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像我们新昌县,有名一点的就有真君殿庙会、彼苍庙庙会等。十月廿六是儒岙人民的彼苍庙庙会,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的物资交流大会,同时也是儒岙人民的祭禹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新了庙会的形式与内容,发展成了物资交流大会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大型集会。

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

汉族传统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的。曾活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是真正活着民俗,很多学者将其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人们会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

庙会亦称“庙市”,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

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古流传下来的庙会。像我们新昌县,有名一点的就有真君殿庙会、彼苍庙庙会等。

相传,清朝太平天国军队未涉足儒岙,使儒岙一方太平。百姓就在当年农历十月廿六祭祀禹王菩萨,感谢他保佑儒岙一隅未受战乱之苦,开了每年农历十月廿六日祭祀菩萨的先河,以后逐渐发展成庙会,流传至今,依然不衰。

十月廿六是儒岙人民的彼苍庙庙会,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的物资交流大会,同时也是儒岙人民的祭禹大典。

相传古代的禹王能呼风唤雨,治旱消灾,于是乡民们你出钱我出力,在彼苍桥头建起了庙宇,雕起神像,虔诚祈拜禹王保佑,为敬谢神灵,在十月廿六宰牲献祭,诵经游行。

庙会由儒一、儒二、溪下、胡圹、王家庄五村主办,周围各村自愿参加。迎会那天,晨光初露,五村族长一起在禹王殿神像前的案桌列上贡品,焚香燃烛,跪拜后,菩萨出殿,坐入八抬大轿,群众抬着神像鸣锣开道迎会。除将七八丈高的大旗早早在庙前菩萨要经过的闲田里竖撑好外,所有参加庙会的会班先后、上下次第有序,领头的是“肃静”“回避”的头牌二牌,而后的是近百人的舞龙队伍,举着蜡(锡)铸的龙头、龙身、龙尾,边走边舞,接着是扮成乞丐、农夫、铁匠、货郎等三十六行的“三十郎”,且走且耍;高跷队一颤一悠,“吹鼓亭”吹吹唱唱,“回头拜”一步一拜……在禹王神像轿前的“校尉”班,分文“校尉”和武“校尉”,文“校尉”要穿红衣头戴小帽,手执铁链手铐,武“校尉”身穿“盔甲”戴上头盔,手持藤条,是禹王的仪仗队,左右守护神象。(www.xing528.com)

参加庙会的会班多到数十班,真是丰富多彩。有的是属于禹王菩萨仪仗的,如“校尉”班、土(铳)会等;有的是武术体育性的,有拳班舞狮、舞龙、高跷等;有的是舞蹈性的,有抬阁、翻船、回头拜、马灯等;有的是说唱音乐性的,有十番、吹鼓亭、莲子行、三十六行等;还有杂技性的,有抛丝弦、调目连、男吊等。迎会从彼苍庙出发,经溪下、儒一、儒二、胡塘、王家庄游行一周,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沿路村民捧香迎拜,各村设祭坛迎神、贡品齐列,各村族长带领村民敬拜神灵,会班在祭坛表演而过,直到神像放置在儒岙村口大祠堂中堂里,设上案桌列上贡品、燃香焚烛、拜祭后才告结束。

迎会之后是演神戏。为敬神灵,戏是清一色男子班“大三庆”“小京班”等名牌剧团演出。剧目是金戈铁马的大戏,从廿四开演,三到五天,廿五、廿六两天是长夜戏,从下午演到翌日的早晨。戏演结束,禹王神像就抬回禹王殿进仓入座。

参加庙会的有几十里方圆的村村舍舍,也有相邻的天台、宁海奉化、嵊县等县市。有拜佛坐夜的,有逛庙会玩耍的,有会亲访友的,有买日用物品的,万人云集,数百年来,延续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新了庙会的形式与内容,发展成了物资交流大会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大型集会。

如今儒岙镇经济发达,民康物丰,使十月廿六这个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

(刊登于2014年1月21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