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语境下的治理理论运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中国语境下的治理理论运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语境下的治理理论运用体现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如罗茨认为,治理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过程,或者是一种新的管理社会的方式。显然,他所说的治理是一种管理社会的工具。人口流动加快是中国转型的一个突出表现,并逐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进,政府仍未对“进城务工人员”阶层提供应有的权利保障,因而限制了其发展空间。

中国语境下的治理理论运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中国语境下的治理理论运用体现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72]目前,笔者通过整理和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治理”内涵的解读,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普通解读宽泛、概念模糊、实际操作困难。因为,“治理无所不在”“治理包治百病”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有关“治理”的理解,这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全球公民社会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治理”到底是从工具维度界定,还是应该从价值维度进行界定? 对这一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多侧重于从工具维度进行界定。如罗茨认为,治理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过程,或者是一种新的管理社会的方式。显然,他所说的治理是一种管理社会的工具。

而且,中国“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道路在世界上所有国家当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探寻发展的实践之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其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应积极、理性地看待。社会不公正问题是国家处于转型期的必然表现,而且有急剧蔓延的趋势。人口流动加快是中国转型的一个突出表现,并逐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目前只是小范围地展开,并未全面普及开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进,政府仍未对“进城务工人员”阶层提供应有的权利保障,因而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当前,我国在“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上并未出台相关的政策保障,致使一部分老弱病残者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改革过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不但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激化,而且也造成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充分。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国家转型期的一些必然表现,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理性地看待。(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