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舆情收集研判与有效沟通,成果首发

网络舆情收集研判与有效沟通,成果首发

时间:2024-0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舆情作为网络民意的反映,时时刻刻存在于网络之中,并在信息与意见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传播者以及首发渠道来看,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相关信息最早由传统媒体报道,传播至网络媒体后引发网络舆论;另一种情况是信息最早由网络媒体首发,后经传统媒体报道后,引起新的关注与重视,并与网络形成新的互动;第三种情况,相关网络舆情信息仅存在于网络。

网络舆情收集研判与有效沟通,成果首发

网络舆情作为网络民意的反映,时时刻刻存在于网络之中,并在信息与意见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其中,在出现、传播、爆发、扩展、消散等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网民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群体、网络与其他传播媒介的推动。从信息传播与意见整合的过程出发,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舆情信息的信源、舆情信息传播、舆论形成等不同阶段的作用,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网络舆情的研判和沟通。

从传播者以及首发渠道来看,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相关信息最早由传统媒体报道,传播至网络媒体后引发网络舆论;另一种情况是信息最早由网络媒体首发,后经传统媒体报道后,引起新的关注与重视,并与网络形成新的互动;第三种情况,相关网络舆情信息仅存在于网络。一些事件和信息,受议题性质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在特定的网络空间中进行传播,如特定的网络群等,也有可能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工具中进行传播,并没有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但这并不影响作为民意存在的网络舆情的有效性。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的舆论场,其中,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是两个最大的舆论场。官方舆论代表着官方立场,是执政机关以及主要领导者通过正式的法律法规、文件意见等形成的舆论;而民间舆论则是公众民意的客观反映,是公众意见的自发、自然传播的表现。在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之外,新闻媒体因其在信息获取、加工和传播中的独特地位,在沟通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的过程中,自身也成为一种舆论场,即媒体舆论。在中国特色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舆论场,特别是由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构成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基本保持一致。

近年来,这种格局遭受到了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场的极大挑战。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与全面普及,在信息源、信息量、传播速度、传播模式等诸多方面极大地动摇了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网民们的发帖、阅帖、跟帖、转帖、签名、投票等任何一种网络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或显或隐地表达着立场和态度。这使得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1],原本隐性、低调的民间舆论场走向了显性与高调。

从表现形式来看,如下四种载体成为民间舆论场的集中表达区域。首先是新闻跟帖。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热门新闻后面,跟帖数量动辄数万、数十万。其次是网络论坛。目前大部分门户网站都设有BBS论坛,一些网站更是以其论坛知名,如天涯社区、凤凰社区等,其中相关部分的帖文影响相当巨大。三是博客、个人空间等。一些网络以及现实中的知名人物,常针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度点评,从不同视角来解读事件。四是目前炙手可热的微博。它集纳了上述载体的诸多优势,将原创、转载和评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www.xing528.com)

受媒介技术物理特性的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纸媒中出版周期最短的是日报;广播、电视等媒体理论上也可以实现对事件的现场直播,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绝大部分的新闻性信息从拍摄、剪辑至播出,最快也得一两个小时以上。那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的路径是:传统媒体报道——网络媒体转载一一网友留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影响政府决策。其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扇形辐射放大的过程。但当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之后,网民借助网络平台和相关技术手段,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相关信息上传至互联网,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使得网络媒体在时效性方面具备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构成了对传统媒体的“倒逼”。

在网络媒体的“倒逼”之下,传统媒体一方面加大了新闻线索的征求力度,通过重奖“线人”、“报料人”的方式,将很多时效性极高、极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快速反馈到媒体;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主动从网络媒体中、从网络舆情中去寻找新闻线索,采集新闻信息和相关意见。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传统媒体还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强了舆情的调研与研究工作,建立了解舆情的机构,以实现舆情与报道选题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扮演着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航行的灯塔”职能,发挥着为社会航行进行瞭望的功能。

在传统媒体主导信息传播的年代,信息和意见要得到传统媒体的青睐,需要具备新闻性、时效性、接近性、娱乐性等诸多标准。不仅如此,公众作为传播客体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与大众媒体的互动较为困难。

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格局,提升了公众在信息和意见传播、交流中的地位。网民只需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和传播手段,通过自发的参与,查找事件真相,跟踪事态发展,追究事件幕后缘由,这些都不断激发着网民对舆情事件的关注和联想,通过网民个人化、碎片化的信息,不断拼接形成相对完整的信息流,以群体的力量克服个体的不足,从信息的弱势地位转化为信息的掌握者、发布者和传播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