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学文献的现状与不足探析

社会学文献的现状与不足探析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顾国内社会学领域已有的方法学文献,汗牛充栋的是问卷调查的定量方法介绍,而定性调查及其操作方法的资料却是凤毛麟角,真正有价值、有新意的更是寥若晨星。苏力的《法律社会学调查中的权力资源——一个社会学调查过程的反思》是较早的中国学者反思调查过程的方法学文章。

社会学文献的现状与不足探析

一、社会文献的现状

定性调查讲究实践、经验和体验,每个认真地做过定性调查的人都会有很多故事要讲,但是真正把这些故事讲出来的却不多。我们通常看到的是最后成型的作品,即经过处理的“结果”,而研究方法,尤其是研究过程和其中的思考却经常被遗漏,或者冠以“深度访谈”、“田野观察”、“实地研究”等概念被一笔带过。

有一些好的定性调查作品会单辟一章来介绍该调查所采用的方法,或者把相关内容穿插在叙述中,但是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研究的过程通常需要读者去拼凑和想象,读者很少能够直接看到背后的故事。换句话说,对于操作方法和研究过程的分析比较缺乏,定性调查也缺乏“论方法”。

回顾国内社会学领域已有的方法学文献,汗牛充栋的是问卷调查的定量方法介绍,而定性调查及其操作方法的资料却是凤毛麟角,真正有价值、有新意的更是寥若晨星。即使是有关调查方法的教科书,往往也只是在介绍完定量调查之后,用不多的篇幅笼统地介绍定性资料的某些收集方法,通常包括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焦点组访谈等,却缺少有血有肉的经验的呈现和分析。

近年来有少数几本译著被引介进来,例如艾伦·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2005)、中国台湾出的斯特劳斯的《质性研究概论》(2000)、劳伦斯·纽曼的《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五版,2007)等。这些译著基本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其中穿插了各种案例,读起来还算有启发,只是引用的都是国外的例子,缺乏中国的情境。

国内也有一些夹杂着译介和个人经验的专著,比如陈向明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2000)以及相关的一些论述文章。陈的专著被称为第一部系统地介绍“质性”方法的书,有助于对质性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引发方法论方面的反思。(www.xing528.com)

笔者感觉该书偏向于系统地概括和介绍一些方法论以及资料的分析,尽管也有作者自己的经验和案例分析,但是感觉上还是缺乏本土的、个体的经验与反思。对于如何在中国进行一项定性调查没有一个清晰的描述和分析,初学者看了可能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熟练者也难有收获。

一些女性主义方法论方面的文章,同样偏重视角和理论观点,对具体过程和操作缺乏表述。

少数研究者基于自己的研究经验对定性方法进行过论述。例如,孙立平曾经牵头组织了一次农村的口述史研究,其中涉及了对方法本身的分析和论述,包括了孙的“过程事件分析”(2000)的视角和方慧容“无事件境”(1997)概念的提出。杨善华(2005,2010)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从现象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深度访谈和定性调查中“意义”的重要性。苏力的《法律社会学调查中的权力资源——一个社会学调查过程的反思》(1998)是较早的中国学者反思调查过程的方法学文章。这些研究在方法和方法论方面的本土色彩更加浓厚一些。

总体而言,大部分著作给人的感觉或者是太过教条,或者是译介成分较多,既缺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也缺乏本土性,更缺乏反思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