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兰德施泰纳:血型之父,揭密血型身份证

兰德施泰纳:血型之父,揭密血型身份证

时间:2024-03-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血型隐形“身份证”每位公民成年之后,都会拥有一个身份证,来向外界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由于在血型发现和分类上的贡献,兰德施泰纳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血型之父”。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抗原的,称为RH阳性。这样就使已发现的红细胞A、B、O及AB四种主要血型的人,分别被划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种。

兰德施泰纳:血型之父,揭密血型身份证

血型 隐形“身份证

每位公民成年之后,都会拥有一个身份证,来向外界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层身份证是显而易见的,人人都知道,但其实人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证,这个身份证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好了,那就是血型。

输血开辟了人类治疗疾病的一个新纪元,然而这个技术后面又出现了一大难题。在大量输血的过程中,接连不断发生事故:在接受输血后,有的病人会突然出现发冷发热,头痛胸闷,呼吸紧迫等症状,甚至有些人因为输血而死亡。为什么如此好的方法却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许多人投入到了输血反应研究的行列中。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施泰纳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仔细观察每位被输血的对象,并对输血后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人着重观察,一一记录。通过这些观察和记录,他推测到:是否会是输入的血液与病人原有的血液混合后,产生某种不良的变化而造成的呢?究竟是怎样的变化呢?这一连串的谜,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解开。

一天,他叫来五位同事,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先看一看,实验室里这六个人,彼此的血液混合以后,究竟会有什么变化。他小心地从每个人的静脉里抽出一小管血液,然后把它分离成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清和鲜红色的红细胞两部分。接着,在一个白色大瓷盘里,分别滴下六滴来自同一个人的血清。兰德施泰纳再把从每个人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

常见的四种血型

这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了一个现象:有几滴血清滴入红细胞后,呈现均匀一致的淡红色;而另几滴血清里滴入的红细胞却凝结成絮团状,红色的凝块散布在淡黄色的血清里,形成鲜明的对比。兰德施泰纳又把第二个人的血清一一滴在瓷盘里,再把六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滴血清上,结果同样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兰德施泰纳把凡是滴入红细胞后出现絮状凝集的,用“+”号表示,不出现凝集的,用“-”号表示。当他把六个人的血清按照同样方法试验一遍后,就得出了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www.xing528.com)

后来的几天,兰德施泰纳的思绪一直没有离开过这张表。通过仔细的分析,他发现,每个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红细胞相遇,都不会产生凝集,而与他人的红细胞相混,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产生凝集反应,那絮状的团块就会堵塞体内的毛细血管,这不正是输血反应的根源吗?想到这里,兰德施泰纳茅塞顿开,不禁高兴得跳了起来。后来,他终于把表格中的血型分成了A、B、O三类,并且提出只要在输血前预先测定血型,选择与病人相同血型的输血者,就可以保证安全。

1902年,兰德施泰纳的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血型,也就是第四种血型——AB型。至此,最基本的四种血型的真面目全部清楚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1921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向全球推广认同和使用A、B、O、AB四种血型,这也就是传统的ABO血型分类。由于在血型发现和分类上的贡献,兰德施泰纳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血型之父”。

兰德施泰纳从恒河猴身上发现RH血型的抗原物质

由此,输血过程中导致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也一目了然了,一旦输到不相容的血液,身体的免疫系统会辨认出输入红血球上不同的抗原,而引发一连串反应。一般来说,O型血球上不带有任何A或B抗原,所以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称为全能供血者;相反的,AB型的人因血球上带有A及B抗原物质,不会视输入血球上的A或B为外来者而引发免疫攻击反应,因此可接受任何血型的输入,称为全能受血者。但临床上以不同型输血为原则,万能输血只能在经济情况下使用,因为O型血给其他血型输血时,有出现意外的可能,AB型受血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恒河猴血液中的神奇发现

1940年,兰德施泰纳等科学家在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抗原的,称为RH阳性。这样就使已发现的红细胞A、B、O及AB四种主要血型的人,分别被划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RH阴性者不能接受RH阳性者血液,因为RH阳性血液中的抗原将刺激RH阴性人体产生RH抗体,严重时会导致大量出血,即使轻微的也会造成发烧等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