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连回族开放理念与宗教使命

大连回族开放理念与宗教使命

时间:2024-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辽宁大连回族的开放理念与民族宗教使命感2008年9月24日,笔者趁参加在大连民族学院举行的国家民委高校外事会议的报到日,由大连民族学院后勤处派车并由司机引领到大连市内最大的北京街清真寺调查回族,在司机师傅的陪同下先后调查了两位中老年回族阿訇,并且参观了大连北京街和清真寺的全貌,获得了对大连回族主要发展状况的了解。

大连回族开放理念与宗教使命

第三节 辽宁大连回族的开放理念与民族宗教使命感

2008年9月24日,笔者趁参加在大连民族学院举行的国家民委高校外事会议的报到日,由大连民族学院后勤处派车并由司机引领到大连市内最大的北京街清真寺调查回族,在司机师傅的陪同下先后调查了两位中老年回族阿訇,并且参观了大连北京街和清真寺的全貌,获得了对大连回族主要发展状况的了解。

大连北京街清真寺的回万宏阿訇首先在清真寺他的办公室里接待了笔者,他今年79岁了,在大连北京街回族区生活几十年了,1947年至1949年就在这个清真寺,1949年到别的地方几年又回来,从此一直在这里。他79岁但看上去像59岁,是辽宁瓦房店人。回万宏阿訇生活不乱,吃得简单但有选择,烟酒不动。

回族全国各地都普遍长寿,在辽宁大连回族阿訇79岁像59岁身上又得到了验证,他介绍的几句经验都很宝贵。这主要是与回族人不动猪肉等所谓不洁净的动物,不动烟酒和简食减食有关。目前在养生学、营养学上都谈到了与这方面相同的经验,回族清洁、节食、选食的饮食习惯无疑是回族长寿的秘诀,也是解释回族时最需着笔的亮点之处。

回万宏阿訇说:

清真寺在大连市内只有一所,北山县级市有9所,那地方回族聚居,回族人口有四五千人。大连市内回族7000多人,一共一千五六百户。现在外来回族来大连的多了,开发区里从黑龙江、吉林来的回族就有200多户。但大连市内就这一个清真寺,名字就叫大连清真寺,位于北京街96号。

日本投降至新中国成立后,给大连回族三座楼,沙河口区两座,另一个在西南区,后来往东扩迁,使回族散居了。

现在回族来礼拜时各区都来这,主麻日时有300多人,主要是中午。过斋月时人也很多,现在晚上礼拜的男女也有六七十人。大连清真寺男女礼拜是分殿的,斋月时人多就用屏风隔开,也有共殿大拜。自己单拜包括白天、晚上都可。

管委会人员被称做乡老(笔者注:全国各地尤其是东部一般管来清真寺礼拜的回族叫乡老,他们也要多少不等地散乜贴,大连回族清真寺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称呼有所不同)。

大连回族平时不戴白帽,只是有红白喜事时才戴白帽,比如做礼拜时戴,无常(他把“常”字发为轻声)人时戴白帽。(笔者注:这和南京、上海等东南回族受汉族戴孝影响有相似之处)。西北回族来开拉面馆的,十来年了,主要是青海的,他们从早到晚都戴白帽。开拉面馆的女人也有戴盖头的,本市的回族女性几乎不戴。

大连回族和东南各大城市回族的发展情况相似,因为都是沿海,沿海的本地回族在穿戴上都已不戴白帽,不披盖头了,只有近年来沿海城市开拉面馆的西北来的回族才保持回族的传统穿戴,这是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本地回族和西北外地回族的许多不同之处之一。

现在正把斋(大连管封斋叫把斋)呢,白天不吃饭。

大连的大专院校有回民食堂,回族讲究的,年轻人也不吃猪肉,专门请屠宰师宰牛羊,但大连清真饭店离清真寺远,不像沈阳那么集中。所以年青回族对吃的事情已不那么讲究了,海洋物都吃,还乱吃东西,年轻人抽烟喝酒的都有了。其实,吃鸡鸭鹅要阿訇师傅宰了,血放出去再吃,不能乱吃东西。

关于大连回族的居住,回阿訇说:

城市动迁、扩建后和汉族一样了,但家里还贴都哇以,有时在门上买个铁都哇儿挂上”(笔者注:“都哇以”在大连话中“以”脱落,“哇”儿化了),有的家挂阿拉伯文经典,也有挂挂毯的,也有不挂的了。

现在大部分回族都是工人、干部了,旧社会的开烧饼铺、小饭馆等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都上工厂了,当工人了(笔者注:回阿訇的“工”念去声,“人”念阳平,典型的大连口音)。但也有牛羊肉店是回族开的。大连当地回汉通婚少,但外地来的有回汉通婚的。回老阿訇说,他的孩子都是回族内通婚,孙子二十七八了,也有孩子了,四辈了,叫我太爷,都是回族内通婚。

回汉通婚的,汉族要入教才行,要写伊扎布,就是婚书。汉族的入教形式,是先到清真寺或家里沐浴,伊斯兰教讲外净、内净,还要学回族老人的生活方式。回汉通婚多数是留学生或大学生,往往是在大学里就处对象了。回汉通婚的汉族一方沐浴后要进行宗教仪式,叫他(她)念古兰经那一段,念清真言,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回族风俗习惯,比如,不能乱吃,不进汉族饭馆。

回汉通婚的大部分是汉族女性,回族女的给(笔者注:“给”即“嫁给”,这是东北汉语方言的典型表达法)汉族男的少,因为从小家教多。回阿訇说,他于1957年在阿訇学校毕业,那时是在清真寺学习的,只招几个学生,现在有阿拉伯语学校、经学院,沈阳也有经学院,白阿訇就是沈阳伊斯兰教经学院毕业的。

关于大连回民的丧葬习俗,老阿訇说,大连清真寺里有停放亡人的房子,有殡仪室,大连回族亡人从医院去世后直接拉到清真寺,有的当天拉来就当天殡葬,回族讲速葬,到寺里来对亡人清洗,然后用白布条子包起来,但不缠,跟汉族学了。

这时,大连清真寺的主要负责人,远近有名的大阿訇白元生回到清真寺专门来接待笔者。他60岁,个子不高,身材却很精干,精力充沛,一点都不像实际年龄。笔者问他为什么显得那么年轻,他回答说,这与饮食有关,还有他每天五次做礼拜功,本身也是锻炼身体。晚上33拜,半个多小时,非常累,每个动作每个姿势要达到标准,确实锻炼身体。他们不怎么锻炼,肌肉都是硬的。礼拜时平仰,叩拜时俯卧撑也是锻炼,天天这样。

饮食方面,这些不吃那些不吃,有些东西是要严格,烟酒也不能沾,但思想纯洁、欲望纯洁更重要。封斋时不仅仅是禁止饮食,重要的是通过斋戒禁止人胡思乱想,戒私欲,饿着肚子是不舒服,但练就了控制能力。吃饱喝足了,想的事也多,不吃饱也不想,欲望顾不上想了。

白元生阿訇首先给笔者谈了他身体好,显年轻是因按回族规矩饮食禁忌,同时长年每日礼拜也是锻炼身体的道理,这是全国回族普遍长寿的两大主要原因。但他后来讲的欲望少,杂念少,这也应是回族长寿的原因之一。一个人欲望太多,不只是身体受累,更主要的是累心,特别是达不到目的不能随心所欲、如愿以偿之时,这又涉及到了关乎中华民族每一位成员的身心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事业观的普遍核心价值取向问题。一个人,无论哪个民族,都应该科学饮食,节简饮食,至少可以做到少而精而不是胡吃海塞,大吃大喝大抽,同时要坚持经常锻炼身体,特别是要心理健康,后者要做到,必然要克服贪欲,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金钱物享,功名利禄应该是努力为之,适可得之,自然面对,这才能宠辱不惊,以平常心对待不平常事,寡欲可能会使心理更加健康。这些养生之道,谋生之道许多都会从回族长寿的经验、经历中感悟和借鉴得到。

关于大连回族的丧葬习俗,白阿訇说:“我们这管抬亡人用的叫经匣,是公用的,回民不需要棺材,但总得有个东西把亡人抬走。回民讲对亡人下葬不超过三天,必须三天以内,我们回族殡葬仪式符合国家丧事从简的要求。”

白阿訇说的是对的,回族丧葬不仅从简,而且从快,更是节约,他们的亡人没用棺材大料木材塔布轻便也是公用的,他们也不披麻戴孝,也不请吹鼓手发送三天,也不讲究要给亡人家属送慰问金,其实送了慰问金下次你家有事时他是要还的,这些算起来,回族在全国普遍比较一致的丧葬习俗还是值得提倡的。

大连把亡人从清真寺送到山上的回民公墓,家属的车或清真寺的面包车拉送亡人,有的清真寺有专门的殡葬车。大连山上石头多,只能挖一米,甚至半米,周围用砖砌,两米长,75厘米宽,高一米左右,底下是土,把亡人尸体放在土上,回族讲来之于土,归之于土。伊斯兰教法说人是由土造出来的,白布包亡人,贴在土上,上面盖个预制板,过去盖枕木、石条等,木头轱辘抗氧化,也抗腐烂。亡人是头北脚南面向西,包在亡人身上的布,男人是三块布,女人五块布,然后在板上面填土。

回族是长条坟,是2.5米乘以1.5米的长方形坟,汉族讲圆坟,占地宽,半径2.5米一个圆儿,占地多(笔者注:这一点又是回族丧葬习俗中比汉族节约之处。回族坟高出地面0.5米,也立碑,上面刻有亡人名字和生卒年月,是儿女立的,他们的名字也有)。

回族亡人下葬时,男女都可以去送葬,但不允许大哭,提倡不出声的哭为贵。而汉族送葬的女性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出的声还押韵,还有雇哭的,哭出段子的水平,回族是不这样的。送葬下葬后回来家属要到市里清真饭店宴请帮助送葬的人。(www.xing528.com)

关于大连回族的宗教信仰,白阿訇说:“平时来清真寺礼拜的少,散居的回族宗教意识已淡薄,大连是开放性城市,年轻人有工作,没时间来礼拜。”

大连青年回族因沿海开放城市工作忙无时间来清真寺礼拜,因此对宗教和风俗习惯也淡薄,这是笔者调查其他沿海城市的普遍现象,前文已述。像东南沿海主要是城市拆迁引起回族原有物质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一系列传统特色的淡化,大连这是因开放城市工作讲究时间效率而繁忙无法去清真寺礼拜或过开斋节、封斋等,也进而引起原有回族特色的一系列淡变,这是研究、解释回族新变化时不得不注意的又一个原因。

白元生阿訇自我介绍说,他是寺管委会主任,几个阿訇负责人是教长,大连管教长叫正位阿訇,其他叫阿訇,这三个阿訇是回阿訇,他自己白阿訇,还有王国利阿訇。管委会共9人,白阿訇是大连市政协常委,大连伊斯兰协会会长。

怪不得笔者一来,大家都说找他访谈请教呢。每到一地凡是这个地方的伊协主席一定是对回族习俗和伊斯兰教很熟悉,又是在当地回族和其他穆斯林当中德高望重的人,访问他们或者和他们讨论、研讨,是对当地回族乃至全国回族最有意义、最有深度的探讨。他们作为当地回族宗教界人士,既有对第一线的回族发展的直接实践的了解,又有传统的伊斯兰教知识,与他们探讨对回族的古今发展的解释,是最有效率的研究方法。

关于回汉通婚,白阿訇兼主任说:“我孩子30多岁,跟我们比不了,比其他人的孩子要讲究。但我们想的是要与社会融洽,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社会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白阿訇作为回族和伊斯兰教最核心的人物,对孩子的民族宗教特征淡化,对回族有一些融入主流社会的现象仍有这样开明达观的态度,说明他看到了社会发展大趋势和民族特征保护的关系中前者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走向,他一方面身体力行回族伊斯兰教,一方面又能坦然面对社会现实,这又是回族先锋知识分子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和通达智慧。

白主任说,大连外来人口非常多,星期五主麻日聚礼时大部分是外国人、西北人、东北人,再是大连当地人。西北回族在大连开拉面馆的有几十家,上海有几千家,但大连人不愿吃拉面。管委会是义务地为普通的信教群众服务,请来为清真寺看门的也只是一个月几百元钱。但我们也有民族饭店和民族旅店,租出去了,租费够用于清真寺的事务,现在施舍的少了,因为我们条件好了,我们不需要来礼拜的人的施舍,来大净的人我们不收他们主麻日的洗澡费,平时来礼拜大净也免费,殡葬的冰柜等都不收费,大连清真寺的一切都不收费。

大连市各单位比较程序化,没有政府公函的不接待,但大连清真寺,回民却可随便来,随便来谈一下也行。

白元生主任阿訇为了接待笔者,继续把拉开的话匣子谈下去,晌礼也取消了,这还是笔者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回族清真寺和回族社区第一次有了这么高的待遇。在开始谈民族宗教的发展时,笔者引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说:“你不愧为回族民族学方面的专家,讲得这些太对了!”

白主任接着说,伊斯兰教受到冲击,不仅是“文革”期间,早就受到冲击,“文革”是消灭宗教了。1957年就不允许培养宗教接班人,1958年又不允许念经了,回族阿訇当时80岁了,是最后被批挂幛子的人。“文革”老三届时我在初中,到允许高考时我又超龄了,现在60岁的人很少有大学生,有几个赶上末班又是工农兵大学生。

白阿訇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宗教时,人们对宗教已经淡化了,60岁以下的人什么都不懂了,1983年全国8个地方整建经学院,沈阳经学院也是1983年开的,我是那里的第一批经学院毕业生,从1983年初到1986年底学了近4年,属本科,新时期挂帐子的人成了70左右岁的人了。”

“从1958年挂幛到1986年经学院毕业,这段时间是学历真空,现在70多岁的人成为坚守的阿訇。东北、华北从40多岁到70多岁,我这年龄段是断层中的年龄,宗教职业者都断层,人们的宗教思想能不断层吗?”

白主任作为20世纪80年代新的经学院本科生,他历数了几十年中回族伊斯兰教的曲折发展历程,以自己在断层中成了新老交替的骨干而感到自豪并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在历述中充满了对新时期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肯定与认同,这也是大连沿海开发区回族宗教界人士成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回族人民群众中间的桥梁纽带的典型表现。

改革开放30年来了,房子在翻盖,回族的宗教意识开始觉醒,有了80年历史的清真寺现在需要翻盖了,我们大连清真寺1990年盖好的,是1988年拆的,几年后改造,1998年又改进,2005年扩建。

大连清真寺以前是我父亲白云兴掌管,1997年我是代会长,1999年我父亲去世以后我接了班,我父亲从小念经,挂幛子。我是土包子出身,1968年下乡到岫岩县,现40年了,下乡8年回瓦房店,1977年1月当工人,锻造了6年,上了沈阳伊斯兰教经学院以后我和工农思想接近了。我父亲能言善讲,我是能干实践,从中积累经验。他有理论,我有实践,所以我父亲的职务我全接了。他是中国伊协委员、辽宁省伊协副会长、大连伊协会长、大连清真寺管委会主任,我今天也全接了这些职务,我还是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这是一种荣誉。

回族宗教界人士对党和国家十分感恩,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完全一样。大连清真寺管委会主任白元生也不例外,有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同和向心,其他回族和穆斯林群众也跟着学习效仿,因为他们既是回族中的领袖,又是伊斯兰教的专家、大阿訇,同时又是当地各民族的政协委员、常委等,他们的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从这一点,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回族爱国爱教,珍惜荣誉,勇于担当的政治素质

白元生主任和我继续谈起回族信仰及生活习惯等发展的新问题,他说,“我们清真寺如果不扩建,主麻日时人装不下,现在已增加500米,原来清真寺场所才700米。”

“大连是开放城市,外国人、西北人、东北黑龙江、吉林还有辽宁本省到大连定居的增多,他们(指回族穆斯林)来后与我们本地的宗教人士在宗教信仰方面吻合,西北来的是保存好的,东北、华北的差一些,南方消亡了(笔者注:白元生阿訇说的大体符合实际,但南方大部分省还有一些少数本地中老年回族在坚守信仰,也常去清真寺礼拜,这是笔者实地调研时看到的)。我们与西北文化程度不一样,西北经济条件差一些,但宗教意识强,他们吃拉面,我们不愿意吃,虽然都是穆斯林,但是习惯说不到一块。西北回民斋月时找地方去礼拜,我们不是,西北人做的拉面、大盘鸡,做什么都放辣椒,咱们大连回族吃不了。大连人与西北人有磨合,有差异,可沟通,咱和新疆维吾尔族还不一样,要增加共同意识,但我们和西北回族毕竟是一个思维方式,只是口音不同,他们保守一些,我们开放一些,有人说我是新型儿阿訇,我们讲要融入社会,这是我们和西北回族的差异。”

白主任说的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开放的回族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新来的外地回族特别是比较保守的西北回族有磨合、有差异但可沟通,这说明了大连回族的宽容胸怀。其实,联系南方各省会城市纷纷进来开拉面馆的西北回族与当地回族的磨合,我们觉得这是新世纪新时期中国回族研究的普遍的热点、难点课题,比较西北回族进入东部沿海城市与当地汉族,尤其是与当地回族的差异,进而研究他们之间沟通磨合认同之有效方式和成功走向,应是当前解释研究回族的重中之重。至于白阿訇讲的大连回族与新疆维吾尔族意识不同,倒可以改为是思维方式不同,维吾尔族绝大部分是爱国爱教的穆斯林,只有极个别人与“东突”分子有联系,有分裂倾向。维吾尔族部分人来大连等东部沿海地区经商,更有一个与当地汉族、回族由相互了解到相互沟通、协调、磨合以至扩大共识,增加共性的问题,只是他们与东部沿海回族在共同伊斯兰教信仰下的差异还大些,需要磨合的时间可能更长,这也是各级伊协和回族穆斯林问题研究专家需加重关心、关注的课题。

关于大连回族信仰的状况,白阿訇说:

有人说伊斯兰教是“老年教”,现在不绝对,伊斯兰教的“五功”需要学习、熟悉的时间,年轻人天天上班,专心学习不现实,但也有持久学习的,实际上不光是老年人的。现在网络发展,电脑上什么伊斯兰教知识都有,很多年轻人通过网上学到了不少宗教知识。我在大殿上讲卧尔兹时说,不能笼统地讲“年轻人上不来了”,年轻人宗教知识很现代,老年人中的伊斯兰教群众也有不知道的现代宗教知识,老年人新知跟不上,30多年前时现在的老人也是年轻人嘛。

新旧宗教知识在清真寺里从混杂(实际是混合)到交合、交替,老的一点点在改动。我们大连清真寺的领导班子也在慢慢移交,现任的王国利阿訇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毕业,又在埃及埃兹哈尔大学留学两年,现年41岁,我准备把班交给他。大连清真寺阿訇领导是老、中、青三代,回阿訇79岁,我60岁,王阿訇41岁。

大连清真寺念经以前就念法提海也叫“法谛哈”(fatihan),是一种老念法,现在念呼图拜(hutubeber),是一种新念法。另外,回族较早风行的伊斯兰风俗,比如,刷牙一事,中国东北农村小孩子小时候不刷牙,我小时候就不刷牙,但阿拉伯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一开始就刷牙的,阿拉伯人把树根里的白丝拉出一条条白线放在嘴里刷牙,刷牙和沐浴都来自早期的伊斯兰教徒,汉族是泡澡不是淋浴,伊斯兰教讲用流动的水洗,也是科学的保健方式。

前文讨论过回族健康长寿的秘诀,这里白阿訇谈的从小刷牙、用长流水洗澡的两个保健方式也是回族长期坚持并且是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

我父亲30多年前在20世纪60年代任上述职务时政府每月给开120元,定量28斤粮,这是高级脑力劳动者才能这样,还有好的白面,是特白的精粉,普通人过年才1斤,但我父亲28斤精粉,精米,因为他属于宗教人士,特供人士,政府也定位他为高级脑力劳动者,领粮专门去特供粮站。我和我父亲一样职务,什么待遇也没有,无医疗保障,开会时农民工弱势群体都要解决拖欠工资问题,我们比农民工还弱势,开政协会别人车接车送,而我们需要时光是用“名儿”,我父亲说我是“纸老虎”,现在应考虑我们的合理待遇。

白元生主任说的要求以及和他父亲同职却不同酬的对比听起来确是可以理解的,这应该是辽宁省或大连市有关部门没有落实好此问题,南方各省市对伊协领导都是发工资的,上文笔者介绍南方回族及清真寺教管人员、伊协领导的待遇时已详细论及。民族宗教界尤其是领袖人物,他们在多民族的一方土地上为搞好民族团结,为满足广大信教群众的精神需求,为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解决了许多民族、宗教专门部门难以解决的第一线的棘手问题,也做了大量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宗教和顺的群众工作,政府不应仅在精神上给他们以名义上的肯定,还应在物质上给以哪怕是最起码的生活待遇的落实,西北回族聚居地区和东南各省散居回族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落实,东北尤其像大连这样的富裕的沿海开发区,更应该带头落实一定的待遇,并且落实到实处才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