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青上山下乡:1600万青年奔赴乡村的岁月

知青上山下乡:1600万青年奔赴乡村的岁月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数十万干部带着工资、保留城市户口下放到“五·七干校”的同时,则是人数更多的、中小学毕业的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奔赴广大乡村。1968年底以后的10年间,有16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他们到农村时大多数人的年龄在15岁至25岁之间。

知青上山下乡:1600万青年奔赴乡村的岁月

三、干部下放与知青上山下乡

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根据前述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个农场,把机关干部和所谓走资派送去参加生产劳动。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10月5日,《人民日报》推广他们的经验,并发表毛泽东批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此后,全国城市里的各种机关单位、高等学府都相继办起了“五·七干校”,将职工分批送去参加劳动锻炼。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在河南、湖北、江西、宁夏等18个省、区创办“五·七干校”106所,共下放约11.9万名干部,3万名家属。各省、市、自治区(缺福建省资料)创办“五·七”干校1497所,共下放干部、工勤人员43.95万人。干校普遍设在偏远、贫穷地区,如中宣部“五·七干校”设在宁夏贺兰县,中国科学院“五·七干校”设在湖北潜江县,全国作协“五·七干校”设在湖北咸宁和天津团泊洼。

去干校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专家学者、大学教师,不管年龄差异、性别不同,都按解放军的要求,编入某连某排某班,经常开会学习,批斗“牛鬼蛇神”,相互揭发,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盖房、打井、开荒、挑粪、牧鸭、养猪、喂马、种水稻等等。

这种以歧视知识分子,迫害领导干部,片面夸大体力劳动的重要性而轻视脑力劳动的“左”倾错误观点为指导而办的“五·七干校”,对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不啻是一种肉体折磨、精神摧残,它使许多学者学业荒废,也根本无法实现干校发起者希望“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从而医治官僚作风的初衷。直到1979年,“五·七干校”宣布停办。(www.xing528.com)

在数十万干部带着工资、保留城市户口下放到“五·七干校”的同时,则是人数更多的、中小学毕业的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奔赴广大乡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虽然从1955年就开始出现,但那时规模较小。使其成为涉及到千家万户的运动,则是从1968年底开始的。当时,《人民日报》传出了毛泽东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毛泽东发动知青上山下乡既有经济原因——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解决积压几百万的“老三届”就业问题,又有政治原因——解散红卫兵组织,为反修防修造就革命接班人(31)。1968年底以后的10年间,有16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他们到农村时大多数人的年龄在15岁至25岁之间。

上山下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内蒙、新疆北大荒、云南等几个大型生产建设兵团安家落户。如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当年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苏州、杭州温州等地的知青40多万人。在兵团,有固定的工资,有公费医疗和探亲假等,过的算是有组织的集体生活。另一种则是去偏远、落后、贫穷的农村插队落户,建立“知青点”,自食其力。这些地区本来经济收入很低,劳力过剩,知青的到来,不可能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知青们的生活极其单调艰苦,除了那背得滚瓜烂熟的“小红书”与《毛选》以及《欧阳海之歌》、《艳阳天》等极少数文艺作品外,他们无书可读,也无书可买。在思想遭到禁锢、知识营养十分缺乏的情况下,阶级斗争的意识在知青们的心灵中畸形发展,以至渐生厌倦和厌恶。

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总体上可谓是一场既壮且悲的活剧,是一次培养和造就一代“反修防修”新人的不成功的探索。它不仅使国家付出了100亿元的投资(给知青的安家费),增加了贫困落后地区的拖累和社会矛盾,更使千百万知青的美好年华蹉跎而过,他们深感在精神上受到了愚弄和欺骗。当浩劫结束后,他们中的许多人站在灾难的废墟上思考,思想变得日益成熟和深刻,以后在各个领域成为令人瞩目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