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锡伯族抹黑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锡伯族抹黑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时间:2024-01-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锡伯族“抹黑节”申报单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2013年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伯族“抹黑节”是锡伯族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来源于解释农业病害自然现象和表现锡伯人期盼庄稼丰收愿望的民间传说。此时锡伯族“抹黑节”等习俗都得到较好传承。锡伯族的“抹黑节”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抹黑节”与中华各民族的节日一样来自生活,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劳动。

锡伯族抹黑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锡伯族“抹黑节”

申报单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

2013年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锡伯族“抹黑节”是锡伯族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来源于解释农业病害自然现象和表现锡伯人期盼庄稼丰收愿望的民间传说。

锡伯族“抹黑节”主要分布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乌鲁木齐市以及沈阳市等锡伯人聚集的地区。

锡伯族祖先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便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公元48年,匈奴第二次分裂后,拓跋鲜卑自大兴安岭南迁到呼伦贝尔地区,此后又继续南迁,到东汉末年,到达五原郡境内。这一时期,锡伯族开始种植小麦,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对于小麦的黑疸病无法进行解释,于是产生了很多有关“抹黑节”的民间传说。

拓跋鲜卑的一部分以“室韦”为称号,于北魏初年开始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流域活动。唐朝时期,绰尔河等流域的锡伯族归属唐朝。至辽代,锡伯族祖先处在契丹统治之下,多数人在绰尔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辽亡金兴,锡伯族祖先又处在女真统治下,元代锡伯族开始被蒙古统治。元明清初,处在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统辖之下,“抹黑节”一直得到延续。清代,锡伯族被编入满洲八旗,分散各处驻防。此时锡伯族“抹黑节”等习俗都得到较好传承。公元1764年锡伯族西迁伊犁至今,经过锡伯族人的不断传承,“抹黑节”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传统节日。

有关“抹黑节”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锡伯人早期居住在东北较寒冷的地区,种植小麦和稻谷,因气候寒冷小麦多生黑疸,当时人们不明白小麦变黑的道理,误认为是天神在惩罚他们。因此有人想出了将脸涂黑的办法,向天神谢罪。而正月十六是民间认为天神巡视人间的日子,故人们趁天神下凡之际,以抹黑脸请罪。自此相沿成为锡伯族传统的节日。(www.xing528.com)

第二种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丰收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求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每到这一天,早起的人们,将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寻找抹黑的对象。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姑娘在这一天很少能逃脱,但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睡眠中被抹黑(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提供)

“抹黑节”锡伯语为“苦得热依能额”,是锡伯族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全民族化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将锅底锅黑刮下,然后再用皮牙子(洋葱)沾水把锅黑抹在亲人脸上。长辈会给自己的子女前额点一点,平辈之间会相互乱涂,甚至抹得面目全非。锡伯人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受黑穗病的困扰,因此在“抹黑节”,脸被抹黑认为是一个吉祥的兆头,可以消灾避难,五谷丰登。

长者给小孩抹黑(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提供)

“抹黑节”以其“谢罪”的方式,告诉后人要树立节约意识,爱护每一点食物,要勤俭节约;浪费粮食、破坏生态环境会受到惩罚。

“抹黑节”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了锡伯族古老的民俗文化传统和民间传说,表达出锡伯人祈求消灾避难、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人自身与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锡伯族的“抹黑节”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抹黑节”与中华各民族的节日一样来自生活,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它激励人们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