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到底,力争成就——杜牧《题乌江亭》的启示

坚持到底,力争成就——杜牧《题乌江亭》的启示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牧《题乌江亭》[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个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这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题乌江事》是杜牧的咏史诗。并举杜牧《题乌江亭》佐证,说“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毛泽东读杜牧《题乌江亭》有深深的共鸣。

坚持到底,力争成就——杜牧《题乌江亭》的启示

[原文]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个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这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但项羽尚有一个缺点,从前有一个人在他自杀的地方做了一首诗,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去再召八千兵来打天下。我们不学汪精卫、张国焘,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www.xing528.com)

——摘自毛泽东1939年4月8日在延安 “抗大”的演讲词

[解析]

毛泽东在上面这个讲话中说的“从前有一个人在他(项羽)自杀的地方做了一首诗”,是指晚唐诗人杜牧(803——852)写的一首《题乌江亭》。杜牧出身高门世族,是宰相杜佑之孙,又是少年科第。本可飞黄腾达,但由于为人刚直不阿,不屑逢迎权贵,最后仅官至中书舍人。在诗歌散文方面,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有诗文集《樊川文集》。建国后,毛泽东曾特意批示工作人员为他找一本《樊川文集》,可见他对杜牧的作品是注意阅读的。

《题乌江事》是杜牧的咏史诗。毛泽东很早就读过。1939年4月8日的讲话,借它来说明“要干到底”的意思,当是抓住了该诗的主要旨意。这个观点,毛泽东在建国后也有所表达。杜牧另有一首咏史诗题为《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历代诗话》的《二乔》(《历代诗话》庚集)一文,引用许彦周诗话对这首诗的理解。许彦周认为“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历代诗话》辑录了另一种理解,认为:杜牧的诗,常“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东风、春深数字,较为含蓄深窈矣”。并举杜牧《题乌江亭》佐证,说“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毛泽东在“翻案法”等处画了着重线,但对有关项羽的论断则批注“此说亦迂”四个字,不同意这种观点。“迂”在何处?《历代诗话》的作者没有超出出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理局限,并以个人的“面子”问题来揣摩江东父老对暂时失败的英雄的态度,由此把一场声势浩大的楚汉相争的成败完全归之于个人的声誉。在毛泽东看来,彻底的反抗者和挑战者,除了善于把握历史趋势,分析社会时事外,还必须具有韧性的战斗精神,一切都事在人为。何况在反抗暴秦阶段,刘、项同属于推动历史进步的阵营,灭秦后的楚汉之争,双方所代表的集团力量,也没有进步还是倒退这种历史意义的高下之分,所异者只是刘、项的年龄、个性、才智和领导经验。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这一魄力风范的项羽,如果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回到江东,为什么不可以卷土重来呢?

毛泽东读杜牧《题乌江亭》有深深的共鸣。他称项羽为“英雄”,肯定他宁肯自杀也不屈降的“气节”,惋惜他放弃卷土重来的机会,提出“要干到底”的命题,鄙薄政治上“开小差”或屈降事敌的汪精卫、张国焘之流,这是不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毛泽东个人的性格本色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