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境外营收分化,占比和增速出现下降趋势

境外营收分化,占比和增速出现下降趋势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境外营收总量分化,占比和增速均呈下降趋势首先,由表3-9可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境外营收总量出现了分化。中国银行首次跻身前十,以1209.1亿元排名第九,在中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的境外营收总量最大。其次,境外营收占比大多呈现同比下降的趋势,整体排名情况与2015年相差不大。渣打银行境外营收占比跌破90%,回落至87.9%,但仍位居榜首。最后,境外营收增速同比2015年变化较大,不同银行呈现出不同方向和幅度的调整,整体下降约8%。

境外营收分化,占比和增速出现下降趋势

相比2015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境外营收总量和境外营收占比在2016年排名基本保持不变,增速排名则有较大幅度调整。其中,境外营收占比整体下降,下降幅度大多处于1%~3%;境外营收增速呈高、中、低三层分化,增速在10%以上、0~10%以及小于0的各占1/3左右。表3-9整理了2016年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境外营收总量、境外营收占比和境外营收增速数据,并提供了排名参考。

表3-9 2016年部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境外营收情况[12]

续表

资料来源:浙大CIFI。

(1)境外营收总量分化,占比和增速均呈下降趋势

首先,由表3-9可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境外营收总量出现了分化。汇丰银行、西班牙国际、花旗集团和巴黎银行这四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组成排名榜第一梯队,境外营收总量均超过2000亿元,其中汇丰银行以3108.1亿元稳居榜首。摩根大通、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和三菱日联则成为较稳定的第二梯队,同比2015年排名略有上下调整,境外营收总量均在1000~2000亿元,摩根大通在第二梯队中总量最大,但与第一梯队中排名垫后的巴黎银行相差588.1亿元。中国银行首次跻身前十,以1209.1亿元排名第九,在中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的境外营收总量最大。排名第十的巴克莱银行的境外营收总量为886亿元,与前一名中国银行相差300多亿元,形成又一个较大的断层。前十名以后银行的境外营收总量递减幅度虽然较小,但是排名第一的汇丰银行的境外营收总量为排名最后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的27倍左右,可谓相差悬殊。

其次,境外营收占比大多呈现同比下降的趋势,整体排名情况与2015年相差不大。渣打银行境外营收占比跌破90%,回落至87.9%,但仍位居榜首。西班牙国际以87.2%紧随其后,同比2015年增长0.6%,是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为数不多的占比正增长的银行。瑞银集团和北欧联合银行分别同比下降0.8%和0.4%,仍维持在第三、四名。占比高于50%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有12家,同比2015年减少1家。另外,占比在20%~50%和0~20%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有11家和6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这三家中资银行境外营收占比均未能突破20%。其中,中国建设银行境外营收占比最低,为2.5%,约是排名第一的渣打银行境外营收占比的1/35。

最后,境外营收增速同比2015年变化较大,不同银行呈现出不同方向和幅度的调整,整体下降约8%。其中,日本瑞穗增速引人瞩目,以41.2%处于领先地位,相较其2015年2.3%的增速表现可观,这也与其灵活调整财务策略有关。中国银行在增速上有较大提高,以29.9%跃居第二。三菱日联则从2015年以89.1%位居榜首的“霸主”变为增速-1.4%的“无人问津者”。瑞银集团也从前十跌出,同比2015年下降18.7%,以-3.7%位列第22。整体来看,2016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境外营收增长态势趋于冷淡,平均增速为0.7%,而2015年的平均增速则为8.3%。如果以0、10%为分段节点,则29家银行增速大致可以被均匀地分成0以下、0~10%和10%以上三层,高、低两端差距较大,苏格兰皇家银行以-44.7%的增速与日本瑞穗保持约86%的差距。增速最高一层的大部分银行总部位于亚太地区,包括日本和中国。除中国银行和摩根大通外,境外营收总量排名前十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境外营收增速均处于第二、三层,即低于5%。而总量排名较后的美国道富、法国兴业、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的增速均在第一层,即高于5%。尽管仍然有极端的案例存在,比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因为法律诉讼、资产重组等问题连年巨亏,不仅境外营收总量垫底,而且增速情况也萎靡不振,但大部分处于境外营收增速不同层次的银行还是体现出“总量大、增速小”的一般规律。

(2)中外资银行境外营收差距缩小,中资银行发展潜力较大

自2007年以来,外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境外营收总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中资银行则稳步上升,两者差距逐渐减小(见图3-13)。2016年,两者差距为443.6亿元,仅为2007年的1/4左右。不过,中资银行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16年外资银行平均境外营收总量仍为中资银行平均水平的1.7倍。

(www.xing528.com)

图3-13 2007—2016年中外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境外营收规模

资料来源:浙大CIFI,各行2007—2016年历年年报。

具体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给外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带来了较深远的冲击,导致当年境外营收总量跳水。尽管2009年迅速大幅反弹,但并没有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之后逐年缓降,直到2016年,外资银行境外营收总量平均为1050.8亿元,约为2007年的3/5;而中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境外营收总量虽也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但是由于本身规模较小,2007年仅为156.5亿元,不到外资银行平均水平的1/10,发展尚不成熟,处于开拓期,危机之后境外营收总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发展潜力仍然较大。自2014年起,汇丰银行、花旗集团和西班牙国际这三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境外营收总量连续三年基本不变,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均在2200亿元以上。而中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境外营收总量2016年分别为1209.1亿元和853.7亿元,虽然显著高于另外两家中资银行,但仍然与上述三家银行相差较远,不足汇丰、花旗和西班牙国际平均水平的1/2。

境外营收占比上,自2008年以来,外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平均水平与中资银行平均水平变化均较小,前者基本持平,而后者在2015—2016年有小幅上升(见图3-14)。因为外资银行国际化发展比较成熟,境外盈利能力增长空间较小,所以其境外营收占比既无显著增长也无显著下降。中资银行则恰好相反,国际化经验尚且不足,境外盈利能力亟待提高,境外营收占比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图3-14 2007—2016年中外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境外营收占比

资料来源:浙大CIFI,各行2007—2016年历年年报。

金融危机同样对银行的境外营收占比造成了较明显的负面影响。2008年,外资银行平均水平与一直处于低位的中资银行十分接近,两者仅相差1.7%左右,但2009年外资银行平均水平快速恢复高位,之后稳定地处于50%左右,与中资银行平均水平保持着40%以上的差距。以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为例,两者分别为外资和中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境外营收占比领先的银行。自2007年以来,渣打银行境外营收占比一直徘徊在90%左右,最高为2007年的95.9%,最低为2016年的87.9%,总体持平;而中国银行境外营收占比则围绕20%上下波动,2007—2013年总体下降10%左右,2013年以后到2016年处于增长区间,特别是201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6年来第一次突破20%,但是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境外营收占比排名中仅位列第22。2016年,渣打银行的境外营收占比约为中国银行的3.5倍,两者差距较大。

从境外营收增速看,2012—2016年中资银行平均增速虽然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但是仍然显著高于徘徊在零值附近的外资银行平均增速(见图3-15)。2012年中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境外营收平均增速为65.76%,之后逐年递减,2016年仅为21.45%;而外资银行平均增速在2008—2012年仅有一年为正增长,其余四年均处于负区间,2013年转负为正以后,增速也十分不力,近几年来又有降回负区间的趋势。中外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境外营收增速的平均水平保持着20%以上的差距。

图3-15 2008—2016年中外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境外营收增速

资料来源:浙大CIFI,各行2008—2016年历年年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