩崇祯皇帝

皇太极反间计:借崇焕之手斩崇祯皇帝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末,皇太极就是采用这些反间法来蒙蔽明朝皇帝崇祯的,最终借崇祯之手杀掉了阻碍自己入关的最大对手袁崇焕。皇太极想通过绕道蒙古高原攻入华北地区,以引起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猜疑,从而挑起明朝廷的内讧。皇太极为了加深崇祯皇帝与袁崇焕之间的隔阂,他决定亲率大军绕过宁锦防线突入山海关内,有可能的话还要骚扰京城一线。可是皇太极知道崇祯的想法,他肯定对袁崇焕擅自下达停止追击的命令会耿耿于怀。皇太极制定了详尽的

皇太极反间计:借崇焕之手斩崇祯皇帝

反间计是指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明末,皇太极就是采用这些反间法来蒙蔽明朝皇帝崇祯的,最终借崇祯之手杀掉了阻碍自己入关的最大对手袁崇焕

后金崛起后,多次大败明朝廷军队,并夺取了明在东北的大片土地,如果将宁远锦州攻占,那么山海关以外的土地将不再属于明王朝,崇祯皇帝当然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他启用袁崇焕来对抗皇太极,结果,皇太极屡次进攻宁、锦,都被袁崇焕打败,且损失惨重。为了扭转不利局面,皇太极开始调整自己的策略,即挑拨离间明朝廷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君臣关系,特别是要离间崇祯皇帝和自己的克星袁崇焕之间的关系。

皇太极想通过绕道蒙古高原攻入华北地区,以引起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猜疑,从而挑起明朝廷的内讧。从东北进入华北有两条道路,一条经松辽平原辽西走廊而入山海关,另一条则沿西辽河逆水而上,向西进入其支流西喇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再沿滦河南下,插入喜峰口(古称卢龙口),后一条道路很少有人想到,因为此路要通过强悍的蒙古部落辖区,很长一段时间,这条路途经的西喇木伦河流域都处在蒙古察哈尔部的控制之下,而滦河两岸又是蒙古另一支部落喀喇沁部放牧的地方,因此,要取道卢龙口,不仅需要扫清来自察哈尔的阻挠,还要取得来自喀喇沁部的默契与合作。

明朝后期,随着后金的强大,蒙古许多部落开始倒向后金,这时明朝廷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放弃与蒙古各部的经贸往来,切断蒙古与中原的联络,使其自动瓦解;另一种意见则是主张对蒙古各部尤其是喀喇沁部要相机剿抚。一方面在边外台堡多备衣食,诱其来归;另一方面也要整理防务,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其图谋不轨即择机歼剿,切断其向辽东方向撤退之路,使其不能与后金合兵一处。前一种意见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赞成,后一种意见则是袁崇焕等人极力主张的。

皇太极一旦发现这样的契机,便决不错过,因此,他加快了挑拨明朝廷君臣矛盾的步伐。不久,皇太极与喀喇沁缔结旨在反对察哈尔的军事同盟,迈出了独辟蹊径的第一步。一个月后,皇太极亲率大军征讨察哈尔,察哈尔抵挡不住,拔帐向西逃去,其势力于是退出西喇木伦河流域,后金从关外直插卢龙口的最大障碍已经不复存在,明王朝依靠察哈尔牵制后金的设想也成泡影,喀喇沁部也一步步地向皇太极靠拢。

皇太极的这次军事行动震撼了袁崇焕,他上书劝说崇祯皇帝说:“目前皇太极很有可能从蒙古高原南下华北平原,因为那里有一条很少有人知道的捷径。因此,恳请陛下加强长城各口的防御力量,如果陛下感到兵力不足,臣愿意抽调自己的劲旅去充实这些要塞。”尽管袁崇焕都是肺腑之言,但对皇太极而言,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皇太极知道崇祯皇帝疑心很重,他最嫉恨大臣们能力比自己强、考虑问题比自己超前,所以,皇太极趁机派人潜入京城,散布谣言说:“袁崇焕之所以极力劝谏皇帝去加强边塞的防御力量,完全是为他自己打算的,他想利用这种机会,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他甚至还有其他的打算……”一时间,京城谣言四起,很快就传到崇祯皇帝耳朵里面了。这让崇祯皇帝心里很不舒服,对袁崇焕的信任开始有些动摇了。崇祯的这个心思正是皇太极所需要的,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为皇太极下一步的挑拨活动铺平了道路。

皇太极为了加深崇祯皇帝与袁崇焕之间的隔阂,他决定亲率大军绕过宁锦防线突入山海关内,有可能的话还要骚扰京城一线。经过精心准备,皇太极率领满蒙联军从察哈尔突破长城防线,一路杀到京城脚下,这不仅出乎崇祯帝的意料之外,更打了袁崇焕一个措手不及。这个时候皇太极就是要将袁崇焕的军,如果袁崇焕离开宁锦,率兵勤王,那么崇祯必然会怀疑他是否有其他的企图;但是如果自己不去勤王,那么又将落下与皇太极相勾结的口实。袁崇焕一时犹豫不定,就在袁崇焕左右为难的节骨眼上,皇太极来了个火上浇油,他一方面派人通知驻扎锦州一线的清军撤走,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击京城,京城告急的文书传遍了明朝主要驻军之地,袁崇焕那里自然也少不了这样的告急文书。各方面的情况表明,皇太极想攻破北京城。袁崇焕毫无办法,只得带领军队前往勤王。此举正中皇太极的下怀,因为不管袁崇焕出于何种目的,他这种擅自离开宁锦防线勤王的举动,本身就是对崇祯皇帝绝对权威的挑战,从崇祯的那个角度考虑,甚至有带兵进京逼宫的“阴谋”。

恰在此时,不谙人情世故的袁崇焕做出了一个让皇太极万分高兴的事情,即违抗崇祯下令追击的旨意,擅自决定不予追击皇太极撤离北京的“残兵败将”。袁崇焕的想法是:皇太极是个诡计多端的人,此次他带领的又都是精锐部队,如果贸然追击正在撤退的清兵,很有可能遭遇伏兵的包围,那样损失就会更加惨重。可是皇太极知道崇祯的想法,他肯定对袁崇焕擅自下达停止追击的命令会耿耿于怀。

袁崇焕果然被迷惑,决定违抗崇祯皇帝的旨意,下令不再追击清军。皇太极明白袁崇焕此举无异于告诉崇祯皇帝说:“我跟皇太极有密谋,要取代你崇祯皇帝,当然要放过皇太极了。”

皇太极的苦心没有白费,崇祯皇帝已经不再信任袁崇焕了,因为皇太极撤走后,崇祯下令不准袁崇焕所率部队进城休整的奏请,而在此之前接连败北的朝廷另外一位将领却能大摇大摆地率军入城。(www.xing528.com)

皇太极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他急忙派人潜入京城去散布关于袁崇焕的谣言,同时借此机会广泛贿赂朝廷内外的高官、绅士们,借他们的口来诋毁袁崇焕。果然,凡是得到皇太极好处的很多达官贵人,他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谈论着:“袁崇焕逍遥城下,迟迟不愿意迎战皇太极”、“袁崇焕纵敌深入,挟敌议和”、“袁崇焕欲以城下之盟了结五年平辽之用”等话题,顷刻间京城的大街小巷四处流传这些话题。几经重复、翻新,上述荒诞不经的谣传就变成铁证如山的“罪行”,从而坚定了崇祯对袁崇焕的错误判断。

皇太极明白计划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人,经过细致挑选,皇太极最终将目标锁定在皇帝宠信的太监身上,因为只有他们才能随时见到崇祯且备受崇祯信赖。尽管明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在内宫竖有“不许太监干政”的铁牌,可是自明成祖起几乎明朝历代皇帝都委太监以重任,宦官当政的局面也不止一次出现,就连这位对太监专权深恶痛绝的崇祯帝也从心里觉得内臣就是比外臣更可靠。

皇太极制定了详尽的俘获太监的计划。一天清晨,皇太极亲率大军杀气腾腾直扑左安门、广渠门,两军对峙一段时间后皇太极主动不战而退,又撤回南海子。这种乘兴而去、兴尽而归的做法不仅使他的敌人感到困惑,也使八旗将士莫名其妙。可是皇太极却得到了意料之中的收获,因为他的部下在北京东边20里的牧马厂俘获了两名太监,这是皇太极实施反间计的有效工具。

皇太极吩咐几个心腹说:“今晚你们佯装不小心说漏嘴的样子,把袁崇焕如何准备投靠我大清的事情露出一点,注意要搞得很神秘,越是这样,越能够让这两个愚蠢的太监相信。”他的心腹心领神会而去。

这天深夜,四周一片漆黑,两位被俘的太监心里很是恐慌,不知道天亮后,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因此,有位姓杨的太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白天偶然听到一些关于袁崇焕的只言片语使他念念不忘。皇太极特意安排夜间看守太监的两个心腹假装哈欠不断,好像只有天南地北地轻声闲聊才能驱赶睡意。不知是谁竟扯到皇太极不战自退之事,他们的声音压得很低了,他们中间的一个人颇为神秘地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个人则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第一个人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交谈的一方窃窃低语,唯恐走漏半点消息;窃听的一方侧耳而听,唯恐有所遗漏。这才是说者有意,听者有心,所谓袁崇焕与敌有密约的绝密情报就这样被一个做俘虏的管马太监轻而易举地窃取了。两名看守终于打起了瞌睡,待他们睁开睡眼时,杨太监已经不翼而飞。

第二天清晨,仓皇逃回来的杨太监敲开了紫禁城的大门。杨太监见到崇祯皇帝后,一五一十地将自己听到的话说了出来,这让崇祯皇帝非常震惊,被倚为重臣的督师竟同敌方的首领订有密约,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尽管自从京畿附近遭受清兵骚扰以来,崇祯对他的督师大失所望,尽管由于他的督师拒绝乘胜追击而使他大为恼火,尽管由于谣言日盛使得他难免心生疑窦,但说到底这种种不满与猜忌也绝到不了这般田地。崇祯皇帝坚定了自己杀掉袁崇焕的决心,他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了宫。崇祯皇帝拉长了脸,责问道:“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哪儿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

袁崇焕虽然被抓起来了,但皇太极却仍然不踏实,因为崇祯皇帝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杀他,而此时有些了解袁崇焕的大臣也在不停地劝崇祯帝说:“袁崇焕是目前朝廷唯一能够打败皇太极的大将了,他虽然有一些小的过错,也还不至于阴谋背叛朝廷呀,还请陛下慎重考虑。”慢慢地,崇祯也有些心动了,此事毕竟只是那个太监的一面之词。

崇祯皇帝的犹豫态度对皇太极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不促使崇祯皇帝赶快杀掉袁崇焕,那么自己想要吞灭明王朝的所有行动就得搁置。一旦自己现在发动进攻,崇祯帝情急之下仍会重新起用袁崇焕,这是完全可能的。皇太极决定做事做到底,他让心腹携带大量的财宝去买通隐藏在崇祯皇帝身边的魏忠贤余党,让他们诽谤袁崇焕。魏忠贤的这些余党们也担心袁崇焕东山再起对自己不利,于是,皇太极指使他们利用在崇祯皇帝身边的便利条件,不断散布袁崇焕不满崇祯帝处理结果的谣言,他们甚至造谣说:“袁崇焕如果能够掌握一支大军,就可以成就一番伟业。”为了彻底打掉崇祯皇帝那一点点怜悯之心,阉党们竟然添油加醋地说:“袁崇焕早就有取代崇祯皇帝的企图,他上次跟清兵勾结就是明证。如果这次不除掉袁崇焕,那么就会危及皇上,甚至葬送大明二百多年的基业啊!”如此“恶毒”的“罪行”自然让崇祯帝再也不能容忍袁崇焕了,他毫不犹豫地下旨:凌迟处死袁崇焕。可怜赫赫有名的一代将领,至死还背着“卖国投敌”的罪名。

皇太极利用袁崇焕对大明的赤胆忠心和崇祯皇帝的猜忌,巧妙地挑拨了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不仅除掉了心腹大患袁崇焕,而且也将崇祯皇帝和他的大明朝送上了不归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