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差距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及意义

技术差距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及意义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1966年,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此,技术差距论难以给出合理解释。(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后经威尔斯等人不断予以发展和完善。该理论是将市场营销领域内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弗农将国际市场中的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技术差距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及意义

传统贸易理论对一国比较优势的分析都是静态的,因此无法解释为何有的国家会丧失固有的比较优势,而另外一些国家获得比较优势。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1966年,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两种理论都引入了时间和“技术创新”因素来动态的分析制成品贸易现象,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重大突破。

(一)技术差距论

1.技术差距论的基本观点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在1961年提出。该理论认为,贸易的产生与国家间的技术差距有关,先行进行技术创新的国家具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当技术因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途径流传至国外,引起其他国家模仿时,技术差距就会逐渐消失,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也将逐渐缩小。当技术模仿国完全掌握新技术,并且生产能充分满足国内需求时,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就将终止。一国在贸易中能否取得基于技术差距的比较优势,主要取决于该国是否拥有丰富的研发资金及人力资本,是否具备较高的承担研发风险的能力。由于发达国家的上述条件都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获取了更多的这方面的比较优势。

2.比较优势持续时间的衡量

波斯纳把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时滞(Imitation Lag),模仿时滞又分为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两个阶段,其中,反应时滞阶段的初期为需求时滞阶段。反应时滞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掌握时滞是指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新产品进口为零的时间。需求时滞则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开始出口新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反应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意识和规模经济效益、关税运输成本、国外市场容量及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等因素。如果技术创新国在扩大新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运输成本较低,进口国关税税率较低,进出口国家的市场容量差距及居民收入差距较小,就有利于保持出口优势,延长反应时滞;否则,这种优势就容易失去,反应时滞将缩短。掌握时滞的长度主要取决于技术模仿国吸收新技术能力的大小,吸收新技术能力大的间隔时间较短。需求时滞的长短则主要取决于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差距越小,长度越短。

显然,只要模仿时滞长于需求时滞,创新国就可以依据其技术领先地位,向模仿国出口其创新产品,模仿时滞超过需求时滞的时间越长,创新国向模仿国累计的出口量就越大。

3.技术外溢的影响

技术创新国基于技术差距而产生的比较优势之所以会消失,主要是由于技术向其他国家的溢出。对此,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研究,指出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和国家间的技术外溢。所谓国内技术外溢,就是指一国企业间在技术上的相互学习。这种技术外溢有助于国内企业共同加快发展,强化比较优势。由于技术外溢在国内的传播速度比在国家间的传播速度快,因此国内技术外溢会使各国间的技术差异扩大。但是当向国外的技术外溢随着产品出口或技术出口开始出现时,技术差异就将逐渐缩小。

4.简评

技术差距论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国际贸易中需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产品贸易的发生规律,从动态的角度说明为何比较优势会在国家之间转移,这是该理论的价值所在。然而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即使存在国家间技术外溢的可能性,但是仍然有国家能够将某一方面的技术优势保持很长时间,技术差距并没有随技术的外溢而逐渐消失。对此,技术差距论难以给出合理解释。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后经威尔斯(Wells)等人不断予以发展和完善。该理论是将市场营销领域内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

1.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是现代营销管理中的重要概念,指任何一种产品都与生物的生命历程一样,也要经历诞生、成长、成熟和衰老的过程,因此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到被市场淘汰为止,一般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中,投入期的产品为创新无替代产品,一般无竞争对手,处于垄断地位,但生产成本也较高;产品进入市场后,引起其他厂商的模仿,新的竞争者不断出现,生产成本也在逐步降低,产品就进入成长期;当竞争更加激烈,且生产技术已趋向标准化时,产品进入成熟期;当消费者的偏好转向其他品质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时,产品就走向衰退期。(www.xing528.com)

2.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概念用于国际贸易的分析,认为随着产品的诞生、成长、标准化到被新产品替代,一个国家也经历了从获得并且拥有生产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到逐渐丧失比较优势的过程。因此,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间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同一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出现的时间不一致。

弗农将国际市场中的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新国新产品出口垄断时期。创新国一般是像美国这样的最发达的工业国。由于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本,同时有庞大且消费能力强的国内市场,创新国在产品创新上占有优势,并因此率先进入产品的投入期。当新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且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开始模仿新产品的消费从而带来国外需求时,创新国就在新产品上享有了出口的垄断优势。由于新技术向国外的溢出存在时滞,因此创新国的垄断地位在这一阶段暂时不会受到挑战。在这一阶段,新产品在技术上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

第二阶段,外国生产者模仿时期。随着产品日趋成熟化和标准化,产品销售价格随成本的降低而逐渐下降,大量的国际市场的消费者被吸引。与此同时,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已扩散到国外。为满足潜在市场的需求,获取利益,其他发达国家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且产量逐渐提高。由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一般低于最发达的创新国,且不必支付进口环节上的运费和缴纳关税,更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因此这些国家的产品相比进口产品很可能具有较强的价格上的竞争力,创新国在该产品上的出口也将因此下降。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成熟,生产过程已比较标准化,所以所需资源主要是设备、先进的劳动技能,产品变为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发达国家开始拥有生产的比较优势。

第三阶段,外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向第三国出口时期。在这一时期,产品已高度标准化,其他发达国家开始大批量生产,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成本降低,从而开始在第三国市场上以低于创新国的售价销售其产品,使创新国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出口量不断下降。但是创新国的国内市场由于受到关税的保护,因此仍然被本国厂商垄断。在这一阶段技术更加成熟,资本和技能仍是决定一国在该产品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

第四阶段,创新国开始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一产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其他国家依靠本国廉价的劳动力,在这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具有更强的价格竞争力,产品不但向第三国出口,甚至开始在创新国市场上销售,使创新国该产品的生产急剧下降。至此,这一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已由创新国让位给其他国家。在这一阶段,生产技术、生产过程已标准化,操作简单,机器设备本身因标准化而变得便宜,不但研发要素不重要,甚至技术、资本也逐渐失去重要性,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劳动力成为决定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因此有一定工业化基础的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该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由上述四个阶段可知,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造成对生产要素的不同需求,在各国要素禀赋不变的情况下,各类国家生产和出口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型的变动而转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用图2-1直观说明。

图2-1 产品生命周期在各类国家的表现

图2-1中,横轴表示时间的推进,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创新国、其他发达国家和世界其余国家的进出口情况。创始国的出口自t1期开始,自t4期开始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且进口规模越来越大。其他发达国家自t1期就开始产生对新产品的消费,进口量慢慢增大,但随着本国生产的出现,进口量又逐渐缩小,在t3期出现净出口,但在t4期后,净出口开始缩小。世界其余国家(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直到t2期才出现对新产品的消费,t5期起转为净出口。

3.简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同H-O理论相结合,说明当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发生改变时,比较优势是如何从一类国家转移到另一类国家。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存在,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不可能永远具有比较优势。从这一点来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显然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进步。在实践中,该理论对一国确定进出口贸易的方向和重点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不过也正是在实践应用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该理论虽然能够较好地解释纺织品、家电等传统制造业比较优势在国家间的转移,但在高科技产品上的解释力就较弱。实际上,由于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创新国和模仿国的地位也不是固定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新技术的创新也可能在最发达的国家之外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