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发展历程和通往虚拟化的路径

货币发展历程和通往虚拟化的路径

时间:2024-01-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施行的多项重大管理措施中,有一项是收紧和稳定对铸币的控制。人们想当然地以为货币虚拟化是近期发生的现象,但其实早在货币脱离其内在价值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在通往货币虚拟化的道路上,纸质货币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经久不衰。

货币发展历程和通往虚拟化的路径

在联系更加紧密、互联网日益发达的当代,我们思考未来货币的演变进程,有必要回顾围绕市场信用社会契约的社会共识是如何演变的。

在早期,货币向衍生的可交换价值方向演变,而非内在价值,例如冲压/锻铸金属货币,及之后的印刷纸币。社会普遍约定把货币的内在价值与日常买卖的非货币性商品挂钩,更具体地说,这种非货币性商品就是能与其他有内在价值的商品进行交换的一般性商品。接受货币的卖家需要对市场有充足信心,相信货币能够与其他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由于货币没有内在价值,因此,要使货币稳定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限制货币的总量。货币的发行量要与经济生产力增长相关,这样的话,通胀的冲击不至于破坏性地侵蚀公众对货币的信心。如果公众对货币丧失信心,会导致人们选择储藏财富并用其他媒介进行交易,可能使用另一种不同的货币,或收藏其他有认知价值的财富,如金、银或铂金

第二,必须有单一授权发行者,并拥有足够的技术防止非法铸币者创造新货币的舞弊行为,进一步地说,就是为供给来源提供保障。

在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施行的多项重大管理措施中,有一项是收紧和稳定对铸币的控制。他消灭了在先前的战国时期不断增加的其他铸币者和不断扩大的区域差异,然后宣布其政府是唯一有权发行货币的机构。他深谙单一授权的“主权”货币是有序市场的基石,也是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当务之急。

这两个基本条件,以及政府在管理、监督和强制实施方面的关键作用对于我们思考货币的演变是十分有用的,尤其在受到全球化和互联网影响的今天。

人们想当然地以为货币虚拟化是近期发生的现象,但其实早在货币脱离其内在价值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几近滑稽的是,全球大部分有形货币的基础是纸(或用于该用途的塑料),其内在价值比过去的铜更低。但是,很有必要在将来考虑促使社会接受和约定某种具有少量内在价值或者没有内在价值的工具,包含交易(或可交换)价值的基本原理。(www.xing528.com)

在通往货币虚拟化的道路上,纸质货币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经久不衰。尽管有许多理论描述纸质货币的起源,但最有可能的是起源于一方对另一方的承兑票据。这种票据原先包含特定的付款人和收款人。但是,如果发行方是当地的封建君主、国王或皇帝呢?

当发行货币的一方在社会中被公认为值得信赖,那么这种手写票据便可以在其他各方之间(不包括原本的发行方)流通。自然而然,这种票据就会演变成“用来偿付债务的货币”,可以在付款人和收款人之间流通,而发行票据则成为政府的一种责任和垄断权力。但它不是因为付款人的签名、盖章和印章而可信,而是因为政府的批准盖章。因此,要衡量超出内在价值部分的固有价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限制供应和防止伪造,这个责任最终是由政府承担。

这也反映了支票和类似的付款票据的作用,即以签名、盖章或印章的方式予以验证,收款人和机构(通常是银行)承认验证并最终提出索偿要求。有趣的是,凭借以这种承兑票据为根源而残留的古老且非功能性的特征,纸质货币在今天仍扮演这一角色。例如100元面额的人民币会盖有中央银行的朱红色印章,而美国联邦储备局的钞票则有财政部长和国库长的联合签名。

绝大部分的普通支票有原始的发行人、收款人和银行,三方对交易的内在价值共同承认和授权。然而,在技术上存在“移交”支票的可能,即由原来的收款人把赎回价值转让给新的收款人,事实证明这会造成操作的不畅,因为对于一连串签字的验证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依赖对君王、国库长等第三方的信任,是提高钞票/票据/纸币利用率的一种主要创新方式,并减少了交易的复杂性、成本和风险。

一旦货币脱离了内在价值,技术将前所未有地不断改变有形货币的基础元素。只有不易被复制,且难以追踪到授权发行者,才可以保障对货币工具的信任。因此,货币的制作工艺日益完善,包括金属冲压、铣削硬币边缘、独特的合金和纸配方、高级凹版印刷,发明光学墨水,研发在纸币内层包含金属、塑料和隐形图像的方法。所有这些技术通过简化验证(进而为货币供应提供保障)而使有形货币得到更大发展。我们在今天思考金融创新时也要考虑技术在货币演变中的助推作用。技术的进步不但提高了便利性,也扩大了材料的内在价值和其市场接受价值之间的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