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学生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学生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时间:2023-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矛盾和问题对转型期社会的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并往往成为高校学生关注的“热点”,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果疏导不力或受到煽动,就可能影响到高校学生群体的稳定。

影响学生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二、影响学生稳定的主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呈现整体稳定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增强了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稳定的认同;大学生群体的个体自觉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长有利于理智地看待各类政治问题和社会矛盾,冲淡了政治理想导致的群体政治冲动;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及高校各级防控工作的组织有效,减少了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的发生。然而,在广泛而深刻变化中的国际局势、我国社会变革中的现实矛盾、高校改革发展中的利益得失以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和心理困惑的多重影响下,高校学生中也还潜藏和新生着多种不稳定的因素。

(一)变化的国际局势和环境对高校产生的震荡

自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出现了三个明显的趋势,即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当今世界的变化和走向,主要是这三个趋势深入发展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但世界在新的利益整合过程中,国际局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复杂变化,充满变数。这肯定会对高校学生的稳定带来影响、产生震荡,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首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政治文化思潮,给高校学生的思想稳定带来长期的冲击。伴随经济全球化,西方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强势影响长期冲击着非西方文化的根基,使非西方的价值观念发生裂变,引起诸多的不适和冲突。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大学校园中的师生在新的思潮和观念的冲击下,必然产生对既有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反思和追问。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和思想上的碰撞,对政治敏感度高而社会阅历有限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来说,无疑会产生思想上的迷失与彷徨,影响到其群体思想的稳定。

其次,国内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活动对高校学生稳定构成现实的干扰。国外反华敌对势力一方面大力支持包括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法轮功”邪教分子以及部分移居国外的“民运”分子等各种反政府势力的敌对活动,把高校作为反动宣传、政治渗透的重点目标,利用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种种矛盾和热点问题,造谣生事、蛊惑人心,企图煽动高校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情绪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以正当合法身份作掩护,利用讲学、经济资助、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一些合法方式以及秘密传教、寄赠非法印刷品、网络传播不良信息等许多非法手段深入高校,散布他们的思想,兜售他们的价值观念,企图在高校学生中培植亲西方的势力和代言人,从而误导广大青年学生,搅乱高校的稳定局面。

再次,国际格局变迁中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突发事件容易引发高校学生群体性抗争。诸如日本对侵华战争历史的认识问题、美日台湾问题的干涉、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涉及民族感情、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大是大非问题和突发事件,极易激起高校学生强烈的民族情绪,再加之有时部分学生对党和政府处置此类问题和事件的措施和方式不理解,极易引发高校学生的过激行为,导致不稳定事件发生。(www.xing528.com)

(二)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在大学生中引起的共振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焕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和人的活力的同时,各种深层次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一方面,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变化的节奏加快,追求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朝着更加民主文明的方向发展,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作为后发型的现代化国家,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突出表现为体制转轨艰难、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群体间矛盾加剧、社会主导价值观失落以及部分社会成员行为失范等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对转型期社会的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并往往成为高校学生关注的“热点”,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密切关注,不但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还由于社会转型牵涉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给予他们学习期间经济支持的家庭、自身就业以及今后成家立业问题等都可能因社会转型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在目前社会群体性事件高发的历史时期,各种以维权为诉求的抗争事件很容易引起高校学生的共鸣,还可能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给高校学生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面对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以及转型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高校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不适、迷茫、困扰和焦虑,同时也很难让置身其中的他们不随之震颤。如果疏导不力或受到煽动,就可能影响到高校学生群体的稳定。

(三)高校发展改革中学生权益受损导致的不满

近十年来,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改革、就业制度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健全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实行弹性学制、学生缴费上学,等等,这些改革整体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也使高校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但同时,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进和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却逐步凸显出来,对高校学生的稳定构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办学条件的改善明显滞后于学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许多高校内部教学、科研、生活服务设施超负荷运转,出现教学资源紧张、生活环境拥挤的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不能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而可能产生不满;高校合并、扩张,多校区、多机制、多层次办学,一些高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和形式陈旧,师生关系日渐稀松平淡,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甚至办学质量下滑,致使学生感到学校教学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渴求知识的成才愿望而可能产生不满;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对外联系的日益密切,使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加艰巨和复杂,而一些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跟不上,不能积极应对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个性日趋多样化的现实需要,解决问题不得力、不及时,甚至出现违规招生、违规办学等问题,因学生的合理要求无法满足而可能引起学生的不满;缴费上学以及教育“市场化”倾向等种种因素,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和角色逐渐发生了改变,学生权益意识不断增强,在对学校提供的教学、后勤保障、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和期望提高的同时,目前又出现学生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将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态和情绪的稳定,等等。这些涉及学生权益的一些具体问题,很容易在高校学生中引起波动和共鸣,解决不好都可能成为诱发学生稳定事件的“爆发点”和“导火索”。

(四)学生中偶发事件处置不力诱发的群体冲动

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者社会的偶发性因素引起,在高校突然发生的一些涉及学生的权益和安全的个别事件,极易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而成为校园“热点”,如果疏忽大意或处置不力,很可能迅速演化为较大规模的学生群体性冲动,对高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乃至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比如,校园火灾事故、食物中毒、急性传染病流行、人身伤害事故、财物侵害案件、学生间群体性纠纷、学生自杀或猝死等非正常死亡、因风俗习惯差异引发的民族宗教问题等这类突发事件,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容易激起许多学生的同情和关心,并可能延伸成对学校的群体性对抗情绪。对于这类突发事件,如果高校平时管理严格、预防措施到位、紧急处理迅速、处置方法得当,一般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解决;而如果反应迟缓、措施不力、处理不及时,就随时都可能酿成学生群体性上访、罢餐、静坐、游行等事端,成为影响学校的安定团结和秩序稳定的直接诱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