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昌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记

新昌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记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传统的端午节,传说是为纪念我国古代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而设的。新昌是山区小县,不能行船搞龙舟竞渡,因此除了佩香囊,吃五黄,在小孩额上用雄黄酒画“王”字外,新昌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还和别的地方稍有不同。确切地说,如今的端午节演变成人们探望长辈、亲朋好友相约聚会、孩童尽情戏耍的开心节日了。

新昌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记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传统的端午节,传说是为纪念我国古代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而设的。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爱国诗人。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令尹,是当时楚国在内政、外交方面的重要官员。由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受到贵族们的中伤和排挤。楚怀王又听信谗言而将他长期流放。流放期间,他虽然身在山野,却依旧心系朝堂,时刻忧国忧民,于某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死明其忠贞爱国之心。

屈原投江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约定俗成般地在这一天划船竞赛,意思是要从水中营救屈原。后来人们把竞渡的船做成龙形,故叫龙舟竞渡。还包粽子往江里扔,让江里的大鱼来吃粽子,不要吃屈原的尸身。人们在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佩香囊、饮雄黄酒,还在自家门上悬挂菖蒲和艾蒿。这些习俗穿过漫长的时空隧道,一直保留到今天。

新昌是山区小县,不能行船搞龙舟竞渡,因此除了佩香囊,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雄黄豆、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用雄黄酒画“王”字外,新昌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还和别的地方稍有不同。端午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窗两边,甚至床的帐钩上都插上用剪刀修成的一把把“菖蒲剑”和带叶的艾蒿秆,寓意为“五月五日端午节,赤口白舌尽消灭”,“艾叶如旗,招四时吉庆;菖蒲作剑,斩八方妖魔”等。

以前,新昌百姓过端午很少有人吃粽子,而大多是吃“汤包”(即馄饨),这是新昌的特殊习俗。据《新昌县志》记载,原来,新昌过端午节也吃粽子,有“吃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之谚语,但后来为什么又不吃粽子了呢?相传明代年间新昌一隅连年干旱,百姓要求赦免钱粮。钦差来查,恰逢端午,县官通知各家都吃面片汤过节,遂获准赦免钱粮,端午节也由此改吃汤包,这习俗延续至今就一直未变。农村还有在端午节采草药的习俗,据说特别灵验,将野紫苏、夏枯草、青木香等采撷收藏,自家备用,也方便邻里。(www.xing528.com)

新昌过端午节还有一个民俗活动是做香袋(即香囊):找些绸缎或花布碎片做成一个个布囊,内装朱砂香粉,缝制成鸡心、虎头、荷花、菱角金鱼等各种形状。有的还把蜘蛛捉来装入香袋,据说佩戴这种香袋就能“胆大”。香袋大的如火柴盒,小的如罗汉豆,妇女和小孩就挂在衣襟或床帐上作为装饰。另有一种香袋是用丝线结成一个网,直接将樟脑丸装入,名字叫作“臭丸香袋”。

新昌的端午节还有个特殊的习俗,就是端午节前几天,新嫁的媳妇娘家人要向婆家送庚,除送鱼、鸡、肉、筒好馅的春饼等食品之外,更重要的是送扇子,须向婆家妇女每人送一把芭蕉扇,婆家男人每人送一把纸扇。

端午节是新昌民间传统节日中的一个大节,如吃汤包、饺子、做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剑和艾蒿秆等一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故现在的新昌人过端午节,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发展和充实了,吃的更讲究了,玩的花样也更多了。确切地说,如今的端午节演变成人们探望长辈、亲朋好友相约聚会、孩童尽情戏耍的开心节日了。

(刊登于2014年4月1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