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对质量管理实践与组织惯例研究的贡献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对质量管理实践与组织惯例研究的贡献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目前的质量管理实践研究与组织惯例研究都有较大的理论贡献与意义,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本研究通过引入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将管理者的外部干预与内源性的惯例执行者能动行为所引发的组织惯例更新共同视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组织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自组织行为。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对质量管理实践与组织惯例研究的贡献

本文从质量管理实践过程中的组织惯例更新以及作用机制入手,一方面通过整合组织惯例生成观理论、组织免疫理论、组织惯例—免疫应答理论以及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重新构建了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组织惯例—免疫应答理论对质量管理研究中的“元惯例机制”进行阐释;另一方面则通过组织运营惯例更新与组织质量图式更新两个变量的引入,通过问卷实证研究对上述QMP实施过程中的惯例更新机制进行了验证。因而,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目前的质量管理实践研究与组织惯例研究都有较大的理论贡献与意义,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1)有效阐释了元惯例与组织动态能力间的概念差异与本质区别

在以往国内外有关动态能力的研究当中,动态能力往往被定义为战略与组织过程或惯例(Barreto,2010;Parmigiani,Howard-Grenville,2011)、组织能力(Helfat,et al.,2007)以及可以被理解为组织高阶惯例的组织内外部知识(Lewin,et al.,2011)。此外,我们还发现,在以往组织动态能力的定义当中也呈现出一种组织水平的“行为模式”与“认知模式”相并列的情况。其中动态能力的“行为模式”解释主要包括将动态能力视为一组特殊的高阶组织运营惯例(即元惯例,例如:Winter,2003;Barreto,2010;Vogel,Güttel,2013;Peteraf,et al.,2013;Wilhelm,2014)以及一系列具体可识别的战略与组织过程(例如:Eisenhardt,Martin,2000;Helfat,1997;Hung,et al.,2007;Rothaermel,Hess,2007;Danneels,2008);而动态能力的“认知模式”解释则主要包括将动态能力理解为一种以主动加工为主、自动加工为辅的组织图式顺化过程(高若阳,2010)或是一系列由不同类型战略启示(拇指规则)组成的集合的循环精简过程(Bingham,Eisenhardt,2011)。对此,本研究在回顾、比较组织元惯例、组织图式以及战略启示3种概念核心的基础之上,通过整合组织惯例生成观理论、组织免疫理论、组织惯例—免疫应答理论以及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重新构建了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组织惯例—免疫应答理论。该理论有效整合了组织运营惯例、组织战略动态能力、组织图式以及战略启示等概念,并在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的基础之上,将这些概念分别划入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之中。此外,作者还将动态能力定义为组织适应动态环境变化进而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与方式,并将导致不同组织之间竞争力优劣的战略动态能力差异归纳为6方面,即组织图式的差异,组织免疫行为的差异,组织图式与组织免疫行为间的交互过程的差异,组织运营惯例中明示方面与实行方面间交互过程的差异,组织图式与组织运营惯例间的交互过程差异,组织免疫行为与组织运营惯例间的交互过程差异。如此,就为今后组织动态能力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

(2)丰富并完善了组织运营惯例更新的前因后果模型(www.xing528.com)

长久以来,组织惯例应对环境变化的更新问题一直都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与组织行为研究中的重点关注内容(Nelson,Winter,1982;Levitt,March,1988;Feldman,Pentland,2003;Christianson,Farkas,Sutcliffe,et al.,2009;Parmigiani,Howard-Grenville,2011;Dionysiou,Tsoukas,2013;Wilhelm,2014;王永伟,等,2013),目前针对触发组织惯例更新起源的解释主要包括3种情况:外生性的组织动态能力(元惯例)、管理者干预以及内源性的惯例执行者施动行为(Pentland,Feldman,2005;Teece,2007;Parmigiani,Howard-Grenville,2011;Wilhelm,2014)。本研究通过引入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将管理者的外部干预与内源性的惯例执行者能动行为所引发的组织惯例更新共同视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组织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自组织行为。此外,本研究根据最新的组织惯例研究成果,将惯例视为一种与惯例相关者行为紧密关联的知识形式(Zellmer-Bruhn,2003),认为其更新实质即为组织知识、能力的更新。而根据组织质量管理实践的相关研究,由知识更新与创造带来的竞争优势正是组织QMP软、硬要素提升企业绩效的根本原因(Sitkin,1994;Mukherjee,1998;Linderman,et al.,2004;于建成,2005;熊伟,奉小斌,2012;张群祥,2012;姜鹏,苏秦,张鹏伟,2013)。由此,本研究将组织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组织质量结果作为组织运营惯例更新的前因与后果变量,从而构建出完整的组织惯例更新模型,为现有组织惯例的动态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有效补充。

(3)补充并完善了质量管理实践与组织质量结果间的权变关系研究

随着质量管理实践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并非总能获得预期的质量效果(Harari,1993;Papa,1993;Samson,Terziovski,1999;Dow,et al.,1999;李军锋,2009)。对此,研究者们多是通过质量管理实践的“情境论”来解释,认为不同企业间的质量结果差异主要是由企业间的情境因素差异造成的(Benson,Saraph,Schroder,1991;Powell,1995;Reed,Lemak,Montgomery,1996;Sousa,Voss,2002;Dow,et al.,1999;Nair,2006;Rungtusanatham,Forza,Koka,2005;宋永涛,苏秦,程子潇,2010)。因此,目前研究文献多通过在质量管理实践与组织质量结果的关系路径中设置控制变量或调节变量而对这些权变因素进行讨论(熊伟,奉小斌,2012)。上述研究范式虽然能从企业层面上很好地解释质量管理实践与组织质量结果间的权变关系,但对于具体企业质量改进项目中的失效情况以及质量管理实践与组织质量结果间的关系强弱变动却无能为力。为此,本研究通过引入工作复杂性、互赖性、不确定性以及时间压力4个工作特征变量,为QMP软、硬要素与组织运营惯例更新及组织质量结果间的权变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该研究不仅能够有效解释在相同组织内、外环境中不同运营惯例间的变化差异,还能有效解释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与具体质量改进项目间的权变关系,因而为现有质量管理实践与组织质量结果间的权变关系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