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索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新昌县史悠久,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拥有属于新昌地方特色的岁时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过年简化,迷信色彩淡化,增加慰问军烈属、开联欢会、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等新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坟简化,沿途踏青,既怀念亲人,又调节心情。

探索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转型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当代民俗被注入许多时代的新元素和新内容,出现了多元的发展趋势。但“生活之树常青”,根植于民众生活的民俗文化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许多优秀的民俗不会因社会变革而终止。“过年贴春联、放鞭炮,元宵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袋、赛龙舟”,只要传统的农耕文化还没有从记忆中消失,这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节日风俗就会沿袭下去。

我们新昌县史悠久,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拥有属于新昌地方特色的岁时习俗。这些传统习俗伴随勤劳智慧的新昌百姓走过了一代又一代。

除夕腊月的后半月,家家户户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掸尘、办年货、舂年糕、裹粽子、炒“馈货”、煮“福礼”、做小吃等,忙得不亦乐乎。农历年最后一晚为过年高潮,外出者都要赶回家团聚。除夕万一赶不回家,家人亦在席上放置筷子和酒盏,以示团圆。年夜饭特别讲究,俗称“三十夜的吃场”。长辈要给小孩分压岁钱。是夜,往往守岁至天明。每间屋都有灯光,取“明亮兴旺”之意。除夕夜要清账,负债不还或还不起的人要躲债,故又叫过“年关”。

春节:正月初一清晨开门放鞭炮,人人穿戴一新,喝糖茶,吃“解缚粽”,给长辈拜年,然后尽兴娱乐。一天内不动刀,不扫地,不说不吉利的话。晚上早硾,不点灯,叫“赶夜鸡”。正月初二起,普遍走亲戚,小唱、大唱、狮子班上门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过年简化,迷信色彩淡化,增加慰问军烈属、开联欢会、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等新内容。

十四夜:家家吃“亮眼汤”。蚕妇寺庙拔蜡烛头,在卧室、蚕房点燃檀香、柏株,气味清香,解秽气,杀蚊蝇,熏“瓦刺虫”。

元宵节:据上年纪的老年人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新昌的岁时习俗中,正月十五元宵节最热闹,街头一片灯海,商家及各寺庙精心制作灯具比美。乡下舞狮、舞龙,以鳌峰龙灯最为壮观。城里搞灯会,以俞大宗祠的“明角灯”最出色。届期,各庙堡大演七天八夜灯头戏。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清明:上坟为大事,游子也还乡。捣清明麻糍,做清明果,扫坟坛,供祭品,烧经卷,标坟头。逢寅日不上坟。头三年新坟要上两次,春分后第二三日上一次,清明节当天再上一次。清明后,乐善好施者祭扫无主孤坟,日标坟头,夜放路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坟简化,沿途踏青,既怀念亲人,又调节心情学校、机关团体纷纷组织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www.xing528.com)

立夏:吃囫囵蛋、糯米饭青梅。小竹笋整株煮熟吃,叫“健脚笋”,午后称体重。

中秋节:为团圆佳节,多数至亲能回家团聚,围坐赏月,分吃月饼水果。新昌人称月饼为“圆砂”,花色品种繁多,亲友互相馈送。

重阳节:俗称“九日”,约伴登高,吃重阳糕。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提倡敬老新风。

冬至:为祭祖之节,俗称“冬至如大年”。旧时,各宗祠大开祠堂门,祭祖设宴,十分隆重。普遍吃“冬至果”。当日动土大吉,修墓、迁葬、砌灶等事情多在此日进行。现在中老年家庭还在做冬至,拜祭家中已去世的长辈,小辈们还相约去山上,到去世长辈坟头盖土,寓意是冬至节气寒冷,为先人盖层被御御寒。

(刊登于2014年2月11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