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周宣王中兴:改革精神振兴周朝

周宣王中兴:改革精神振兴周朝

时间:2024-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人暴动那段痛苦的经历使他心有余悸,胆战心惊,因此他即位后能够以史为鉴,励精图治,使周王朝的局势日见好转,史称“宣王中兴”。宣王改制周宣王时,旧制度千疮百孔,面临着严重危机。周宣王于是宣布不籍千亩,打破了公田和私田的界限。于是,宣王宣布进行改革。大臣仲山父劝周宣王不要料民,因为这样就显得王室外强中干,易引起祸乱。他的“宣王中兴”仅是危机四伏的周朝的回光返照,并没有保持多长时间。

周宣王中兴:改革精神振兴周朝

时间:前828~前782

周宣王就是召公所救的太子静。国人暴动那段痛苦的经历使他心有余悸,胆战心惊,因此他即位后能够以史为鉴,励精图治,使周王朝的局势日见好转,史称“宣王中兴”。

四虎 ·西周

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客死他乡,太子静即位,即为周宣王。宣王因为经历了国人暴动的洗礼,亲眼看见父亲厉王的下场,因此继位之后能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他任贤使能,以召公为辅佐,起用尹吉甫、樊侯仲山甫、南仲、方叔、申伯等贤臣良将,效法周文、武、成、康等先王,全力挽救周王朝的颓败之势。宣王经过南征北战,再振了周王室的雄风,恢复了王室的尊严,诸侯再来镐京朝拜周王室。

宣王改制

周宣王时,旧制度千疮百孔,面临着严重危机。周朝土地分为私田和公田。私田是农民自己耕种的土地,公田要靠借助民力来耕种,又称为“藉田”,就是用于祭祀田地。因为农民所种私田上的收入就能维持生活了,因此就不愿意再去耕种公田,时间长了,公田就荒芜了。

周宣王于是宣布不籍千亩,打破了公田和私田的界限。但这个举措,却引起了王公大臣的强烈反对,尤其是虢文公。他认为祖制不可改,宣王的举措违背了祖宗的先法,是大错特错的。宣王据理力争,和虢文公辩论。几次辩论下来,宣王讲得有理有据,虢文公辩不过宣王,而且,他发现宣王意志坚决,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宣王宣布进行改革。宣王此举,可以说是为后世土地赋税制度的变革开了先河。

料民太原(www.xing528.com)

由于奴隶逃亡户口流离,直接由周王室和奴隶主掌握的劳动力和士兵越来越少,周宣王时可以出征的士兵的人数大不如前。为了增加兵源,周宣王不得不料民于太原。所谓“料民”,就是由国家清点户口、人数,搜捕逃亡的奴隶。大臣仲山父劝周宣王不要料民,因为这样就显得王室外强中干,易引起祸乱。

宣王也很担心这一点,以前周朝兴盛的时候奴隶牢牢控制在奴隶主手中,有多少奴隶一清二楚,现在清点奴隶,就意味着周王室无力掌握全国的奴隶,就会被人笑话。但是宣王更清楚周王室现在的处境,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周王室就会更加衰微,更没有威严可讲。“料民太原”也开了各朝清查户口的先河。

毛公鼎

此鼎是目前已发现的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周代铜器,共有497字,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铭文记载,周宣王要求臣下处理政事时,要广开言路;在征收赋税时不得贪污;对下属要严加管束等。

南征北战

宣王即位时,四方来犯,边境很不安宁。宣王待社会安定下来后,对周边来犯的民族进行了反击。淮夷,是生活在江淮地区的夷族,周厉王时,曾侵扰周边,周军征伐不胜而回。宣王命召公统军出征,并调大司马程伯休父、卿士南仲等率师南征,平定了淮夷。西方的戎族,也即是猃狁,分支众多,实力雄厚。西戎离周王朝京师较近,威胁尤大,周宣王召秦仲之子庄公兄弟五人,给了七千名士兵,让他们征讨西戎,终于迫使西戎退却,扭转了一贯失败的战局,解除了西戎的威胁。徐方,是淮夷中的一支,位处在淮水之北,并不归顺王室,而且公然向周王室挑衅。周宣王亲自率军出征徐方,这次大战取得丰硕战果,徐国表示投降,不敢再为邪乱。

周宣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王。他的“宣王中兴”仅是危机四伏的周朝的回光返照,并没有保持多长时间。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宫继位,就是周幽王。幽王荒淫好色,以至于后来搞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西周的江山也就这样断送在他的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